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鬥魚

泰國鬥魚

泰國鬥魚,原產於泰國,又被稱為五彩搏魚。和其它鬥魚品種一樣,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外形艷麗誇張,屬於比較容易飼養的觀賞魚之一。由於泰國鬥魚雄魚的好鬥性,在很早以前,很多的地方將它視為娛樂的一種工具。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兩雄相遇必定來場決鬥,相鬥時張大腮蓋和魚鰭,用身體互相衝擊挑釁,然後用嘴互相撕咬。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魚放養1缸。他們不與其他的熱帶魚相鬥,有說泰國鬥魚可以與其他小型熱帶魚混養,但本人飼養的魚中不鮮見泰國鬥魚攻擊其他小型魚的事件,所以還是建議單養。泰國鬥魚簡單的體色分類可以分成淺色身體和深色身體兩大類,改良型泰國鬥魚的詳細體色分類,是以色彩斑紋分為單色、雙色、大理石紋及蝶翼,是一般水族市場上較常看到單色的泰國鬥魚個體,其它就頗為稀少。在泰國鬥魚單色系中又主要可以分為:紅、藍、黃、白、黑五種體色。其中,紅色系與藍色系的泰國鬥魚在水族市場上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純紅色的泰國鬥魚更為多數水族愛好者所喜愛。

基本信息

簡介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這個名詞出現在我印象中的時候,我還並沒有接觸熱帶魚的飼養。那是很小的時候,記得在一本介紹自然科學的課外讀物上發現它的介紹,書的名字早已經淡忘,泰國鬥魚卻深刻地記憶在自己的腦子裡。當時的念頭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擁有這種“喜歡打鬥”的魚類。而後,在接觸飼養熱帶魚不久,就發現了泰國鬥魚的芳蹤。雖然,當時的泰國鬥魚還停留在原始的短鰭種類,而絕非今日水族市場出售的那些更為美麗的長鰭類的展示級泰國鬥魚(Show Betta),但是,仍然十分吸引我和我的小夥伴們。自那刻起,床下少了許多原本飼養蛐蛐的瓶瓶罐罐;也不再為了三更半夜在野外捕捉蛐蛐弄髒衣服而遭來父母的責罵,在父母眼裡一下子似乎長大許多……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兒提時的樂趣並沒有停止,而是升級了。我和小夥伴們其實時常捧著自己飼養的泰國鬥魚來互相較量一下,當然輸贏的結果是有代價的--一毛錢!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當時的一毛錢可以買一條小神仙、兩條斑馬、一對孔雀……所以,那時候如果獲勝了的確就很快樂!轉眼許多年過去,從飼養各種魚類到做這個網站與不相識的朋友們交流切磋,鬥魚科(Anabantidae)這個版面早就構架完成,但遲遲沒有動手去做首選代表魚類--泰國鬥魚的介紹,因為我在等,因為我要去泰國。泰國其實吸引我的不是玉佛寺的大佛,也不是鱷魚,更不是人妖,而是鬥魚椒草!在這些水族生物種類的原產地一窺它們的原始風情,無疑是每一個熱愛水族的愛好者所期望的。甚至,在去之前還在盤算一個計畫--既然讀書人竊書不能算偷,那么如我輩愛魚之人順手牽魚當然也不應該是屬於犯罪活動吧?目標鎖定就是國內難覓蹤影的展示級泰國鬥魚的雌魚!可是到了那裡卻發現展示級泰國鬥魚的雌魚並不象國內傳聞那樣保密,除了一些最新研究中的展示級泰國鬥魚種類的雌魚,其他的雌魚雖然不能從水族市場上直接購得,但是通過當地的漁場還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弄到手。這不僅使我大失所望,原本似乎很刺激的打算變得沒有任何難度,又有什麼意思?畢竟我並不想靠取得一尾展示級泰國鬥魚的雌魚在國內繁殖賺錢。人往往都是這樣--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的。於是,何必枉做小人?可以冠冕堂皇地做君子,做君子至少會結交許多朋友。

體形特徵

體形和習性:魚體長可達8厘米。泰國鬥魚喜歡生活在22~24度的水中,但不能低於20度。對水的雖酸鹼性、硬度不苛求。喜食孑孓。泰國鬥魚以好鬥聞名,兩雄相遇必定來場決鬥,相鬥時張大腮蓋,抖動諸鰭。因此在飼養中,不能把2尾以上的成年雄魚放養1缸,但他們不與其他的熱帶魚相鬥。雌鬥魚之間也不鬥。可以和養一缸。價格:2.5~20元一條不等。

品種分類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改良型泰國鬥魚在色彩方面,由四種基本色素或有或無組合而成,有256種可能,這也是泰國鬥魚另一個引人入勝的地方,色彩再加上其斑紋分布的遺傳基因,提供愛好者無限的發展空間。泰國鬥魚簡單的體色分類可以分成淺色身體(Light Body)和深色身體(Dark Body)兩大類,淺色身體的類型在國外被稱為Combodia,據說是因為50年代有水族經銷商在高棉進口的泰國鬥魚魚種中,發現這種近似白化的美麗的泰國鬥魚,以地名稱之而延用至今。改良型泰國鬥魚的詳細體色分類,是以色彩斑紋分為單色(Concolorous)、雙色(Bicolor)、大理石紋(Marble)及蝶翼(Butterfly),是一般水族市場上較常看到單色的泰國鬥魚個體,其它就頗為稀少。單色系泰國鬥魚主要可以分為:紅(Red)、藍(Blue)、黃(Yellow)、白(White)、黑(Black)這五種體色。其中,紅色系與藍色系的泰國鬥魚在水族市場上是最為常見的,尤其是純紅色的泰國鬥魚更為多數水族愛好者所喜愛。藍色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系的泰國鬥魚除了一般常見帶有強烈金屬色調的藍以外,還有一種純樸高雅帶較少金屬色的藍。被稱為Steel Blue,有些業者將其譯為鐵鏽藍,有些業者則因其底色中往往有黑色圓點而稱它為黑珍珠。白色系與黃色系就單色系魚種而言難度是較高的(1997年時,尚未接觸白色系,1998年後開始繁殖才知道白色系的難度不高,大約與紅色系和藍色系同等級)。

白色系又可分為不透明的白和完全無色透明的膚色的兩種,都是黑色素缺乏所致,有些白色系個體帶有藍色或綠色,因而呈現粉蠟筆色的筆觸(Pastel),有些水族愛好者將它翻譯為淡彩系列。黃色系亦可分為透明與不透明兩種,目前市面上黃色的透明型可以以黃金長尾鬥魚為代表(1997年時期開始出現,不像現今還有的黃色圓尾鬥魚)。就體色遺傳改良難度而言,

黑色系的泰國鬥魚可以說是各國泰國鬥魚愛好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目前,全世界尚沒有人能夠培養出百分之百的純黑色的泰國鬥魚,也因此使得許多高手廢寢忘食地投入研究,力求能夠早日突破。“雙色系”,這個名詞在泰國鬥魚體色上專指身體與魚鰭各一種顏色,最常見的是白身紅鰭或黃身紅鰭的泰國鬥魚個體,魚鰭身體兩種不同的色彩以鮮明為佳。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則是以肉色或白色等淺色身體為底色,覆蓋黑色或藍色等斑塊,大部份的大理石紋泰國鬥魚個體可以用淺或斑駁的頭部顏色來判斷,它身上斑塊的大小及分布有無限的可能,極富趣味性,它的顏色變化也可以用錦鋰來比擬,只不過很少出現黃色、紅色等暖色調的色彩。而所謂的蝶翼泰國鬥魚則是指魚鰭的顏色由內而外呈現環狀的清晰分布,可能有兩層或兩層以上,基本上內層以紅色為主,其它顏色則很少見。不過,如果想培育兩層以上的蝶翼泰國鬥魚,只有紅色是不夠的。

蝶翼泰國鬥魚的個體,一般水族愛好者在第一次看見時,除了訝異它的美麗之外,大部份的愛好者都會認為只是單獨挑選出來的泰國鬥魚個體,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而不是基因遺傳,我當初亦是如此認為,但其實際確為基因遺傳,可以繁殖驗證。有關泰國鬥魚遺傳基因的問題,不象孔雀魚遺傳基因那樣已有許多水族愛好者在進行討論和研究,目前國內外都很少文獻發表。在水族生物的世界中,有許多魚類因為人工繁殖改良的可行性高,而吸引眾多水族愛好。其實,泰國鬥魚也是其中的一種。在這些繁殖改良可行性高的魚種中,除了歷史悠久的錦鋰、金魚之外,七彩神仙、孔雀魚和泰國鬥魚可以算是三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良魚種。七彩神仙雖然高貴美麗,體型較大適於展示,但一般七彩神仙一個世代約需八個月至兩年的時間,野生七彩神仙可能更不止於此,除非是專業魚場的飼養空間及時間都許可,否則想要做品種改良十分不易。而孔雀魚由於體色艷麗,繁殖容易且世代短,目前最受水族愛好者的喜愛。不過,泰國鬥魚魚鰭形狀以及體色變化絲毫不遜色於孔雀魚,其自出生到生育下一代也不過需4-6個月,而且它的體形較大,更提升了觀賞價值。而且,泰國鬥魚在遺傳基因方面也非常的多變,新的體色及魚鰭形狀比較容易出現,就像1995年所發表的黃金雙尾鬥魚,便是一個例子,它的黃色是帶有金屬色澤的金色,而不是一般的黃色鬥魚,雖然它還帶有部份藍黑色不是純色,不過也是非常特別。泰國鬥魚在育成方面和孔雀魚一樣,良好的鰭型及體型還是需要細心的照料,它才能完美的展現出獨具的美麗。

改良過程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泰國當地,從直接在天然水域捕捉泰國鬥魚,到人工馴養,乃至品種改良,在歷經百年的鬥魚人工飼養的過程中,這個“改良”的中心一直圍繞著一個“斗”字--始終,泰國鬥魚在國情不同的情況下,在原產國似乎經過品種改良增強其打鬥的能力要比觀賞更有“價值”。然而,在1989-1990年初期,歐美的一些國家的水族專家利用遺傳基因改良出了體型極為誇張的展示級泰國鬥魚,用於觀賞的價值遠遠高於打鬥的價值。與傳統泰國鬥魚明顯不同的地方就在於魚鰭的分裂,展示級泰國鬥魚由尾柄基部算起具有3-4個分叉,也就是說每一支鰭條可分叉為8-16個(2的3-4次方)。除此之外,尾鰭的完全張開的角度也達到了150-180度。總而言之,飽滿和飄逸的魚鰭形狀是展示級泰國鬥魚的最大特徵。在這種打破傳統的展示級泰國鬥魚出現在全球水族市場上之後,引起的轟動效應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出現了以研究泰國鬥魚為主的全球性泰國鬥魚協會--I.B.C.(International Betta Congress),不但每年舉辦觀賞性泰國鬥魚的比賽(Best Of Show)品評一年度以來產生的展示級泰國鬥魚,更集結了一些水族專家和愛好者對泰國鬥魚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和改良。隨後,在東南亞一些水族專家的改良之下,從展示級泰國鬥魚中又陸續出現了雙尾泰國鬥魚團尾泰國鬥魚,乃至近期出現的冠尾泰國鬥魚扇尾泰國鬥魚(如上圖所示)等等更具觀賞價值的成功改良固定種類。

飼養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參考過許多泰國鬥魚的資料,但對於泰國鬥魚的飼養方面的介紹實在不多,泰國鬥魚雄魚之間的爭鬥往往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論點,而花費過多的篇幅去描述,甚至建議在共同飼養的環境中不宜同時飼養兩尾以上的泰國鬥魚雄魚。原因是會因為過於激烈地打鬥而造成兩敗俱傷……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泰國鬥魚雄魚之間的確會發生爭鬥,但真正用於打鬥目的的泰國鬥魚也是需要經過特殊培養的,也往往是一些原始的短鰭泰國鬥魚作為首選。而目前飼養泰國鬥魚的愛好者基本都是以觀賞目的為主,泰國鬥魚的飼養的主流品種--長鰭泰國鬥魚,或者展示級泰國鬥魚並不適合用於打鬥,經過人工改良之後,它們之間的野性遠遠小於短鰭泰國鬥魚。即使在同環境中同時飼養數尾,一般也能夠和睦相處,偶爾相遇看似即將發生爭鬥,雙方劍拔弩張互相挑釁,但是炫耀雄性美感的本能已經大於爭鬥意識了,它們很快就會分開而相安無事。但這樣飼養的方式也是需要一個前提要求:一定要同時或者短時間內放入數尾泰國鬥魚。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如果在飼養環境中已經長期飼養著一尾泰國鬥魚,而再準備將新購的泰國鬥魚放入共同飼養,那么肯定會有不小的爭鬥發生,熟悉環境的老魚肯定會襲擊陌生的新魚,看著它們修長美麗的魚鰭、身體因爭鬥破損實在會讓人心痛不已。泰國鬥魚和其他的鬥魚科魚類一樣具有呼吸輔助器官--褶鰓,在飼養環境水溶氧缺乏導致其他魚類無法忍受,甚至發生窒息死亡的時候,鬥魚科的魚類往往依然會從容不迫,因為褶鰓可以使它們直接呼吸水面以上的空氣作為緩解。與此可以看出鬥魚科的魚類的環境適應能力極其強盛。也因此,有的愛好者喜歡用瓶瓶罐罐單獨飼養各種不同類型的泰國鬥魚,讓它們隔缸相望彼此炫耀,以此可以充分展示泰國鬥魚的美麗。這並無不可,的確也是非常不錯的方法。但是必須注意:在這些空間狹小的容器中,水質往往會因為排泄物尿液、過剩餌料等等雜質而迅速腐敗、酸化。即使泰國鬥魚對環境適應能力再強也是會有得病的隱患。因此,如果在這種不設定任何過濾系統的容器中飼養泰國鬥魚,必須記住:一尾成熟泰國鬥魚所需要的水容量是5-10公升,並且,如果能夠每天吸除容器底部堆積的雜質以及更換部份水質就可以使它們生活得很好!僅此而已。泰國鬥魚的飼養除了生理環境方面,心理的層面也很重要。

通常,這是飼養泰國鬥魚的愛好者最不注意的部份,但也是最令觀察入微的人沉醉的地方。一般飼養泰國鬥魚的愛好者時常會覺得自己的泰國鬥魚只有餵食的時候較有精神,其它的時候常靜靜的不動,懶散地躲在水族箱中的某個角落……可能您不知道,此時,它可能正在生氣!因為缺乏一定的娛樂。泰國鬥魚並不是素食主義者,所以一些諸如:水蚤孑孓豐年蝦以及絲蚯蚓等等的活餌,都是餵飼它們不錯的選擇,更重要的是讓泰國鬥魚可以在進食活餌的過程中享受一番“狩獵”的樂趣。當然,一些人工餌料也是可以作為活餌的替代品進行餵食的,但選擇多變的餌料更有助於泰國鬥魚健康成長。

繁殖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繁殖容易。將選擇好的親魚放人調配好水溫、水質的水族箱中,任其自行繁殖。在生殖過程中,雄魚先行在水面吹空氣和吐粘液形成小泡,無數的小泡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扁平的浮巢。雄魚築好巢後,立即向雌魚求婚。美麗的雄魚在雌魚的周圍一刻不停地游來游去,儘量把美麗的鰭張開,口張得很大,鰓膜突出,可以一直看到下面鮮紅色的鰓。在求愛過程中,雄魚的顏色變得很鮮艷,身體和鰭出現虹光樣的燦爛,身體由於極度興奮而戰慄。有時雌魚對這種興奮狀態不起反應,雄魚就會惱羞成怒,追逐它一直到被迫而跳出水面脫逃為止。若發生雌雄相鬥,應立即將雄魚撈出,另換一尾雄魚作父本。雌雄親魚經過求愛動作後,雌魚表示接受雄魚的求婚,它先接近雄魚,接著就突然橫臥;雄魚就緊貼著雌魚,接著雌魚身體倒轉,腹部朝上,而雄魚在雌魚下面,雌魚開始排卵。

卵排出後,由雌魚掌握片刻,此時雄魚已將精液散在水中,雌魚依靠頭部及口的活動,使卵在有精液的水中停留片刻,以保證受精。由於卵比水重,向下沉落時,等候在下面的雄魚立即用口接住,塗上一層粘液,再向上游泳,把它粘附在浮巢下面。雌魚每次產出的卵僅3~7粒,這樣的動作反覆進行,直至產出150~200粒為止。護卵工作由雄魚擔任,以防雌魚吞食這些卵。仔魚孵化後,暫時附著在巢泡上。任何仔魚,倘若下沉,雄魚就會把它拖回浮巢中。這種保育工作一直到仔魚能游泳並自行覓食,而自然地離開浮巢為止。泰國鬥魚4~8月齡性腺成熟。雌魚比雄魚小諸鰭也小,色澤較差。選擇6厘米以上的做親魚。雌雄魚以1:1合缸後,雄魚吐泡築巢雌魚進入孵巢區,最後雄魚以體擁裹雌魚,並持續許多次後,完成產卵排精。這一過程幾乎持續兩天。受精卵孵化期間撈出雌魚,留下雄魚守巢護幼,2天后孵出魚苗,撈出雄魚。1年中多次繁殖,1次產卵數十粒至數百粒不等。繁殖中的水溫應比平時提高2度,達26~27度,水質弱酸性、中性,硬度8度左右。

遺傳與基因

泰國鬥魚泰國鬥魚

1.體色遺傳:體色的基因分兩大類,深色體系(Dark body)以及淺色體系(Light body)。通常慣例,CC所表示的是深色體系的泰國鬥魚,而cc則是淺色體系的泰國鬥魚。用淺色體系雙親所繁殖的泰國鬥魚,無論其父代泰國鬥魚體色上有多少紅藍色斑塊,都可能生出10%左右的白色鬥魚。一般國外稱cc的表現型為Pastel以及Cambodia兩種類型。其中,Pastel是因其魚體色調錶現猶如粉蠟筆的筆觸,而Cambodia則是因為它最早是在高棉出口的魚種中被發現的,魚體具有極淺藍色底調的體色,配上藍色的斑塊,是其最普遍的表現,而近乎全白的體色表現,則是Cambodia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2.紅色基因:紅色基因的遺傳變化時常令有意思改良泰國鬥魚顏色的愛好者非常頭痛,即使在純紅色的泰國鬥魚之間的同種交配繁殖也可能會繁殖出紅色、橘色、黃色或者無色透明等等不同色系的下一代泰國鬥魚,而黃色系的泰國鬥魚同種之間的交配繁殖亦可能繁殖出的下一代全部都是紅色系的泰國鬥魚!基本上,黃色並不算是一種顏色基因,它只是紅色系泰國鬥魚的淺色表現。如果想繁殖純藍色系的泰國鬥魚,也常常會因為紅色基因不易去除或壓抑或掩蓋皆無法去除而大傷腦筋。3.黑色基因:黑色基因是改良型泰國鬥魚玩家的最終目標,一般也可分為淺色魚體和深色魚體的兩種表現。只有深色魚體的品系才可能改良出真正深黑色的泰國鬥魚個體,不過這類泰國鬥魚的雌魚常常會因為黑色素病變而導致不孕,使得改良的難度加大,因而純黑色系泰國鬥魚至今仍只是泰國鬥魚愛好者改良的夢想。不過,目前水族市場上已經有許多近似黑色的泰國鬥魚品系出現了,例如:有些個體帶有灰白色、有些個體的底色則是黃色……雖然還具有雜色,不是以純黑色的面貌展現,但是都足以使人耳目一新。4.雙尾基因:雄魚選用東南亞所產的雙尾系泰國鬥魚,雌魚則選用常見的單尾系泰國鬥魚,其交配繁殖的下一代幾乎都是單尾系泰國鬥魚,需要經過幾次反覆試驗,亦可確定雙尾系是隱性基因。通常可以用大寫英文字母D以及小寫英文字母d來表示其區分,DD、Dd兩種表現出單尾系泰國鬥魚,dd則表現出雙尾系泰國鬥魚。

常見疾病治療

夾尾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膠水粘起來一樣無法打開)
病因:由於水質差或新水刺激過強(PH值震盪溫度變化過大)引起魚體不適的一種表現形式
治療方法:升溫2度+少量大粒鹽+每日串養好的新水4分之1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加強對新水的處理,以防止魚出現不適的反應
燒尾
燒尾爛鰭是鬥魚的常見病啦,本人曾被這兩種魚病困擾很久。
表現:鬥魚的鰭(尾鰭為主)像被什麼東西吃掉啦一樣
燒尾病因:最初由水過酸(PH值過低)過老引起,後來可能會並發細菌性爛鰭
治療方法:首先穩定水質,並下殺菌水或黃粉以預防傷口感染,增加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飼料,一般魚鰭都會再長出來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爛鰭針洞
爛鰭針洞病因:
1細菌性爛鰭針洞:由於水太老引起的水中細菌大量繁殖或魚鰭受傷引起的傷口感染
治療方法:升溫2度+黃粉或殺菌水類細菌性治療藥物,2-3天后換水補藥
預防方法: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水
2寄生蟲性:車輪蟲寄生
治療方法:低濃度敵百蟲或硝酸亞貢藥浴
預防方法:活食消毒加強對水的處理能力,降低寄生蟲入侵的幾率
胡椒病
天鵝絨病
表現:魚體出現很多微小的白色小點,魚的體色精神狀態不佳,還有夾尾現象出現
病因:長期水質不良
治療方法:換一半新水+溫度提升到30度+下重鹽,2-3天基本可以痊癒
預防方法:還是注意水質
腸炎
表現:食欲不振、白便
病因:分細菌性、寄生蟲性兩種
治療方法:
仔細觀察白便是中空的還是實心的
中空的用百必除治療,並下殺內寄藥餌
實心的用(停食,升溫2度,土黴素100升水3片+痢特靈100升水放6片,2天后換水補藥)這個方法治療
預防方法:對飼料把關,做好消毒處理
白點
表現:狀態不佳身上有白色小顆粒附著
病因:小瓜蟲寄生魚體
治療方法:病魚隔離+溫度30度+大粒鹽(也可用硝酸亞貢或其他專殺藥物藥浴)
預防方法:增強對水的處理,降低寄生蟲入侵的幾率
腹水
表現:肚子腫脹,後期會有立鱗表現
病因+治療方法:
腹水有三種
1因水質食物帶菌引起的內部細菌性疾病,初期用慶大或呋喃唑酮+土黴素輔以鎂鹽或是大蒜素治療有百分之六十可能性痊癒
2因內部寄生蟲引起,比較難治,用百必除治療有一線生機
3自身缺陷引起的病變(像人類的癌症),沒有治療的可能
此病中後期會變為腹水、立鱗並發,所以儘早治療,不過個人認為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平時注意水質情況,勤換水,對食物做早期預防處理
預防方法:定期換水以控制細菌繁殖速度,對飼料進行處理,最好多餵殺菌冷凍紅蟲、豐年蝦等安全飼料,人工飼料也可以
水霉
表現:魚體表面出現絮狀物,仔細看可以看到菌絲
病因:水霉真菌感染,病魚的傷口較容易感染水霉
治療方法:建議用專殺藥物治療,推薦德龍黴菌治療劑,效果奇好,甲基藍+大粒鹽也可以
預防方法:水水、水還是水
白頭白嘴
表現:病魚頭部顏色消退變為乳白色,嘴部腫脹,有時會出現類似水霉的絮狀物
病因:沒有完全查明,應屬革蘭氏陰性桿菌
治療方法:使用強效殺菌藥物,如黃粉+土黴素、或特滅菌治療
預防方法:注意水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