洪福寺[上海市奉賢區]

洪福寺[上海市奉賢區]
洪福寺[上海市奉賢區]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洪福寺,又稱洪廟,是上海市頗具有影響的佛教寺廟。原位於奉賢縣洪廟鎮欽公塘北側,始建於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此地,百姓稱頌“洪福齊天”而得名建造,香火一直很旺。一九九五年經奉賢縣人民政府批准移址重建,按原建築風格得以恢復,占地面積2萬多平方米。

基本信息

詳情

洪福寺洪福寺
洪福寺正門是牌樓,牌樓朝南四柱三樓,正中大匾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洪福寺”三個大字熠熠生輝。牌樓後面為三門,三門是歇三式的建築,構思巧妙。以佛教為本義,三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穿過三門,便是天王殿。殿中供奉的是手持念珠,身背布袋,笑容滿面的彌勒佛像,又稱布袋和尚。兩旁四大天王,護持佛法,保佑人間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從天王殿通過廣場進入寺廟中心即為大雄寶殿。大殿中主佛為東方三聖,東方三聖正中為藥師琉璃光如來,左側為日光遍照菩薩。東方三聖均用百年樟木雕成,身高五米,法相莊嚴,左右兩旁十六羅漢和十二藥叉意十二時辰的保護神。大雄寶殿後面為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表悲、智、行三大願。東方三聖是降福消災之佛,與日月並存;表佛光普照,本命元辰,災星退度福星臨,九曜保長生,運限和平,福壽永康寧。洪福寺的大雄寶殿以東方三聖為主佛,其獨特之處為其它寺廟所少見。

洪福寺是目前上海市較有影響的佛教寺廟之一。

布局

洪福寺洪福寺一角
洪福寺的布局完全按照漢傳佛教寺院的營製法而進行規劃建造,其主體建築為牌坊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籌建中);東西兩側分別為∶鐘樓鼓樓廂房塔院(籌建中)、僧寮上客堂偏殿齋堂等。其所有布局要求和使用功能都嚴格按照寺院建築的規定及寺院發展的要求而制定,實為滬上一座璀璨的名剎。

正門是牌樓,牌樓朝南四住三樓,正中大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朴初提寫的「洪福寺」,大匾後面後面為降福齊家,表洪福普照降臨行善之家。

恢復

洪福寺洪福寺風景
一九九五年九月經奉賢縣人民政府批准從洪廟鎮欽公塘北側移地重建於鎮唐城街東側,按原建築風格得以恢復,占地三十二畝。時任上海市佛教協會秘書長的蔭遠老法師對洪福寺的重建工程十分關心,並偕同胡建甯老居士親臨現場進行指導。經老法師兩年不辭辛勞的奔波忙碌,一座莊嚴雄偉、煥然一新的寺院終於誕生。一九九七年十一月舉行了寺院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明長老等親臨主持了開光儀式,趙朴老還親筆題寫了「洪福禪寺」的匾額,真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共祝「洪福齊天」。

經歷

洪福寺洪福寺
洪福寺,位於新北區春江鎮魏村西青城村。青城為歷史上的一座古城鎮。西晉永嘉之亂,黃河流域的氏族到江南避難,僑置郡縣,青城為莒縣的縣址。宋朝女真族入侵中原,宋高宗(康王)南遷渡江,曾宿帳於此。明朝又成為防禦倭寇入侵的江防之地。在歷史上素為廟宇寺觀聚集之處,有一寺(洪福寺)、一樓(玉皇樓)、二殿(大佛殿三茅殿)、三堂(天王堂地王堂觀音堂)、十廟(東嶽廟猛將廟曹公將軍廟城隍廟土地廟等)。歷史上的多次戰亂,使青城遭到嚴重毀壞,晚清秀才張文采作詩云:“滿目青城青草生,十樓九閣何處尋?可憐吳宮晉冠地,惟余白骨瓦爍存。”至1949年初,多數廟宇均遭毀壞或移作他用,洪福寺被改建為青城國小

1995年經政府批准恢復為佛教活動場所,寺內供有如來、彌勒、觀音等佛像。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占地1.5畝。

歷史傳承

約於春秋戰國時期建院,南北朝時期改為寺,兩千多年以來一直香火極盛。寺廟共由八部分組成,寺門巍峨壯

洪福寺洪福寺
觀,上鑲“洪福寺”金字匾額。進入寺內第一個大殿有哼哈二將。越過“魁星樓”即是寬敞的廟院,東廂有關帝像,西廂供佛祖,正中是“大佛寶殿”,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內奉如來佛,旁列十八羅漢,南海觀世音像立於佛祖背後,還有韋馱塑像,後有水羅殿。東跨院分三部分,前院為尼姑庵,中間院子有華佗殿、三官殿,後院為僧侶院、學堂。寺廟內大金碑、龜馱碑10餘座,為唐、金、元、明、清時所立。滕縣屬濟寧地區時,除大金碑、龜馱碑外,其餘分別被濟寧和滕縣文物部門分別運至濟寧博物館、滕城文公台和龍泉塔下。據說寺內還有柏里槐柏里杏柏里桃古槐白果樹五棵古樹,古樹粗大至四五個人合抱才能合攏,故有“敬德(尉遲敬德)勒馬看古槐”之傳說。

得名

相傳為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足跡所至,百姓稱頌「洪福齊天」而揚名,洪廟鎮的鎮名也因寺而得名,洪廟鎮的鎮名也因寺而得名。自然洪廟也順水推舟的得名。

忻州洪福寺

忻州洪福寺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之北社東。原為一座寺院。現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

洪福寺忻州洪福寺
配殿拆剩兩間,南面山門一座和四周圍牆。2000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背靠龍鳳山,面臨滹沱河,風景秀麗,環境幽雅。創建年代不詳,但據金天會十年(1123年)經幢載,在宋、金時期,與五台山真容院、大華嚴寺已往來密切。元代時為五台山壽寧寺之下院。清初寺宇規模最巨,香火相當旺盛。民國年間,為五台山南大門附近極具影響的寺廟。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建於七米高的土台上,四周置高堡,周四百米。寺內殿宇,高大宏偉,裝飾華麗。除正殿外,大多為清代遺物。正殿面闊五間,七檀六椽,懸山頂。檐內正面置一束腰須彌座,高大寬闊,面積約四百餘平方米。正間與次間門窗設六抹頭隔扇,梢間為直欞窗,窗欞斷面為方形,餘為磚牆。屋頂為通板灰瓦,脊飾琉璃鴟吻。大殿左右各設配殿五間,東配殿為清道光七年重修,內塑地藏菩薩;西配殿經後人重修改造為僧舍和庫房。

洪福寺大殿內的宋代彩塑是該寺的典型代表,也是五台山地區寺廟彩塑的瑰寶。正殿佛壇上現存九尊宋代彩塑,極富現實感,生動感,不愧為世間少有的佳品。

五間正殿懸山六檁,進深三間,構造極其堅實美觀。正殿門上正中懸“毗廬真境”匾額,系清道光九年本村李航之書。殿內主塑九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懸塑甚多。正中為釋迦牟尼,兩旁為迦葉、阿難,又兩旁為文殊普賢,再兩旁輔塑兩尊脅侍菩薩,最外兩旁為金剛兩尊。整個塑像群韻律和諧,排列合度,精妙別致、栩栩如生,富有藝術想像,與一般翻版習作大有懸殊,對研究傳統雕塑技巧有相當價值。

東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薩,兩旁為四尊龍王,又兩旁為十尊閻王,還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內有金代天會十年經幢一通,又歷代補修碑六通。

1998年,一外地犯罪團伙竊取該寺木質佛像一尊,案件破獲後,在佛像腹中,發現了珍貴歷史佛教經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