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蔥紫斑病

洋蔥紫斑病

洋蔥紫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花梗,初期呈水漬狀白色小點,後期變淡褐色圓形或紡錘形稍凹陷斑,延續擴展呈褐色或暗紫色,周圍有黃色暈圈。病部長出深褐色或黑灰色具同心綸紋狀排列的霉狀物,病部軟化易折斷。種株花梗發病率高,致使種子皺縮,不能充分成熟,收穫前還會損害鱗莖導致糜爛。

洋蔥紫斑病
本病發生普遍,北方地區多在5~6月發病,華南地區發病期為4~5月。嚴重發病時可影響鱗莖生長和種子的質量。

(病 症)

主要危害葉片花梗,也可危害鱗莖。危害初期呈水浸狀白色點斑病斑擴大快,迅速形成寬1~3厘米、長2~4厘米紡錘形的凹陷斑,先為淡褐色,隨後變為褐色至晴紫色,周圍具有黃色暈圈。此後有的逐漸褪色並形成同心輪紋,濕度大時斑面上產生黑褐色粉狀霉。如病斑圍繞葉或花梗擴大,可使之從病斑處折斷。鱗莖多在頸部發病,病部皺縮,變成淡紅色或黃色,潮濕時也發生霉狀物。本病特徵是病斑呈紡錘形,上部及下部細長,病斑顏色較深,很少發生全葉枯死,可以此與霜霉病相區別。

(病 原)

屬半知亞門、鏈格孢屬,病原菌稱為蔥鏈格孢菌。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南方地區多以分生孢子在蔥類作物上輾轉危害。北方寒冷地區以菌絲體在寄主體內或病殘體上越冬後,產生分生孢子,借氣流、雨水傳播,經氣孔、傷口侵入。發病條件為溫暖多濕,低於12℃則不發病。蔥薊馬刺吸的傷口是病菌侵入的門戶,故此,薊馬嚴重發生的地段,此病也較重。
 

(防治方法)

 此病菌半腐生性強,發病重的地段應與非蔥蒜類作物實行3~4年輪作。因病菌可附著在種子上傳播,可用50%福美雙、50%多菌靈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4%進行藥劑拌種。在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70%代森錳鋅、 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8%甲霜靈錳鋅對水500倍,或 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對水1500倍。如有蔥薊馬同時為害,可在上述農藥中選擇能與2.5%溴氰菊酯或20%速滅殺丁乳油混用的,以兼治蔥薊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