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肥鐵路

泰肥鐵路

泰(安)肥(城)支線位於泰安市西部和肥城市北部,由京滬鐵路泰安站西北端出岔西行,經過天平店、道郎、魚池村、肥城、穆莊、陶陽6站達肥城煤礦區的湖屯站止,全長49.458公里。其中道郎、陶陽為乘降所,天平店站只辦理客運,其餘均辦理客貨運。

基本信息

 

概況

泰(安)肥(城)支線位於泰安市西部和肥城市北部,由京滬鐵路泰安站西北端出岔西行,經過天平店、道郎、魚池村、肥城、穆莊、陶陽6站達肥城煤礦區的湖屯站止,全長49.458公里。其中道郎、陶陽為乘降所,天平店站只辦理客運,其餘均辦理客貨運。

全線地形東高西低,由泰安市境內的丘陵區漸降為肥城縣境內的平原地帶;土壤為粘沙土,全線無不良地質現象,地震烈度7度,地下水位在1至5米之間;氣候屬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677毫米,年均氣溫13℃。極端最高溫度40℃、最低溫度-20℃,最大積雪厚度7厘米,凍結深度0.5米,平均風速2.8米/秒,線路跨越的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

肥城煤礦煤藏量豐富,1985年肥城、穆莊、湖屯三站傳送煤炭占貨物傳送量的96%;還擔負肥城、東平、平陰縣和石橫發電廠等企業的物資到發和旅客運輸任務。

線路建設

線路修整

全線分泰安至穆莊段和穆莊至湖屯段兩次修建。1958年,山東省人民委員會根據肥城煤礦區全部投產後可達年產1260萬噸的情況,向鐵道部提出修建鐵路的要求,經部報國家計委批准,鐵道部於1960年3月4日正式下達了設計任務書。原設計為泰安至湖屯以西的大中泉站,鐵道部第三設計院於1958年10月完成了泰安至大中泉站間的外業勘測,次年3月直接完成施工設計,因無資金未施工。後重新勘測,1961年12月完成泰安至穆莊段修改施工設計,工程總預算1504萬元。

設計主要技術標準、條件

設計主要技術標準、條件:泰穆段為單線Ⅰ級專用線,限制坡度4‰,最小曲線半徑700米,蒸汽機車牽引,到發線有效長850米,機車交路為濟南、兗州兩機務段擔任至穆莊折返,採用半自動閉塞。正線鋪30~35公斤/米舊軌,每公里舖枕木1600根,鋪9號和12號道岔,橋樑載重中-22級,臂板信號電鎖器聯鎖。年設計輸送能力2070萬噸,近期417萬噸;最大通過能力32.5對,近期為9.8對。工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四師二團負責施工,在泰安、肥城組成兩個指揮部,組織民工參加土石方工程施工。共征地5529.2畝,計101.56萬元。1960年1月18日泰安至大中泉站間全線動工,至年底完成土方87%、石方完成90%,橋涵建成142座,於1962年7月全部竣工;10月19日泰安至穆莊段通車。次年元月20日開辦客車1對、貨車2對臨時運營。施工中民工使用天平轉、飛輪滑車等小型機具加快了施工進度。1964年10月~12月初對泰安至穆莊段全面驗收,1965年1月1日交付運營。主要完成土石方271.73萬立方米,中小橋35座,涵渠108座,正線39.14公里,站線10.26公里,道岔35組,通信線路4對41公里,房屋9507平方米,完成投資1442.18萬元。

工程總投資

穆莊至湖屯段是原設計工程中未完而停工的一段,原設計終點在大中泉,施工時改縮至湖屯。煤炭部因急需運煤,1966年12月由煤炭部三十五工程處施工,對鐵 道兵四師原建的路基、橋樑進行填補和改擴建,1967年7月鋪軌,1968年6月25日通車運煤,同年7月25日交濟南局。主要竣工量:正線8.870公里,土石方8540立方米,完成投資294.8萬元。  

技術改造

1975年,因津浦鐵路雙線施工,泰肥支線1.230至5.500公里一段需改線,共鋪軌4.270公里。1977年初至1978年初全部換用43公斤/米舊軌。自1978年8月1日起,線路允許運行速度正線為每小時60公里、側線45公里。1980年,泰安工務段對齊家店路塹頂部天溝進行整治,增建各站排水設施。至1985年全線除24至27公里外,均換50公斤/米軌;設調度、各站、養路、閉塞4對通信線路,單線64D型半自動閉塞,肥城、穆莊站為色燈信號。
(圖)泰肥鐵路泰肥鐵路

山東省地方鐵路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