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娘娘

泰山娘娘

“五嶽之尊”的泰山,自古為歷代帝王封禪之所,平民百姓朝拜之處。泰山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始終占有神聖而重要的位置。泰山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其內容博大精深,儒釋道三教合流,神祇種類齊全,宗教信仰文化是泰山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俗話說:“重如泰山,輕如鴻毛”就是很形象的說明,其實這正反映了泰山崇拜對人們思想影響之深、之廣。在泰山各大神祇中,女性神起著男性神無法代替的作用,甚至在信仰上超過了男性神。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女神要數泰山娘娘(碧霞元君)。

入清以來,東嶽大帝之香火逐漸被其女——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所替代。碧霞元君又稱“泰山玉女”,全稱“東嶽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奶奶,世稱娘娘。
舊時花會獻藝的場所主要是“三山”“五頂”。“三山”既平谷的丫髻山、門頭溝的妙峰山、石景山的天台山。“五頂”既京城五座比較聞名的娘娘廟:東直門外的稱東頂、海淀藍靛廠的稱西頂、永外大紅門的稱南頂、安定門外的稱北頂、豐臺草橋的稱中頂。乾隆皇帝封妙峰山娘娘廟為金頂,地位在“五頂”之上。
妙峰山娘娘的身世
關於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的身世,自古至今,眾說紛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東嶽大帝的女兒說。
東嶽即泰山,東嶽大帝即泰山男性神詆。泰山娘娘為東嶽大帝的女兒這種說法在《山東通志玉女祠》有記載。據顧頡剛等調查,京津地區的民間多認為天仙聖母碧霞元君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二)民女說。
玉女卷》載:“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性穎,三歲解人論,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時下妙峰山仍以農曆四月十八為娘娘的聖誕日。
(三)黃帝七女之一說。
《玉女考》李諤之《瑤池記》云:“皇帝嘗建岱嶽觀,譴七女,雲冠羽衣,焚修以迎西崑真人,蓋玉女為七女中之一,其修而得道者。”
以上三種說法見於文獻,而民間故事傳說甚多,有華山玉女說、太真夫人說、玉皇大帝的女兒說、石敢當的女兒說、黃飛虎的妹妹說等等。據說,妙峰山娘娘是泰山娘娘,靈感宮是泰山娘娘的行宮。

關於女性與泰山娘娘信仰

一、關於泰山娘娘的信仰狀況
(一)、有關碑文、石刻及地方志等記載泰山娘娘信仰的盛況. 靈應宮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區靈山大街中段,原名“天仙祠”,創建年代無考,主祀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 “泰山奶奶”。明萬曆年間奉敕拓建,賜名“靈應宮”,取靈應昭昭、有求必應之意。由於歷史原因,解放後靈應宮被工廠占用,遭到嚴重破壞。2002年泰山管委、泰安市文物局為保護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投巨資對靈應宮進行維修。在清理過程中發現了明代建築遺址,並發現明、清碑刻百餘處,殘碑40餘處,多為萬古流芳及民間進香碑,反映出靈應宮香火之鼎盛及在民間的影響。在眾多碑刻中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正德二年“御製告文”碑。碑文內容:
維正德二年,歲次丁卯閏正月乙已朔越十一日乙卯,皇帝謹遣御馬監太監苗逵致祭於碧霞元君。曰:懿德含弘,仁慈廣霈,佑蒼生於壽域,故群品以#依,茲因眇躬偶爽調攝,敬祈聖力,永佑康寧。特以香帛,用伸告祭,益彰靈應,福佑家邦,謹告
欽差巡撫山東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臣朱欽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臣李祿山東按察司分巡濟南道副使臣韓春濟南府同知臣耿文明、通判臣李禎泰安州知州臣胡瀚,判官臣劉玉、臣劉淵、臣宋#、吏目臣翟繼寧,儒學學正臣王逵,訓導臣汪濟,臣陶睦,臣康添。
碑文中記載了明正德二年(一五零七年)正月十一日,武宗朱厚照派遣御馬監太監苗逵到泰山靈應宮祭祀碧霞元君事。文中讚頌了碧霞元君的美德,仁慈廣大,能夠保佑眾生於壽域。
(二)、泰山香社所反映的信仰特點
民間香社是舊時一種祭祀神祇的民間組織,又稱作“香會”。泰山民間香社,源於漢唐、興於宋代,至明清進入全盛時期。以泰山娘娘為主要朝拜對象的民間香社,出現於宋代中期以後。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樹立的《東嶽碧霞宮碑》記載:“自碧霞宮興,而世之香火東嶽者鹹奔走元君,近數百里,遠即千里,每歲辦香岳頂,數十萬眾”,“香火自鄒、魯、齊、泰以至晉冀”。
香客成員中以女性為主。在泰山香客的成員中,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注意,這就是香客以女性為主。在文人筆下的記事中,香客多以“士女”為對象,在眾多的進香碑中,題名也以女性為多,有些香會簡直就沒有男性參加。清代反映山東民間生活的小說《醒世姻緣傳》書中的素姐參加的那個香會,會首就是老張、老侯兩個婆娘。素姐曾問:“怎么會裡不著男人作會首,倒叫兩個女人作會首呢?”兩個道婆說:“這裡沒有漢子們,都是女人,差不多八十位人哩。”舊時鄉間識字的人本來不多,生活在社會最地層的婦女識字的更少,以文字傳播訊息的會啟,對於眾多的女香客顯然起不了多大作用。在這類進香的人群中,更常採用的口傳為主的聯絡形式,這就是“比鄰相約”。清《邱家店等村信女題名碑》
在《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廟經》、《碧霞護世弘濟廟經》兩部道經都以度化“女流”、“女魂”為主旨,婦女問題是碧霞元君信仰的根本問題。
宋代民眾尤其是婦女對其“送子”神能的崇拜推動了碧霞元君信仰的最終出現。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廣泛普及到家庭之中,家庭中的婦女,無論是飽受苦難的下層婦女,還是養尊處優的貴族婦女,她們構成了與官宦經世之業有距離的另外一個世界,這是一個感情重於理性的世界,是更能體現宗教欲望和需求的世界。因此碧霞元君信仰之所以在華夏大地受到廣泛尊敬和崇拜,除了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神格外,還在於這位神祇與中國婦女結下了不解之緣。
泰山女神在民間被尊為“泰山老奶奶”或“泰山娘娘”,這位宋已來被漸次附會為碧霞元君的女神,是泰山上社會影響最大的神,她掌凶吉,管婚育,主豐歉,測生死,無所不能、神力無邊。碧霞祠建於南天門上,泰山女神的靈位占據了泰山最為險要的位置,受到朝山進香者的隆重尊崇。一位女性之神,能夠在以雄壯崇高著稱的泰山上風光顯赫,且時日經久,的確是一個值得注意和研究的問題。
(三)、目前登山求子的信眾中仍多為女性
農曆3月15日是民間最信奉的這尊女神——碧霞元君的的生日,正是由於她的去病消災、保佑平安、嗣子降福的神格,而受到民眾的青睞。實際上,對泰山老奶奶的敬奉何止3月15日這一天,而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進行著,人們從百里、千里之外,不辭勞苦,紛紛前來朝拜進香,甚至一步一匍匐地虔誠的善男信女也不乏其例,並至今不衰。即使在“文革”時期,仍有人偷偷祭拜。近年來,游泰山拜泰山娘娘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主要是女性。
泰山祈子則是在生育習俗方面反映出來的信仰內容,民間相傳,碧霞元君女神具有能使婦女多子的功能,這符合古代民眾多子多福的傳統心理。尤其是在碧霞元君的金身旁邊又專設了一個“送子娘娘”作為恃神,這種神功濟世的色彩更加濃厚,更加誘使成群結隊、長久不孕和缺乏子嗣的婦女前來掛袍祈子栓娃娃。來泰山求助神靈的信女們,除省吃儉用,也要保證給“泰山娘娘”供一份紅袍、金蓮繡鞋等。正是由於碧霞元君這種送生保育職能,登山求子的信眾中多為女性也不足為奇了。
二、碧霞元君之廟、祠及其活動
據考察,“碧霞院”、“元君廟”在唐代已出現,而能夠確認名“碧霞元君廟”的祠廟在宋代就已存在。碧霞元君在宋代雖有了些許影響,但還僅是曇花一現,遼金元時期一直默默無聞。明初,碧霞元君的影響開始擴大。洪武至成化年間,全國各地創建的碧霞元君廟雖還不多,但已經超過了前代所建。弘治、正德年間逐漸增多,到嘉靖、隆慶、萬曆時期,碧霞元君的祠廟已遍布大河上下、大江南北。
由於碧霞元君影響巨大,其行宮遍布山東以至全國各地。碧霞元君廟在各地的名稱也不盡相同,有碧霞宮、碧霞庵、碧霞閣、碧霞觀、碧霞元君行宮、碧霞元君行祠、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宮、碧霞元君觀、碧霞元君殿、碧霞元君聖母廟、元君聖母廟、聖母廟、子孫聖母廟、元君行宮、元君廟、娘娘廟、子孫娘娘廟、娘娘行宮、奶奶廟、天仙宮、天仙行宮、天仙聖母行宮、天仙聖母祠、行宮廟、天仙廟、東嶽天仙廟、東岱聖母行宮、泰山廟、泰山宮、泰山閣、泰山庵、泰山殿、泰山行宮、泰山元君行宮、泰山行祠、泰山碧霞宮、泰山神母宮、泰山聖母廟、泰山聖母宮、泰山聖母祠、泰山聖母行宮、泰山聖母行祠、九天聖母廟、元聖廟、元女廟、護國天仙廟、聖姑寺、神州廟、泰安宮等50種別稱。
岱頂碧霞靈應宮建置最早,首建於宋大中祥符間,金改稱昭真宮,歷代重修拓展。東阿縣碧霞行宮建於嘉靖年間,萊蕪縣仙人堂明初改為娘娘廟;濟南府歷城縣碧霞宮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鄒縣娘娘廟重修於明天啟二年(1622);濟寧州濟寧縣樊?東嶽廟,廟中祀東嶽,前天仙,後祝融,東文昌,西關公,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71)。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山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擁有最廣大的信仰群體,碧霞元君信仰誕生於泰山之巔,以泰山為中心,輻射到周圍廣大的地區。碧霞元君廟宇在山東的分布不平衡,泰山是碧霞元君信仰的“中心”,各州縣碧霞元君廟宇又是各州縣民眾信仰的“中心”,碧霞元君信仰已超出山東的範圍。
碧霞元君信仰始於公元11世紀初,這一時期正是東嶽大帝信仰在山東各州縣的普及時期,除泰安之外,山東其它州縣建設碧霞元君廟宇最早的是濰縣,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此時已是14世紀中期,公元11世紀初至14世紀中期,大概是山東民眾對碧霞元君信仰的觀望時期,也可以說是碧霞元君信仰在山東的醞釀期;公元14世紀中期至明初這一段時期,山東已有若干個州縣出現了碧霞元君廟宇,到明中期這一段時間,可以說是碧霞元君信仰的普及期;自公元16世紀中期以後,碧霞元君信仰最終在山東民間宗教中取得了優勢地位,即使是最粗略的統計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神靈的廟宇,碧霞元君實際上成為山東民眾心目中的至高無上的女神!
我走訪了濟南、泰山、濟寧等地泰山娘娘廟,儘管前些年曾一度失修,有些冷清。但現在又香火漸旺,廟宇也在逐步修繕。在微山縣縣城南的微山湖邊,還保留著一處泰山娘娘廟,其香火不能和明清時候相比,至少方圓幾十里的民眾還是深受其影響。廟裡每天來燒香膜拜的大多是女性,不僅有老年婦女,來求子的虔誠中年甚至是年輕的已婚女性還是不乏其人的。她們進香膜拜後往往在功德箱盡上自己的一份心意,所以泰山娘娘廟就會有了一定的活動資金。廟裡很明顯是三教合流,不僅供奉著碧霞元君雕像,還供奉著關公、雷公電母和菩薩等。
三、結語
通過對泰山建築、碑文、石刻以及碧霞元君廟、泰山娘娘行宮等進行的調研,對泰山娘娘信仰有了一定的了解,不難看出女性和泰山女神之間有著內在的關係。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接近神。從生理上而言,使她們更容易接受宗教的信仰。有人說,女人在有稍稍的了解後,就會下跪,然後再信仰神;而男人則要先弄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信仰神,然後再下跪。女人不像男人那樣好作形上學的沉思。這話不無道理。對於相當一部分女性來說,信仰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情感,無需任何理念也用不著深沉的思索。在女人看來,何必無休無止地尋根問底,只要相信神是“向著我們的”就已足夠。這個“向著我們”是根本,沒有這個根本的話,人們將無法想像和接受神。女性在和外部世界的接觸中比較注重自己的感覺或直覺,她們用“心”多過用“腦”,她們注重身心的感受而不習慣於或抽象的或理性的或泛泛的思考。
從心理上,女性承擔著社會和家庭的重負,使她們更容易到宗教中尋求解脫。在男尊女卑的古老的中國過度,女性的地位比較低,而山東又是孔孟之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儒家文化中提倡“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甚至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提出“唯女人和小人為難養也”。這種儒家文化統治中國幾千年的狀況下,造成了女性的地位低下,特別是儒文化的影響中心——山東一帶更是如此。特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觀念的影響,“無子”是“七出”的第一條,男人可以根據古時制定的“七出”制度來作為休妻的理由,提出“夫有再娶之意,婦無二適之文”、“婦無公事,休其蠶織”等。在中國“養兒防老”“傳宗接代”舊思想的影響下,女人要生兒子延續祖宗的香火,才能在社會和家庭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農村更是如此。雖然“休妻”只是過去的事情,已成為歷史,然而,其殘留的文化因子仍然影響著後世。當然,現在只是一種文化根深蒂固地灌輸到當地人的思想觀念中。儘管我們不斷提倡“男女平等”,除積極含義外,還蘊涵著在面臨外界壓力、競爭和風險方面,男女也是平等的。目前,女大學生、女研究生找工作比同等學力的男性要難,下崗的人群中女性比男性多得多。此外,大多女性除了外界的工作壓力外,還要承擔起撫養孩子、做家務、照顧老人等事情,這樣多的社會和家庭的壓力使女性更傾向於走進神。
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造成了女人很容易到宗教中尋找心靈的慰藉。泰山女神是山東一帶最有影響,更容易被女性接近的神,可以說,碧霞元君信仰是女人們心靈的掙扎與吶喊,在香菸繚繞的神龕面前,她們的絕望和痛苦得到發泄和釋放,同時給她們帶來憧憬和撫慰。泰山女神不僅可以幫助每個人摒除現實中的種種苦難,而且還可以滿足婦女求子嗣的心理需求。
當然,在目前現存的泰山娘娘廟總會有一些消極的東西,甚至有些帶有明顯的封建迷信色彩。在走訪中,我認識了一位中年女性信徒,在她信仰的過程中,有神婆專門傳達泰山女神的旨意。神婆是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婦女。可以預測人何時有災有難,甚至人的壽命到何年何月,更值得關注的是只要交一定的費用就可以幫人破解災難。可見,目前一些女性文化低,信仰中未免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甚至是不合理性,這種情況的確值得人們深思,也需要有關部門加以規範管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