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留守孩

洋留守孩

洋留守孩,並不是外國留守孩,而是指父母出國在外打工,而疏於家教的中國孩子。洋留守孩尚未成年父母就出國打工,自小就被灌輸“坐等出國、高人一等”的思想。洋留守孩生活富裕,但有不少人在人生的路途上迷失方向。2009年11月3日,福州市連江縣發生的一起由洋留守孩挑頭的未成年人聚眾械鬥案,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也將人們的視線帶入了這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

概念

洋留守孩洋留守孩

洋留守孩,或稱“洋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在海外工作,自己被留在國內親屬家寄養的孩子,他們擁有外國國籍卻在中國生活。他們生活富足,金錢和高檔商品源源不斷從國外寄過來,他們也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視為最珍貴的寶貝。

分布

洋留守孩在中國多個省份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於福建和廣東等省的知名僑鄉。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馬尾區福清市長樂市羅源縣等諸多沿海縣市,“洋留守孩”達數萬人。福州市連江縣,是福州市海外勞務輸出大縣,也是洋留守孩的集中地。連江縣琯頭鎮,人口僅僅近6萬,而常年出國在外打工的就達3萬多人,洋留守孩有3000人左右,是連江縣洋留守孩最集中的鄉鎮。

花都和恩平則是廣東省“洋留守”兒童最多的地方,其中恩平更因“盛產”此類兒童而得名“小聯合國”。

形成原因

洋留守孩洋留守孩

琯頭鎮幾乎家家戶戶有人出國打工,他們的足跡遍布全世界30多個國家。打工的村民中去美國的人最多,約有4萬人。他們大部分在國外開餐館,也有人經商或留學。

琯頭鎮的人出國後結婚,一般生兩個孩子,部分家庭會有三四個孩子。因為村民在外大都以打工為生,不管是否有合法留境身份,生活壓力都很大。這時候,照顧孩子就成為一種負擔和奢望。而國外對幼兒管理的規定又很嚴格。如果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沒有盡到監護人的職責,很容易被舉報,甚至會被判刑。所以,年輕的打工父母一般都托人把自己年幼的子女帶回琯頭撫養。孩子一般幾個月大就被送回中國了,與此同時,他們的父母也把美國奶粉整包整包地寄回來。

特點

洋留守孩洋留守孩物質條件優厚

“洋留守”兒童的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剛出生的嬰兒也有十六七歲的青少年。年紀較小的“洋留守”兒童一般出生在國外,擁有外國國籍,父母將他們交與家鄉親屬照顧的時間較短,所以其在中國生活時間大多不超過5年。另一類“洋留守”兒童則是在中國出生,父母在其年幼時出國工作,他們在中國一般生活時間較長,只有高中或大學期間才有機會出國生活,與父母相見。

“洋留守”兒童雖然缺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經歷,但一般在經濟上比較富足,常常成為周圍人羨慕的對象。然而在連榕看來,“洋留守”兒童在成長中比較容易掉進“金錢陷阱”——一些在海外工作的父母往往把金錢作為“愛”的手段,希望用錢來彌補自己無法照顧孩子的缺失,但孩子們卻很容易迷戀於物質享受而忽視成長中的其他方面。

“洋留守”兒童與海外父母聯繫主要通過電話或網路,這就導致他們的交流僅僅停留於語音或影像的時空隧道,而缺乏真誠的心靈溝通。況且,很多在海外的父母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並非每一個家庭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耐性來與國內留守子女交流溝通。

生活區別

鎮上的“洋娃娃”過著相對奢華的生活。與吃母乳的孩子不同,“洋娃娃”吃的是外國奶粉。他們與鎮上的其他孩子格格不入。兩歲以下的“小公民”都乘坐豪華寶寶車,而普通村民的孩子都坐在大人背上的竹簍里;“小公民”從三四歲就開始穿西裝革履,衣服都是從國外寄過來的洋牌子,而普通小朋友只是粗布麻衣,衣服都是自家縫製的。

教育

洋留守孩洋留守孩

由於父母遠在異國他鄉,照顧和教育年幼子女的重責就壓在了老人們身上。面對家裡的“洋娃娃”,老人們既心疼又無奈。

“洋留守”兒童很容易取悅,老師只要多抱抱他們,他們就會覺得老師對自己很親昵。普通孩子一般吵吵鬧鬧不願意去幼稚園,而“洋娃娃”很喜歡幼稚園。除了老師們被賦予了“母親”的責任,在教育理念上,學校同樣面臨著尷尬。

對於“洋留守”兒童來說,“家長”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他們的教育觀,與現代社會的育兒理念多少有些不同。

心理問題

因為長期被寄養,這些孩子極為渴望來自於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很多孩子雖然外表光鮮,但內心非常脆弱。“洋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焦慮、孤獨、無助、厭倦、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很可能會誘發各種不良行為和心理障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留守”兒童對於國外生活具有強烈的獵奇的心理。這樣的期盼有時會延伸成為對海外生活環境的憧憬、幻想,甚至迷失自我。就這樣,一些孩子的內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難以“落地”,只能在焦慮的等待中度過童年。

惡性事件

事件

2009年9月5日晚,連江縣琯頭鎮壺江村15歲的少年張彬(化名)與本村一名7歲的陳姓兒童發生矛盾,並被陳姓兒童的叔叔言語教訓了一番。張彬懷恨在心,夥同另一名15歲少年林申(化名,2008年的下學期綴學在家),當晚通過網路聯繫到附近的朋友帶人來報復。2009年9月6日下午,張彬和林申等9人與陳姓兒童叔叔以及他的朋友不期而遇,雙方發生爭吵並激烈互毆。林申因手持一把長45厘米的刀具而被對方重點圍毆而受傷嚴重。林申是一名洋留守孩,他的爸爸在美國紐約打工4年了,已經取得了美國綠卡,現在只有他和他媽媽還留在國內。而“好兄弟”張彬也是一位洋留守孩,張彬的爸爸長年在國外跑船運。參與這起械鬥的洋留守孩一共有4人。

處理

辦案民警表示:孩子們為了這么一點小糾紛竟然與大人動起刀子來,其動機不同尋常。但畢竟是未成年人,案件處理一般是側重於雙方調解。類似的案件在當地並不少見,背後隱藏的深層次社會問題令人擔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