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殿

大佛殿

大佛殿創建於唐,於明嘉靖35年(1556年)重修,殿內依山雕一佛像,高3.4米,故名大佛殿。殿宇座北面南,分東西兩院,殿內大佛身形微側,據說是面朝印度方向。因此佛依山而雕,故是一整體,雕琢精細,神形俱像,威嚴壯觀,常有香客到此焚香祈福。殿外列置的石碑上記載著歷史的遺蹟,向人們講述著千年的古老文化,往往深邃的文化內涵,豐富的文物古蹟以及奇妙的傳說故事,都是吸引遊客駐足的最終原因。 院外有一顆古黃榆樹,學名櫸樹,有著上千年的樹齡,胸徑4米,高16米。

輝縣市南村鄉大佛殿門前兩側,生長有兩株大果櫸古樹。稍大者樹高17米,胸圍4.35米,冠幅16.73米,樹齡600餘年,當地民眾稱為“千年黃榆樹”,奉為“風水古樹”。
大果櫸樹及大佛殿,座落在爬山險路十八盤的頂端,沿途峭壁林立、奇峰突兀。四周是群山環抱,山巒疊翠的林區,有千餘畝栓皮櫟林,平均樹高12米,平均胸徑12厘米。此地原為侯兆川通往輝縣市的咽喉要塞,有“南通十省”之稱,為商人、肩夫歇腳飲水之處。據碑記載,遠古時代聽得東山後有鑿石之聲,次日晨,有人前去打探,忽見石佛端坐於此。據縣誌記載,大佛殿始建於唐,明嘉靖35年(公元1556年)重修。依佛建殿,現存古建築22間,大佛溫和、慈祥,端坐於大殿。其雕刻技藝,繼承並發展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傳統,具有獨特的風格,是旅遊消夏的聖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