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禮[宗教儀式]

洗禮[宗教儀式]

洗禮(或稱浸禮、聖洗聖事),是一宗教儀式,現普遍指基督教的傳統儀式。據《聖經》記載,施洗約翰曾為耶穌施洗,而這亦是耶穌吩咐的儀式。洗禮一詞來自希臘文“Βάπτισμα”(Baptisma),原意是進入水中或沉入水中。部分基督教教派將洗禮列為聖事之一。洗禮通過把祝聖過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頭上或把受浸者放進水中,然後扶起來施行。現天主教、東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實施的嬰兒洗禮,在2世紀時已有文獻記錄,教父指出是使徒傳統。由於對洗禮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內,在基督教歷史上也發展出不同的教義。對於洗禮的討論,主要提到:洗禮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嬰孩、死人受洗等問題。

詞語解釋

【辭彙】洗禮
【注音】xǐlǐ
【英文】baptism
【詞義】
洗禮洗禮
①基督教的一個很重要的儀式。表示洗淨原有的罪惡,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來更新自己的生命。②後來延伸意。比喻在艱難的磨練和考驗後,或經過好方面的教育、引導後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起點和開端
如:當代·殷謙:“沒有高不可攀的山峰,既然有山峰就會有人攀。要說一個人一生中最難征服的困難,就是自己的自卑和懶惰。因為自卑所以我們無力爭取,望洋興嘆;因為無力爭取,所以會更自卑。了解自己的無知而又不奮起的人,是不幸中的不幸,他們的不幸自己感覺不到,就更為不幸。這樣的人認為生活是一種負擔,總是入彷徨、鬱悶。知己而又能省己,有勇氣衝破枷瑣的人,才是自由鳥。遠方的誘惑戰勝了天性的怠惰,使翅膀在風雪中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身心在跌打中剛強,在品味到一種美好的過程後就會邁向希望的高峰。”(殷謙·《短章》)
【詳細解釋】

天主教

1.基督教的入教儀式。主禮者口誦經文,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將受洗人身體浸在水裡,表示赦免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並賦予“恩寵”和“印號”,使其成為教徒。
《人民日報》1981.3.6:“﹝傅連暲﹞還在襁褓之中,就由父母抱著接受洗禮,成了基督教徒。”
2.比喻教育和薰陶。
沈從文《主婦集·大小阮》:“我是個受科學洗禮的人,不相信瞎子知道我的事情。”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那時,我是一個中學生,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開始接觸新文藝,對魯迅先生很崇敬。”
3.比喻鍛鍊和考驗。
柯岩《奇異的書簡·陽光和風雨譜寫的歌》:“這些八九歲就參加了革命的孩子曾受過解放戰爭和土改風暴的戰鬥洗禮。”王群生《奇妙的旅程》:“她在朝鮮戰地經歷過炮火洗禮。”峻青《秋色賦·夜宿靈山》:“在那光禿禿的褐紅色的山坡上,哪一寸土地,哪一塊石頭,沒有經過戰火的洗禮。”
【洗禮形式】
1,點水禮(灑,抹,倒等都屬於).詳細參看聖經民數記19:4和利未記14:7.
2,浸水禮.

全身浸入水中

如今的教會2種都會用到.所以務須糾結於哪種里正統.而且要注意的是
第一,洗禮不是得救的標誌.
第二,洗禮不是加入教會的手續.
第三,洗禮不是成為基督徒的方法.
洗禮洗禮
第四,洗禮不是信仰的畢業典禮,相反確實剛剛開始學習成長.
洗禮只是信心的彰顯.在神學上有象徵性和立約性
【洗禮的程式】
受洗前受洗者在教室(堂)座位上禱告預備心靈。
1、唱名:受洗者等唱名後立即走出位置按次序跪在聖台前面已擺好的墊子上。
2、牧師請全體為受洗者禱告,小組長或輔助者緊接著為受洗者祝福禱告。
3、施洗者:XX弟兄(姊妹)你願意接受耶穌基督作你個人的救主嗎?
受洗者答:我願意。
施洗者:現在我奉父、子、聖靈的名為你受洗。
4、受洗:施洗者指頭蘸水在受洗者額頭畫十字
5、服侍人員用乾淨毛巾為受洗者擦臉。
6、見證:準備一分鐘的見證,述說信主前光景、如何信主及信主之後的改變,不可冗長,可於小組中分享。
7、領用聖餐並接受祝福

延伸閱讀

洗禮:一種宗教儀式。猶太人用水為外邦人施洗,使他們歸入猶太教。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信的都是一個神。
基督教接受入教者舉行的一種宗教儀式.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額上,或讓受洗人身體浸在水裡,表示洗淨過去的罪惡.
以下是有關洗禮的聖經故事:
洗禮洗禮
印象中新約沒有記載耶穌基督為人施洗,保羅傳福音也沒有特彆強調要施洗,對嗎?若是這樣,為何今日的基督教會特彆強調要施洗?且似乎給信徒的觀念是有施洗才能得救。
你說的沒錯,約翰福音第三章22節記載說:「這是以後,耶穌和門徒到猶太地區去。他在那裡和他們住了一些時候,並施洗禮。」但是,隨即在第四章2節就有個更正說:「其實,耶穌未曾親自為任何人施洗,而是他的門徒施洗。」
使徒保羅傳福音時是經常替人施洗,例如:他在腓立比城的呂底亞的家,就是為她和她全家的人施洗(參考使徒行傳十六章15節);那位因為看守使徒保羅,結果因為夜半劇烈地震,所有囚犯都逃跑,看守監牢的獄卒原本想要自殺,被使徒保羅阻止之後,聽信使徒保羅所傳給他的福音,結果是他和一家人都受洗(參考使徒行傳十六章33節);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城應該是對許多人施洗才對,那就是在基利司布這個會堂主管的家,有很多哥林多人受洗(參考使徒行傳十八章8節);在以弗所城使徒保羅遇到十二位信徒,他們原本只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後來因為使徒保羅傳福音給他們,這十二個人就在使徒保羅手下受洗(參考使徒行傳十九章5節)。這樣說來,應該是不少人才對,因為這些是有記載的資料。
可是,使徒保羅自己說他很少替人施洗(參考哥林多前書一章14節),只能記住幾個人的名字而已(參考哥林多前書一章16節)。他強調說:「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參考哥林多前書一章17節)。
今天的教會強調洗禮的重要性,有歷史背景,簡單的說,是和早期教會受到嚴厲的迫害有密切關係。為了要防範那些混入教會當眼線的人,用洗禮來宣示自己的信仰,使那些想當眼線的人不能隱藏身份。另外一點,就是洗禮的時候,都必須公開宣告說耶穌就是生命的主。使徒保羅強調說:「如果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里復活,就會得救。因為我們心裡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裡這樣宣認,就會得救。」(羅馬書十章9-10節)因此,教會傳承了這個遠古信仰禮儀直到今天。
洗禮洗禮
不論洗禮的傳承是甚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受洗的信徒必須有非常誠實的態度,透過洗禮來作為生命的告白。表示自己願意一生的時間跟隨耶穌,無論在甚么境遇、情況之下,都願意公開承認耶穌就是他的生命救主。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認知和態度,不論是幾歲受洗、給誰施洗,都沒有甚么特別的意義。
一個人是否得救?這要問上帝,而不是看洗禮與否,這一點是必須要弄清楚的。因為一個人是否得救,決定的主權在上帝,不是在人施洗的手上。當猶太人在強調沒有接受割禮,就不能得救時(參考使徒行傳十五章1節),有很多基督徒就像這樣強調說,沒有受洗就不能得救。但我想使徒保羅說:「受割禮或是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么;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章15節)他這句話也可以用在洗禮的事上,只要將割禮改成洗禮就對了。現今比喻重大鬥爭的鍛鍊和考驗,例如:受過戰鬥的洗禮.

目的作用

根據《聖經》教訓,洗禮讓基督徒在眾人(包括上帝、人、魔鬼)面前承認自己與耶穌基督出死入生,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另一個意義是加入教會,從今以後加入承擔基督徒的責任。《聖經》指出“從前在挪亞的日子,在他預備方舟的時候, 神耐心等候,他們卻不順從;當時進入方舟,借著水得救的人不多,只有八人。與這水對應的洗禮,如今也拯救你們,不是除掉肉體的污穢,而是借著耶穌基督的復活,向上帝發願要常存無愧的良心。(彼得前書3:20-21)

洗禮信念及資格

宗派
對洗禮之信念
施洗方式
對嬰兒洗禮之信念
洗禮洗禮
洗禮能更生及給予靈命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爾門)
“凡在神前謙卑自己,渴望受洗,帶著破碎的心和痛悔的靈前來,在教友前證明確實悔改了一切的罪,願意承受耶穌基督的名,決心事奉他到底,並確實以行為表明已接受基督的靈以獲得他們罪的赦免的人,都應借著洗禮接納他們加入他的教會。”-教義何聖約20:37
必須全身浸沒於水中,並由持有聖職權柄的人來施洗。
不信.小孩生來天真無邪,也沒有罪。撒但沒有能力誘惑小孩子,直到他們達到負責年齡(教約29:46–47),所以他們不需要悔改,也不需要受洗。小孩在八歲時應受洗(教約68:25–27)。
真誠的洗禮代表一個靈性方面的重新開始,就像洗掉以往的過錯
東方正教會
信“奧秘”(聖禮)是必須有的
用浸入三次的方式(緊急情況之下才可接受澆灑方式)
信,亦領受聖餐以及抹油禮(膏抹)

羅馬天主教會
必須領洗,才能得到注入那稱為聖寵(grace)的成聖力量,以開導人踏上得救的途徑
主要用浸入(三次)或澆灌的方式


信義宗
是上帝聖靈所用的媒介,藉以將所必需的,新生命的身份賜給罪人
用澆灑,澆灌或浸入的方式


浸信宗
一種神聖規程,一種象徵性的禮儀,一種已獲拯救的禮記,但並非得救所必需
用浸入水中方式
不信(洗禮是一個認信的行動;惟有歸信的人才能夠承認信仰)
不信
聖公宗(英國國教、盎格魯公教)
得救所必需,因為洗禮給予靈性的重生
用浸入,或澆灌的方式

信,但盎格魯公教(不重儀典)的聖公會(lowEpiscopalians)卻不信
循道宗(亞緬尼亞會、衛理公會)
洗禮並非得救所必需,因為洗禮只是表明某人作為基督徒團契之成員的表面標記
用澆灑,澆灌或浸入的方式


長老會
一種規程,一種象徵性的禮儀,和成年信徒現有信仰的一個印記
用澆灑,澆灌或浸入的方式
信,表示孩子他們基督徒父母同是聖約團契之成員
不信
公誼會─又譯貴格會和門諾會
是表面的象徵而已,現在已經不要施行了
不信以水施行的洗禮,只相信人的靈魂要持續地進行內在的潔淨,靠賴聖靈導引而過著有紀律的生活


救世軍
現在不為任何人施洗(相信僅在基督再臨時方可為人施洗)



歸正教會
象徵與主聯合,罪得到潔淨,且是信徒對神信心的標記與印證
灑水禮(點水禮)為主,少部分施予浸水禮
信,表示孩子與基督徒父母同是聖約團契之成員,待成年後施予堅振禮
不信
宣道會
象徵與基督同釘、同死、同埋葬、同復活,加入教會
主要用浸禮,身體狀況不適合者可施灑水禮
不信,但有嬰兒奉獻禮
不信
五旬節派教會(數種不同的“聖潔”會、聖從聯合宣道會、神召會)
以水洗禮乃是一種規程,以象徵見證已經接受基督為個人救主的一種禮儀
以浸入方式:亦強調必須有聖靈特別澆灌的第二次洗禮,而有能說不可理解的方言為證
不信°但把嬰兒獻給上帝並祈求賜福給她們

基督復臨安息日會
一種規程,一種象徵性的禮儀;並非得救所必需。只對理解受洗意義的信徒施洗
僅用浸禮
不信(唯有那些已達年齡足以表明知道自己歸正者,才可受浸。可以把小孩奉獻或呈獻給上帝)
不信
真耶穌教會
要求受洗者必須相信洗禮,耶穌是唯一的救世主,耶穌的血有赦罪的功能,教會是耶穌的身體,承認自己的“罪”
全身浸入水中


聯合基督教會(福音歸正會和公理會)
並非得救所必需,因為洗禮不過是表面的禮儀而已
用澆灑方式
不信(洗禮在受堅振禮時才施行°嬰兒由父母或代父母將其呈獻或奉獻給上帝)
不信
召會(地方教會)
受洗之人信入主,並知道神的經綸
全身浸入水中/澆灑方式
不適用
不適用
靈糧堂
受洗之人必須相信主能赦罪,罪得赦免及重生,並且有極大意願及信心跟從基督的腳步
穿白衣(象徵純潔)全身浸入水中
信(經堂內傳道師及牧師允許可受聖洗禮;無年齡限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