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古都賦

洛陽古都賦

洛陽古都賦,即《洛陽古都賦》,是以洛陽古都為題材的辭賦作品。作者,是著名辭賦家---金學孟。寫作時間:“布衣散人金學孟於丙戌年庚子月戊戌日”;寫作目的:“千年聖地,九朝古都,踞華夏之中心,扼中原之大陸,崤函帝王之殿,河洛王者之寤”。

洛陽古都賦洛陽古都賦

歷史

(1)13朝古都分別是: 西周 東周 東漢 曹魏 西晉 北魏 隋 唐 後梁 後唐 後晉。根據多年考古發掘和大量詳實的歷史文獻記載,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舊都鎬京(今西安市西)東遷洛邑,史稱東周,歷經500餘年,這是洛陽建都之始。自東周以後,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后)、五代時的後梁、後唐,先後有九個王朝建都於此,所以有“九朝古都”之稱。九表示概數。《洛陽古都賦》云:“控馭八極,堡壘四固,中華文明之本原,炎黃髮祥之淵藪,毓秀之靈,膏腴之屬。蓊鬱丹露,清泉白霧,青岩沁水,紫霞彩幕。洛水瀲灩之波,邙山蒼翠之覆;凝虹霽於風前,散靄雲於雨疏。雖流風布霜,俯侵植物,而暖陽融雪,烊化草木。蓋以浩氣鵬舉,沖霄乎敢借天宮之煌,聊做人間之都也矣!”。
(2)洛陽的眾多名稱體現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特殊的地位。在傳說時代,相傳軒轅黃帝時洛陽稱為郟鄏,因其北部邙山名為郟鄏山而得名。後來雖有周成王定鼎郟鄏之說,但郟鄏之名並非始於成王,古已有之。五代時,後梁、後唐、後晉均以洛陽為都,後漢、後周、北宋、金為陪都。後梁稱“西都”,後唐稱“雒京”,後晉至北宋稱“西京”,金稱“中京”。歷史遺址豐厚。正如《洛陽古都賦》云:“若夫斯地悠久,上及遠古,考究發掘,軒轅追溯。青要之山,黃帝密都;偃師之亳,帝嚳詔出。《竹書紀年》,巾帛紀錄,太康居之斟鄩,羿、桀繼之至復。夏青銅於二里,見紫陶於遺築,有宮闕之宏偉,並台基之夯土,想技藝之發達,竟偌大之銅鑄,掘水井之汲水,能工藝之制骨。俟夫商湯為王,繼西毫而京都,嗣延續而承古。亳與青要,洛陽平疇;西亳斟鄩,南北相矚,二京所在,乃偃師之二里頭、屍鄉溝云爾。”。
(3)濃墨重彩地介紹洛陽形勝的淵源。《洛陽古都賦》云:“至夫滅商周武,移九鼎於洛邑,廢商殷於東土。伯夷拒食,叔齊絕粟,忠肝義膽,王民皆服。首陽之鎮,忠臣雙墓。成王鎬京,宮闕西顧,少懵而不諳事,求知而勤於讀;公旦居洛,攝政東護,一沐而三握髮,一飯而三吐哺。洎夫關中地震,朝闕朽腐;犬戎肆虐,西京廢黜。爾其洛畔之域,稼穡豐富;地利人和,繁榮盈足。商遍天下,通四海而水路;賈冠九州,達八方而坦途。仲尼問禮,掌典籍而著述;聖人傳道,揚人倫而儒術。”。
(4)大幅度地勾勒洛陽歷史人文情況,引經據典,充分飽滿。《洛陽古都賦》云:“乃至沛公功成,劉邦九五,宣漢室之既立,詔洛城之暫都。既而直驅長安,興休養之生息,減徭役之稅賦。昭君出塞,牧羊蘇武,河南豐腴,漠北匈奴,舉懷柔以一統,融九州之民族。天下沖阸之咽喉,宇內通衢之紐樞,帝王倚重,臣子爭箸。兩漢文化,西域遠來商賈;秦皇漢武,巡遊近察商埠。弘羊之能,源於洛城之哺;劉秀定雒,啟經濟之恢復。為中州之重地,釋家人之心屬。迎迦葉之西來,安法蘭之建築。白馬寺,譯經卷之靜地;篤佛者,願勞累之辛苦。頂禮膜拜,聲喧於路;一派祥和,向善覺悟。是時,冶煉發達,商貿大都;張衡《兩京》,於斯為賦;蔡倫改進,造紙之術;班氏三傑,班固《漢書》。可恨賊子董卓,搶掠盜取古墓。一片廢墟,好不淒楚!而其孟德歿於洛陽,曹植成就洛賦。三曹文學,建安風骨。”。
(5)以民族融合來說明洛陽千古經濟文化的發展史。《洛陽古都賦》云:“若夫魏晉之時,東達江淮之水,西通關中之埠,同西域貿易往來,與倭國商業繁複。竹林七賢,猶唱詩詞新賦,陳壽負志,挑燈三國巨著。水利改革,翻車之術;天時測控,指南車出。八王之亂,政體糜腐,烽火四起,煙塵如幕。劉聰取洛,五胡十六國;蠻夷紛爭,割據各為主。鮮卑如錐,峙東晉而自立;孝文改制,遷洛陽而為都。懲治污吏,提倡儒術,漢化普及,融合民族。寺院遍地,大興土木,仰嘆永寧之寺,俯思構建之術,浩大輝煌之奇,乃為龍門之窟。城垣之內,經濟恢復;壕外稼穡,豐盈自足。於是酈道元創作《水經注》,賈思勰著《齊民要術》。”。
(6)回顧隋的暴政,引以為鑑,寓意今日洛陽是人民的洛陽。《洛陽古都賦》云:“爾其隋朝楊堅,暴虐陰毒,篡位謀政,兇殘弒父。征百萬之役民,建洛陽之東都,規模宏大,繁榮矚目。雖奢侈而淫逸,然鑿運河之卓著。三征高麗,民為之而荼毒;橫徵暴斂,烹童子而麻虎。民心所向,展希望而唐出;世充稱帝,易鄭號而洛都。秦王取洛,唐聖朝而陪都;媚娘創始,治天下以為都。絲綢集散,縱東西而往復;三彩燒制,橫南北而水路。文人騷客,薈萃歌舞;四傑雲集,揮毫談吐;太白沓來,子美號呼;樂天長恨,道子墨塗。渾天儀應盛世而成功,洛牡丹隨歌飛而彩露。”。
(7)大膽運用文學辭賦語言,總結河洛文化的光輝燦爛。《洛陽古都賦》云:“河洛之地,聖賢之鄉,甲山水於華夏之州,物豐美於炎黃之邦。望山巒而心儀,鳧洛水而神揚。既而仰瞻龍門之窟,傍窺白馬之象。疊嶂嵐煙,攢觸霞光。采玉石於晨曦,昂金面於夕陽,美人性之民俗,信山民之豪放。青山秀水,紫氣蕩漾,被蘭桂而暢懷,囊蕙麝而放曠。雲飄飄而紛飛,日輝輝而溢光,人蕩蕩而追日,物浩浩而茂長。辭去日之不歸,攬來時之希望。何濯我之奮進,如折桂之放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