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障礙多動症

注意障礙多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患病率在1%~10%之間。表現為在認知參與的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動量多且經常變換內容,行為衝動、唐突、不顧及後果。通常起病於6歲以前,學齡前症狀明顯,隨年齡增大逐漸好轉,部分病例可延續到成年期。

注意障礙多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ADHD)是兒童期常見的一種行為障礙,患病率在1%~10%之間。表現為在認知參與的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缺乏持久性,活動量多且經常變換內容,行為衝動、唐突、不顧及後果。通常起病於6歲以前,學齡前症狀明顯,隨年齡增大逐漸好轉,部分病例可延續到成年期[1]。近年來,關於ADHD的研究成為一個熱點,為增加人們對此行為障礙本質的認識,本文對近年來ADHD研究結果概述如下。

英文寫法

注意障礙多動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

病症簡介

一般在5歲前起病,特徵是在需要認知參與的活動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項活動轉向另一項,但哪一項也完不成,同時伴有混亂、控制不佳和活動過度。患兒常粗心大意並有衝動性,易出事故,違反紀律,但不是故意蔑視紀律,而是因缺乏考慮所致。患兒與成人在相互交往時常有脫抑制表現,缺乏正常的慎重與節制。認知、運動和言語發育的特異性延遲很常見。可繼發社交紊亂行為及自卑。

理論模型

建立神經心理學理論模型的目的是在於探討ADHD的病因及病理機制,進而指導臨床診斷、治療與康復。目前,關於ADHD有5種理論模型,分別是延遲轉移模型、行為抑制/促進模型、抑制模型、認知能量模型、執行功能模型。

流行資料

國外報告其發病率約占學齡兒童的3%-10%,國內報告為1.5%-12%。現患病率調查結果懸殊除了有國家和地區間實際存在的患病差異外,與所用調查診斷方法和量表不一致有關。按DSM-IV-R診斷標準,在學齡兒童中較公認的患病率為3%-5%。男女發病之比為9:1-4:1。這與男孩多動症狀突出,伴衝動、攻擊行為和品行問題較多有關。本病受到社會的關注在於有較高的患病率和患兒常伴有學習困難。而心理行為矯正和藥物治療在部分兒童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處方藥物)可以使ADHD小腦活躍度低的地方增進活躍度。我們也知道ADHD不是單獨出現,往往合併像是讀寫困難、發展性協調困難、甚至自閉症。這暗示了腦部多區域或是單區域功能不良會影響多區域整合聯結。有一些獨立研究,支持這些診斷,其實都是由於小腦機能所造成的。我們知道,目前多動症患兒越來越多了,那多動症的患病率到底是多少?隨著國際上有關多動症診斷標準的逐漸統一,現在國內外學者報導的多動症患病率已比較接近,如美國3.4-4.7%、德國3.9%-9.0%、日本4%、澳大利亞7.5%-11%、紐西蘭3.0%、巴西5.8%。近年來,我國各地報導的多動症患病率約為1.3%-13.4%,如北京8.6%、上海4.0%、天津3.8%、河南10.2%、哈爾濱6.9%、吉林10.8%、合肥10.6%、湖南7.3%、廣州1.3%。綜合國內7項大型的調查研究顯示,我國兒童多動症的患病率為4.31%-5.83%。目前國外學者一般認為,多動症的患病率約為3%-6%。粗略估計,我國約有1461-1979萬的多動症患兒!

發病因素

概述

注意障礙多動症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確定。目前認為本病是由多種生物因素、心理和社會因素所致的一種綜合徵。
首次在20世紀初被討論。1902年,由一位對孩童疾病有興趣的喬治史提爾(GeorgeStill)醫生在倫敦發表了相關文章。他發現一些孩子似乎停不下來,情緒容易起伏,常常惹麻煩。ADHD的主要特徵是不專注、過動和衝動,但這些症狀多會造成他們很難遵守規則行為或者維持固定的表現。史提爾醫生認為這些兒童“對於動作控制有不正常之處。”他寫了一篇以此為主題的文章並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上。美國心理學會公布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The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簡稱DSM)在1980年對於過動症作了第一次的描述,並將它稱之為“兒童期的過動反應異常。”之後相關學者經過多次修改後,“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這個名詞終於產生,而它的症狀以及診斷的規範也越來越明朗。第四版最新的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Ⅳ)把ADHD分成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有“注意力缺失”、“過動”、“注意力缺陷合併過動”。在DSM-Ⅳ裡面,注意力缺陷和過動/衝動各有9種症狀,符合6種以上的症狀就可以確認診斷。同時,每一個症狀都必須在一個以上的環境中發生,比如說:在學校與在家裡。其它條件包括必須在7歲以前就觀察到相關症狀,且沒有其它的心理因素導致。使用核磁共振(MRI)與功能性掃描(FMRI,可分析腦部血流量)可幫助我們了解ADHD患者,和一般人腦部結構與功能性的相異處。目前最一致的資料是小腦中間(小腦蚓部,位於腦後下端)及腦部中間區域(包括部分腦幹)的大小縮減。

過去我們認為ADHD與腦部前額葉相關。然而,事實上,大部分受ADHD困擾的人是由於小腦沒有適當地發揮功能。在過去的20年中的研究發現,小腦發育不良的人同時有ADHD的症狀。藉由功能性掃描也發現ADHD患者的小腦活躍度很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利他林(Ritalin,最常使用的處方藥物)可以使ADHD小腦活躍度低的地方增進活躍度。我們也知道ADHD不是單獨出現,往往合併像是讀寫困難、發展性協調困難、甚至自閉症。這暗示了腦部多區域或是單區域功能不良會影響多區域整合聯結。有一些獨立研究,支持這些診斷,其實都是由於小腦機能所造成的。

遺傳和神經生化因素

單卵雙胎同時患ADHD幾乎為100%,而雙卵雙胎兒同時患病只有10%-20%。近親中同時患病的家族聚集現象也提示ADHD與遺傳因素有關。近研究表明與ADHD關聯的基因變異體主要有多巴胺D4受體(DRD4)基因第3外顯子上48bp重複多態性。多巴胺轉運體(DAT1)基因480bp重複多態性。兒茶酚胺氧位甲基轉移酶(COMT)基因158密碼子上多態性。X染色體上DXS7基因座突觸體維繫蛋白-25(SNAP-25)基因多態性等。ADHD兒童上述基因變異率高於正常兒童。DRD4基因突變使其對多巴胺的敏感性下降,而DAT1基因突變則加速了多巴胺的消除速率,使多巴胺在與神經元上的受體結合之前就被清除,從而引起了腦內輸出-輸入環路的異常。即多巴胺等中樞神經傳遞介質的不足易導致小兒活動度、警覺度、心境、認知等外表行為的異常。而利他林則有抑制多巴胺轉運體的作用,延長多巴胺與受體結合所需的時間,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輕度腦損傷和腦發育遲緩因素

母孕期的營養不良、疾病、接受X線照射、分娩期早產、難產、缺氧窒息。生後的顱腦外傷、炎症、高熱驚厥、中毒等均可造成腦損傷,尤其是額葉皮質受損可出現ADHD症狀。但有許多患兒並無腦損傷病史,也無神經系統異常的表現。故又認為是輕度腦功能失調。但尚缺乏充分的依據。大腦發育過程中,額葉進化成熟最遲、最易受損,有學者認為ADHD與大腦額葉發育遲緩有關,凡影響額葉發育成熟的各種因素均可致病,其依據是約1/3-1/4的ADHD兒童到青少年期症狀能趨好轉。近有研究認為注意力就象語言和運動功能一樣應被看作是一個發展區域,存在注意力問題的人實際是這一功能的減弱或發育遲緩。
過去我們認為ADHD與腦部前額葉相關。然而,事實上,大部分受ADHD困擾的人是由於小腦沒有適當地發揮功能。在過去的20年中的研究發現,小腦發育不良的人同時有ADHD的症狀。藉由功能性掃描也發現ADHD患者的小腦活躍度很低。

社會心理因素

有報告ADHD兒童的父母文化程度多在初、中等水平,父母一方受過高等教育者僅占7.6%,明顯低於對照組。單親家庭或父母患有精神病、酗酒和行為不端等、“溫暖被剝奪”的小兒易出現ADHD症狀。自幼未能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家庭過於溺愛,小兒會出現隨心所欲、自制力差、多動等症狀。如家長和老師對小兒的學習生活行為過於苛求,小兒心理情感壓抑、緊張,易出現活動過多、注意力分散、衝動任性等行為異常。家長和教師因工作忙未能悉心教育小兒,或缺乏教育方法和培養下一代的責任感也易造成ADHD症狀的加重。上述諸多社會、心理因素雖未必是ADHD的直接病因。但肯定對該病的發展和預後有影響。

腦電生理功能異常

ADHD兒童腦電圖q波活動增加。q波在睡眠時出現較多,由此提示ADHD兒童存在覺醒不足,導致皮質中樞下活動釋放而表現出多動行為。中樞興奮劑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消除了覺醒不足現象而起到ADHD的治療作用。ADHD兒童腦誘發電位晚成份波幅降低,亦提示ADHD兒童存在腦電生理功能的異常。(五)鉛與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對生後小鼠飼給醋酸鉛溶液,在40-60天后發現小鼠的活動較對照組明顯增多。也有血鉛濃度與小兒多動行為呈正相關、ADHD兒童血鉛水平高於正常對照組的報導,因而不少學者認為ADHD與鉛過量攝入有關。兒童鉛及其他化學物質污染的途徑有:空氣污染(工業廢氣、含鉛汽油等)。學習環境和學習用品(課桌椅油漆層、鉛筆、蠟筆等)、塑膠和油漆玩具、食物和水污染(食品添加劑、罐頭食品、爆米花、含鉛皮蛋等)、家庭裝潢化工產品的廣泛套用以及小兒吸指癖、異食癖等,但這些污染因素與ADHD發病的確切機理尚不明確。

臨床表現

概述

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主要表現為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常伴有學習困難和情感行為異常。

注意缺陷

人的注意力有二種,一種為主動注意,即按主觀意志把精力集中到某一事物上,以達到某個目的,完成某項任務。主動注意需要意志和毅力,即通常稱“要費勁”。另一種是被動注意,是客觀事物由其自身的特點吸引了人的注意力,於是可以隨意地、不費勁地把注意力轉向和集中到這些事物上。
ADHD兒童的注意缺陷具有下列特點:
1被動注意占優勢、主動注意力不足。表現在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常開小差。對老師的提問茫然不知或答非所問、做作業容易受外界無關刺激而分心。平時做事也是丟三忘四(主動注意力不足)。而對有趣的電視節目、書刊、新奇的遊戲等則會全神貫注或相對集中注意力(被動注意占優勢)。在重症ADHD兒童則無論主動或被動注意都可表現明顯不足。
2注意強度弱、維持時間短暫、穩定性差。為完成某項任務除需主動注意外,尚需有相應的注意強度和時間。ADHD兒童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注意時間短暫。如10-12歲學生應能保持40min的專心聽課時間。ADHD兒童則難以做到,極易疲勞和分散注意力。
3注意範圍狹窄、不善於分配注意正常兒童能在同一時間內清楚地掌握住注意的對象和數量。這是為完成某項任務所不可缺少的。如做作業時大腦要考慮問題、眼睛要看書中內容、手要寫出答案、字要寫在規定大小的地方。尢如汽車駕駛員手要掌握方向盤、腳要控制車速、眼要注視前方、耳要注意聽周圍聲響一樣。要巧到好處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而ADHD兒童不善於抓住注意對象的要點和重點。注意範圍狹窄。如做作業容易漏題、串寫、馬虎潦草、計算出現不應有的低級錯誤。難以按時完成作業等。

活動過度

ADHD兒童由於自我控制能力不足(self-controldeficitSCD)注意力分散,行為易“隨景遷移”而呈現活動過度。
其多動具有下列特點:
1與年齡發育不相稱的活動過多。
在嬰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即會出現。嬰兒期表現為好哭、易激惹、手足不停地舞動、興奮少眠、難以養成有規律的飲食和排便習慣。會走路後活動明顯較正常同齡兒增多。小兒除了睡眠時間外,難以有安靜的時刻。進幼稚園後不守紀律、好喧鬧和搗亂,玩耍也無長心,一個玩具玩一會兒就更換。
2多動症狀無明確的目的性。
動作雜亂無章、並不停地變換花樣。因而其行為動作多有始無終缺乏完整性而顯得支離破碎。如在課堂上小動作不停,一會兒玩玩具、一會兒用筆或小刀在課本上或書桌上亂刻亂畫。或作鬼臉逗周圍同學發笑、招惹是非。甚或敲桌子、吹口哨、離開座位在教室里亂跑。全然不顧應遵守的紀律和對周圍造成的干擾。生活中作任何事情都是虎頭蛇尾,難以善始善終。
3衝動任性。
多動行為常不分場合、不顧後果、難以自控。因而其行為常帶有破壞性、危險性。易發生意外事故。如在家翻壇倒罐、對玩具、文具任意拆散丟失、毫不愛惜、滿不在乎。對老師家長的批評置若罔聞、屢教屢犯。參加遊戲活動不能耐心等待輪換,要么掄先插隊,要不就是棄而不做。喜歡爬高、翻越欄桿、在行駛的車輛前會突然橫穿馬路、不會游泳會任意下水、心血來潮、想乾什麼就乾什麼等。

情感和行為異常

ADHD兒童由於注意障礙、活動過度、衝動任性和學習成績下降而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同學的譏諷、鄙視和家長的訓斥打罵,他們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情感更加脆弱、容易出現下列症狀。
1退縮、迴避。
“失敗和挫折的經歷”會使ADHD兒童以退縮和迴避的方式來“自我防衛”以試圖改變自己處處受責備的狀況。因而會出現害怕上課、不定期做作業,逃避考試、甚至逃學等情況。有的患兒雖去上學,但一到學校就會訴述胸悶、頭痛、胸痛等不適,要求去診治。而到醫院各項檢查均正常。這時易被診斷為“學校恐怖症”。ADHD兒童對老師的批評、家長的勸說教育會表示堅決改正。但由於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不足,常事隔不久又會重犯。這就易被老師和家長認為是“有意對抗”、怨恨和忿怒也由然而生。由此會招致更嚴厲的批評和懲處。從而出現“退縮迴避→懲罰加重→退縮迴避”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使ADHD症狀持續而加重。
2幻想和孤獨
ADHD兒童由於在學校和家庭中得不到應有的呵護、關心和樂趣。他們便會尋求一個“清靜而快樂”的環境來求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滿足。會逐漸出現幻想和孤獨症狀。有的會整天憂鬱少言、悲觀失望、不與同學交往玩耍。在家與親人也很少言語。有的則降低自己的實際年齡轉而喜歡與幼小兒童或低年級小朋友玩耍、作幼兒們玩的遊戲,以此來躲避同齡兒童對他們“較高的要求”。幻想和孤獨行為又必然影響學業,導致學習困難、久之易形成適應障礙、孤獨症等。
3過度補償
有的ADHD兒童為了抗衡自卑情緒、補償自尊心受到的傷害。他們會依仗自己在諸如組織能力、體力等方面較強的優勢在學校或班級內組織小團體、領頭調控、操縱或強制其他同學參與、在課堂內外起鬨、欺侮批評、鄙視他們的同學,對老師和同學惡作劇,甚至結夥斗歐,以這種攻擊性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否認自己的不足、補償自身的缺陷,這種衝動性行為易造成小兒品行障礙、甚至構成少年犯罪。
4掩飾和否認
有的ADHD患兒,當受到老師或家長批評時,為了逃避責難和懲罰,會搶先通過開玩笑、扮小丑、作鬼臉、哄騙、說謊等方式來控制局面,引開批評者的注意力。或者是先嘲弄一下自己,以阻止別人的批評。有的則全完全否認自己的不良表現,把自己的行為過失歸罪於老師同學的批評和家長的責備打罵。有的家長也認為自己小兒聰明活潑,其不良行為是老師和周圍同學的過錯造成的,掩飾和否認會加大老師和同學與患兒之間的對抗情緒,有礙疾病的矯治。

學習困難

何謂“學習困難”?

根據歐美的醫學統計顯示,我們每六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所影響。究竟學習困難是什麼?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定義:學習困難是歸因於神經系統造成的,特徵是辨認字的正確性及流暢度有困難,以及無法拼寫,語言的拼音組成有困難。我們所講的“學習困難”一般是指由於有讀寫障礙、多動症及阿斯伯格等症狀所產生的學習能力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肢體協調不佳,以致缺乏社交能力等的具體表現。

成因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顯示,學習困難是由於小腦發展遲緩造成的,小腦功能若無法有效發揮,將導致各類的學習困難。因為每一個人的小腦發育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的學習困難的症狀也不會完全相似,症狀也常常相互重疊。
由於小腦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訊息處理中心,能將我們的能力“自動化”。有了自動化功能,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和技能,在我們學會後是我們不假思索就可以直接做出來的。一旦小腦無法有效自動化運作,每做一件事都要重新學習,那就很可能讓閱讀書寫、動作協調、人際關係等……這些一般人都輕易可學會的生活技能變成困擾,甚至變成災難與惡夢,不論怎樣奮鬥掙扎,卻總是陷在一籌莫展的困境。

影響

一般而言,有學習困難的人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甚至有時候超越常人,但偏偏一些普通人認為是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卻要付出巨大努力仍難以做到。當普遍認為簡單的事情變成艱巨,對患者就會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他們的自信會大大降低,挫敗感會使他們變得孤獨或離群及產生煩惱及沮喪。這些都會進一步演變成嚴重的行為問題,從而影響人生道路的發展。
如果孩子受這些問題困擾,父母就更加痛不欲生。當望子成龍的期望幻滅,孩子從活潑可愛而變成孤獨、沮喪,那是多么痛心的事。所以,學習困難不但對本人的個人學習和工作造成嚴重打擊,亦會影響到他們的家人及朋友的正常生活。
ADHD兒童可以伴有學習困難,但他們的學習困難並非由於精神發育遲緩(智力低下)引起。相反ADHD兒童的智慧型水平與正常兒童一樣,有高有低,但智商大都在正常範圍(合併智力低下者除外)。ADHD兒童的學習困難主要是由於注意力分散、未能集中精力掌握到本應完全可以學好、學會的知識。因而他們的學習困難具有下列特點。1學習成績的波動性ADHD兒童在老師家長嚴格的幫助下,成績能提高。但稍一放鬆,由於ADHD症狀的存在,學習成績又會明顯下降、成績很不穩定,好壞相差懸殊。2學習隨升入高年級而逐漸下降ADHD兒童在低年級時由於學習內容較淺、易於掌握,學習成績尚可、學習困難症狀不明顯。當升入高年級後,學習內容難度加大,由於ADHD症狀的持續存在就難以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成績會逐漸下降。並涉及所有科目。3學習或考試時常出現如前描述的不應出現的“低級錯誤”。

神經體徵

ADHD兒童神經系統檢查大多完全正常,部分患兒可出現下列體徵。
1輕微共濟運動障礙
有的患兒走路呈S形前進,易摔跤。操練缺乏節奏感。不正確的動作和姿勢難以糾正。扣紐、繫鞋帶等精細動作緩慢而不靈巧、畫圈、用剪刀等動作顯得笨拙。有的尚會出現鏡樣動作,如一隻手在做某一動作時,另一隻手也會不自主地作類似動作。
2軟性神經體徵
令患兒作某項協調、精細動作時,常顯得笨拙而不協調。這些陽性體徵缺乏神經系統的定位、定性意義。在一些正常兒童中也可能出現、並隨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這與麻痹、癱瘓等硬性神經系統體徵有別,所以稱“軟性神經症”,軟性神經症有20-30種之多。常用的有指鼻、翻手、對指試驗等。約有67.5%的ADHD兒童可以有1-2種軟性神經體徵陽性。可作為ADHD的診斷參考指標。
3其他異常
咬指甲發生率較高,吸吮手指、口吃、言語不清、遺尿等表現也常見。尚有低耳廓、眼內眥贅皮、高弓形硬顎、斜視、通貫手、平底足、小指短、足內翻等先天缺陷。此時應注意與各種原因所致的精神發育遲緩鑑別。

輔助檢查

1腦電圖
ADHD兒童腦電圖異常率較正常兒童高,主要表現為慢波的增加、等。但它不能反映注意認知等高級精神活動的變化。不能作為診斷依據,僅供鑑別診斷參考。
2腦誘發電位研究發現精神活動對腦誘發電位晚成分的影響有一定的規律性。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其波幅會明顯增高。反之則降低。ADHD兒童由於注意力不集中,這種波幅的變化差異縮小。可協助診斷。
3智慧型測試
ADHD兒童的智慧型水平大多正常。部分患兒在某些項目上還可能優於正常兒童。但由於其學習困難等原因。其智慧型水平多在正常範圍的下限,部分患兒可有認知能力的缺陷。主要表現為綜合分析和視覺空間定向障礙等。
4影像學檢查
腦CT和磁共振檢查發現ADHD兒童可有一些輕微異常的改變。如大腦右前葉較正常兒童略小、右側較左側小等。但這些改變缺乏特異性,不能作診斷依據,對鑑別診斷有一定幫助。

診斷要點

正確診斷要依賴詳細的病史,包括從父母、老師處獲得的資料;然後進行體格檢查,所查神經系統體徵對排除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積極意義;精神狀況檢查要著重語言發育情況、智力粗查等以排除相應發育問題。
診斷要點包括:
(1)起病於6歲以前,症狀持續存在超過6個月。
(2)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必須同時存在,而且在家庭、幼稚園、學校或診室一個以上場合中表現突出。(3)衝動性、行為魯莽、學習困難、品行問題可以存在,但不是診斷必要條件。
(4)同時存在多動和品行障礙的特徵,多動廣泛而嚴重則診斷為“多動性品行障礙”。
(5)與其他行為障礙、情緒障礙或智力低下共同存在時,應優先考慮此類疾病,而非先診斷多動障礙。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DSM-IV)根據症狀維度將ADHD分為3個主要亞型:
(1)注意缺陷為主型(ADHD-I),主要表現為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容易分心、做事有始無終等;
(2)多動-衝動為主型(ADHD-HI),主要表現為過度活動、喧鬧等;
(3)混合型(ADHD-C),注意缺陷症狀及多動衝動症狀均較突出。DSM-IV關於ADHD的診斷標準有兩個優點:其一是能夠對ADHD進行分型;其二是可以根據症狀條目對ADHD的嚴重程度進行劃分。

並發障礙

合併學習障礙(LD)

LD是指兒童不存在智力低下,亦無感知覺缺陷和教育剝奪而出現的特殊性學習困難的狀態,如在聽、說、讀、寫、計算等方面出現的缺陷。Barkley[4]報導,ADHD合併閱讀障礙為8%~39%,計算障礙為12%~30%,書寫障礙為12%~27%,總合併率在30%~50%間,明顯高於正常兒童,即3個被診斷的ADHD兒童中至少1例合併LD[4,6]。神經心理研究發現,由於ADHD注意持續時間短暫,使得信號登錄困難,表現短時記憶損害;在感知層次上,ADHD兒童往往伴有觸覺辨別困難、執行功能缺陷、工作記憶和連續操作功能低下。其結果是,ADHD兒童的行為往往缺乏計畫性和預測性,他們在學習和人際交注方面似乎很難做到“吃一塹長一智”。在很多情況下,ADHD兒童的視覺能力往往勝於聽覺功能[7]。ADHD合併LD與否在行為和智力表現上亦有差別,合併者的平均智力低於正常水平,而單純ADHD組兒童的智力則多正常。合併LD的ADHD兒童常有更嚴重的行為問題,如品行不良、逃學、抑鬱、自殺、藥物濫用、曠課(工)等[4,8]。

合併行為障礙

ADHD伴有的行為障礙稱為共患病(comorbidity),約65%的ADHD患兒伴發有一種或多種共患病。

ADHD伴破壞性行為障礙

包括對立違抗性障礙(ODD)和品行障礙(CD)兩個亞型,其中ODD的症狀歸納為3類:(1)違抗和挑釁行為,如主動違抗或拒絕服從大人的要求;(2)逆反行為,如發怒、暴躁、易生氣、懷恨及報復等;(3)敵對,如犯錯誤時指著他人[10]。CD是指兒童少年期反覆、持續出現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包括偷竊、離家出走、虐待動物、性瘧待等。ODD是CD的前驅症,CD又是成人反社會人格障礙的前驅症。

ADHD伴心境障礙

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包括抑鬱障礙(DD)及雙相情感障礙。DD以抑鬱情緒為核心症狀,ADHD與DD的共患率為15%~75%。有的兒童在長期的ADHD中每天有幾個小時出現抑鬱心境達2周左右,在這段時間有反應遲鈍、嗜睡、注意力難集中,導致放棄學習。雙相情感障礙(BPD)以反覆或交替的躁狂和抑鬱發作為特徵,可發生於兒童少年期,但表現不典型。

ADHD伴情緒障礙

兒童情緒障礙(ED)表現為自卑感、害羞、社會退縮、焦慮、哭泣、過敏、抑鬱和慢性憂傷等。伴有ED的ADHD的患兒比不伴ED者存在更多的胎兒期問題和發育延遲,生活中應激事件較多,父母的分居和離婚率也較高。ADHD合併ED比單純ADHD行為問題少,但有更多注意力缺陷。ADHD和ED也有共同的家族易患因素,同時受環境因素的影響。

ADHD伴抽動障礙

抽動障礙(TD)是指身體某部分肌肉或肌肉群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覆的收縮運動或不自主的發聲,可呈短暫的或慢性的病程,男性多於女性,有一定的遺傳傾向。ADHD的多動、注意力缺陷症狀通常出現在抽動症狀之前,較TD的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早2~3年,並且在重度抽動患兒中常見。ADHD與TD存在廣泛行為問題的重疊,ADHD+TD表現出的多種行為問題如違紀、攻擊性、外向性等,可能由ADHD引起[13]。

ADHD伴語言障礙

語言發育障礙(languagedevelopmentaldisorder,LDD)表現為說話延遲、語言的表達和(或)理解困難、發音不清等。LDD在發生機制上與ADHD有相似性,主要與腦功能發育延遲、神經功能障礙有關。大約50%的ADHD患兒伴發LDD,這些問題不是因語言困難引起,而更可能是執行過程的困難所致。早期進行語言和語言矯正訓練有助於預防日後發生學習困難[12]。

自我測評

家長或老師可以利用自我測評表(源自美國精神科醫學會的臨床診斷標準)來觀察孩子,兩類症狀合起來,若出現6個或多於6個的特徵,就應該儘快尋求專業臨床醫師的協助。

注意缺陷的症狀

1.無法注意到小細節或因粗心大意使學校功課、工作或其它活動發生錯誤。
2.在工作或遊戲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3.和別人說話時,似乎沒在聽。
4.無法完成老師或家長交代的事務。
5.缺乏組織能力。
6.常避免、不喜歡或拒絕參與需持續使用腦力的工作,如:學校工作或家庭作業。
7.易遺失或忘了工作或遊戲所需的東西。
8.容易被外界刺激所吸引。
9.容易忘記每天常規活動,需大人時常提醒。

過動或衝動的症狀

1.在座位上無法安靜地坐著,身體扭來扭去。
2.在課堂中常離席,坐不住。
3.在教室或活動場合中不適宜地跑、跳及爬高等。
4.無法安靜地參與遊戲及休閒活動。
5.不停地動(很像發動的馬達)。
6.話多(經常不間斷地持續說話)。
7.問題尚未問完前,便搶先答題。
8.不能輪流等待(在需輪流的地方,無法耐心地等待)。
9.常中斷或干擾其他人,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主要表現

注意力渙散:
①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②常犯粗心錯誤;
③對別人不加理解或不予聆聽;
④不能按照指示完成作業、日常家務或工作;
⑤不願做那些需精力集中的事情(如作業或家務);
⑥常丟三忘四。
活動過度:
①手腳動個不停,或在座位上扭來扭去;(課堂紀律差,常影響其他同學)
②於不合適的時間和場合奔來奔去或爬上爬下;
③往往不能安靜地遊戲或活動;
④常一刻不停地活動,似有個機器在驅動他;
⑤常話多。
衝動控制力差:
①耐心差、不能等待。
②常打斷或干擾別人。
③遇到挫折不能忍受、出現激烈的情緒波動和衝動行為。
若缺乏適當的治療,ADHD會使生活質量全面下降。
患兒的家長常備受壓力,情緒低落、壓抑,婚姻易出現困境;父母孩子常情緒對立;同胞兄弟、姐妹的關係緊張。
由於注意渙散,造成孩子不能發揮自身能力,致學業成績往往較差;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出現自卑、焦慮、沮喪或自殺。
孩子較難與他人相處,易發生爭執,產生意外(自身或他人)。
孩子易出現行為問題,如說謊、盜竊和破壞秩序等。青少年則可能有不當行為,如欺凌弱小;物質濫用、吸菸甚至吸毒等。
事實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並非兒童的個性或家長的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疾病,任其發展會造成許多不良後果,及早接受治療,能大大減輕患兒和家長所面對的困擾。
大多數ADHD存在共患疾病,有著共患疾病的ADHD的社會功能損害比單純ADHD更嚴重,治療更困難。常見的共患疾病有:對立違抗障礙,品行障礙,書寫表達障礙,壓抑心境惡劣障礙,焦慮障礙,閱讀障礙和抽動障礙等。

以下是以“注意力”為主的特徵:

1.常常無法注意細節,在功課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動會粗心犯錯;
2.做事或活動很難維持專注力;
3.別人跟他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4.常常很難依照指示完成事情,無法完成功課、家務或工作(不是因為相反的行為或是無 法了解指示);
5.經常對組織性的工作或規劃活動感到困難;
6.經常逃避或厭惡需要花費心思的活動或工作;
7.常常忘東忘西(如書本或工作需要的東西);
8.很容易被干擾;
9.常常忘記每天規律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以“過動”為主的特徵:

1.坐著時經常覺得會局促不安,玩手或玩腳,或是不斷扭動身體;
2.在需要坐著的狀況下常常會站起來,或課堂中離開椅子;
3.在不適當的場合下,會到處亂跑或過度活躍(若是青少年或成人,則是覺得坐立不安)4.很難安靜地玩樂或工作;
5.總是靜不下來,永遠都在進行一些事,或是動個不停;
6.極度愛講話。

以下是以“衝動”為主的特徵:

1.別人問題未問完,就急著說出答案;
2.無法等待輪到他;
3.常常在不適當的狀況下打斷事情/對話的進行。

臨床分型

注意力不集中

1在學習、工作或其他活動中常難以在細節問題上集中精力或常犯粗心大意的錯誤。
2在學習、工作或娛樂活動中難以保持注意力集中。
3在與他人談話時常顯得心不在焉、似聽非聽。
4不能按要求去完成作業、家務及工作任務(並非出於抵制行為或不理解)。
5對於構思籌劃性的作業和工作常感到很困難。
6常不願或迴避從事需要耗費精力的工作如課堂或家庭作業。
7經常丟失學習和活動的必需品如課本、作業學習用品、工具等。
8常因外界刺激而很容易分心。
9日常生活中很健忘。

多動與衝動

1坐著手腳不停地扭動常顯得煩躁不安。
2在課堂上或其他不應隨意走動的場合常擅自離座。
3常在不適宜的場合跑來跑去爬上爬下,在青少年或成人只是有坐立不安的主觀感受。
4很難安靜地參加遊戲或課餘活動。
5常常一刻不停地活動,尤如被機器驅動一樣。
6講話常喋喋不休、多嘴多舌衝動。
7常在問題尚未問完時就搶著回答。
8很難耐心地依次排隊等候。
9常常打斷或干擾別人的講話和遊戲。
(1)混合型
同時具備A和B類症狀中的≥6項條件。
(2)注意力渙散型
僅具備A而不具備B類症狀中的≥6項診斷條件。
(3)多動衝動型
具備B而不具備A類症狀中的≥6項診斷條件。

疾病鑑別

情景性多動

按照小兒多動好發的場合不同,將在學校、家庭、醫院、診室和其他場合都表現出的活動過度稱廣泛性多動。而僅在學校或家庭環境有活動過度症狀稱情景性多動。情景性多動常常有家庭不和、父母離婚、親人亡故、學習負擔過重、教室擁擠和教育方法不當等社會心理致病因素的作用。發病時間較廣泛性多動晚,伴有品行問題較多。中樞興奮劑的治療效果不如廣泛性多動好,需重視病因的去除,預後較廣泛性多動差。

正常兒童的多動

一般多見於3-6歲學齡前期的男孩。活潑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正常兒童也常有貪玩、好奇心、好動、調皮、注意力分散等情況。所以容易與ADHD混淆、需仔細觀察其行為特徵進行鑑別。
1ADHD兒童的多動程度遠超過其年齡發育的水平而被稱謂“活動過度”。有的患兒除了睡眠時間外,幾乎無安靜的時刻。而正常兒童的多動程度與其年齡發育多一致,或略顯活動過多。
2ADHD兒童的多動行為常無明確的目的性,行為動作常有始無終、雜亂無章。而正常兒童的多動常出於某種動機、欲達到某個目的。故其行為是完整系統、有始有終的。如課堂上向同學借文具用後能及時歸還,還會低聲說聲“謝謝”。為了表現自己的能力常不舉手就搶先回答老師的提問等。
3正常兒童的多動症狀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自我約束和控制,如經家長老師的批評教育能及時改正自己的缺點,並要相隔很長一段時間才會重犯。而ADHD兒童對批評教育常置若罔聞、屢教屢犯,收效甚微。又如當有外校老師觀摩聽課時,正常兒童能安靜守紀律,而ADHD兒童即使被安排到“特殊的座位”上也還要不停地扭動身體。
4正常兒童除多動症狀外,一般不伴或少有衝動任性、情感和其他行為異常。ADHD兒童則多有咬指甲、遺尿、說謊甚至打架鬥毆等異常行為。

精神發育遲緩精神發育遲緩

是由於智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低下、認知障礙而出現活動過度、注意力不集中和學習困難等症狀。故需與ADHD鑑別。中、重度MR與ADHD的鑑別並不難,臨床需注意ADHD與輕度MR的鑑別。
1生長發育史ADHD兒童的生長發育大多正常。MR患兒則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語言、運動、感覺等發育遲緩的病史。
2學習困難ADHD兒童學習困難的特徵如臨床表現中所述。MR的學習困難主要是認知障礙所致,他們的接受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均顯低下,所以雖經嚴格的“費勁”的教育幫助,學習成績也難提高或提高極有限。
3社會適應能力ADHD兒童在社交、遊戲、購物、勞動等方面都可能是能手。而MR兒童多伴有社會適應能力缺陷。他們不會或不善於與同學交往、動作呆板幼稚、魯莽,伴有語言情感等方面的障礙。4智慧型測試ADHD兒童智商大多正常,部分偏低,而MR兒童智商多低於70。5治療反應投用利他林等精神興奮劑後ADHD兒童症狀改善,學習成績提高。而MR兒童多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可有所改善。但學習成績短時間內難以提高。

多發性抽動

多發性抽動患兒其快速重複、無節律性的運動和無目的性的發聲抽動易被視為“活動過度”,加之可能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和衝動行為易被誤認為ADHD。但多發性抽動表現的抽動多樣性、發作的波動和反覆性以及氟哌啶醇類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症狀等特點有別於ADHD。但臨床ADHD和多發性抽動可同時伴存。

兒童精神分裂症

兒童精神分裂症多有情感淡漠、自發性情緒波動、思維障礙、部分患兒尚可有妄想、幻聽。約有36%-60%的家庭有精神病史。故與ADHD鑑別不難。

品行障礙

ADHD兒童由於有說謊、逃學、打架鬥毆等行為問題易被診斷為品行障礙。但ADHD兒童的品行問題經心理行為矯治和藥物治療後能有效控制和改善症狀。但ADHD和品行障礙常可同時伴存。當品行問題已發展為ADHD兒童主要症狀時可以下雙重診斷。約有68%的品行障礙兒童同時患ADHD。而有13.8%的ADHD兒童可伴有品行障礙。ADHD尚需注意與兒童孤獨症、適應障礙和由於聽力、視力缺陷等所引起的多動和注意缺陷鑑別。

疾病預防

主要是避免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對於在嬰幼兒和學齡前期就有好哭、少睡、注意力分散、活動過多、衝動任性、倔強等症狀的孩子,在進行心理行為矯正的同時,應進行提高主動注意能力的早期訓練,這有助減少或減輕日後ADHD的發生。此項訓練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如晚自習時間),在無任何外界干擾的環境下(如關掉電視、不接電話等),與患兒一起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如看圖識字、識別幾何圖形和顏色、學習簡單的計算和畫畫、學兒歌、講故事、做手工等。訓練的時間和內容應與小兒年齡和發育水平相適應。從其能自我控制保持主動注意力的最短時間開始,一般需經3-4周時間,當已形成習慣,建立起良好的條件反射後,再逐漸延長每天的訓練時間。如能持之以恆至學齡期,孩子的自控能力、主動注意力就會有明顯提高。且有助於小兒學習興趣、毅力以及求知慾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這與托幼機構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單個教育,容易排除外界的干擾,以保持其主動注意力,且可充分了解訓練效果,增進家長和孩子的感情交流。

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的定義和診斷

所有兒童都會在有些時候存在注意困難(注意缺陷),並且也都會在有些時候做出高頻率、無目的或不恰當的動作(多動)。總是表現出這種行為特徵組合的兒童可能會被診斷為存在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ADHD)。
在許多方面,存在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的兒童表現出“過多(如坐立不安)或過少(如缺少衝動控制或注意)的成人所期待其在特定情境中發生的行為”(Goldstein&Goldstein,l998)。存在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的兒童對他們的家庭、教師和同學提出了一項艱巨的挑戰。這些兒童無法將注意集中在任務上,表現出衝動行為和坐立不安,這些都損害了他們的學習能力,並月_增加了他們與其他人出現不令人滿意的互動的可能性。
Wolraich(1999)提出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既是研究得最深入的精神障礙(mentaldisorder),也是爭議最大的問題”,這表明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既是廣為人知的,也是人們了解得最少的(Bicard,2002)。儘管20世紀的最後10年見證了人們對ADHD的興趣的激增,但關於被診斷為ADHD的症狀的歷史參考文獻表明,這類兒童在我們身邊出現已有幾個世紀之久(Barkley,1998;Conners,2000;Goldsten&Goldstein,1998)。最早在醫學或科學文獻上發表的關於這種障礙的報告出現在1902年,英國醫生GeorgeStill將這種障礙稱為Still病。Still認為不安的和在保持注意上存在聞題的兒童出現了“道德控制缺陷”,即假定該兒童的行為是腦損傷或官能失調的結果。多年來,已經有許多術語被用來描述這種行為症狀組合:20世紀20年代的“腦炎後障礙”、20世紀40年代的“腦損傷綜合徵”、20世紀60年代的“輕微腦功能失調”以及20世紀70年代的“兒童多動衝動障礙”(Mather&Goldstein,2001)。由於醫療科學還未發現腦損傷的確鑿證據,因此,界定和診斷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的重點集中於並依賴於對行為症狀組合的描述和鑑定。
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的症狀表現在兩個廣泛的方面:表明兒童有注意缺陷的症狀以及與多動和衝動相關的症狀。多動和衝動症狀趨向於以高頻率共同出現。然而,關於預知未來的功能表現,“存在的衝動行為的程度越重,在課堂中和今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越多。因而,越來越多的人假定ADHD的核心損傷表現為抑制或自我控制上的缺陷,從而導致一系列相關症狀的出現”(Mather&Goldstein,2001)。
診斷兒童存在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是依據《心理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TR)(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a)中的標準進行的。“ADHD必然出現的基本特徵是持續性的不注意和,或多動-衝動,這些表現比在通常狀態下觀察的發展水平對照組兒童的表現更加頻繁和嚴重”(p.85)。為了診斷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醫生必須確定一名兒童在至少6個月的時間內始終表現出6種或6種以上不注意或多動一衝動的症狀。
診斷醫生根據兒童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將其劃歸為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三種亞型中的一種,這三種亞型是: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組合型;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不注意為主型;多動性注意缺陷障礙,多動-衝動為主型。接受ADHD測試的兒童中約有一半被診斷為組合型,30%是不注意型,20%是多動-衝動型(Laheyeta1.,1994)。

疾病治療

BNR腦神經生物靶向修復技術

BNR腦神經生物靶向修復技術是傳統醫學和現代生物基因學的延伸和發展,以“生物靶向修復技術”和“中醫陰陽平衡”理論,調解免疫系統、調解內分泌等機體功能,修復多動症和抽動症患兒受損的大腦神經遞質功能,促使腦內神經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經遞質的分泌,使其分泌量達正常水平,恢復孩子大腦神經功能的正常傳遞和兒童正常的心理、行為和認知。
BNR腦神經生物靶向修復技術基於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理論,運用神經元細胞修復再生、神經節苷脂相結合對大腦神經元與腦細胞進行營養、修復。將特殊的基因蛋白植入器將人體治病的特殊生物蛋白和神經生長因子在特定環境下,通過精密介入儀器靶向植入患兒特定的部位,誘發機體一系列的生物效應,調解免疫系統、調解內分泌等機體功能,修復多動症和抽動症患兒受損的大腦神經遞質功能,促使腦內神經元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經遞質的分泌,使其分泌量達正常水平,恢復中樞神經神經元的分化、再生、生長和發育功能,使孩子大腦神功能正常傳遞和兒童正常的心理、行為和認知,達到徹底治癒的目的。
北京永安中醫院的王野松教授,憑藉著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治癒兒童患者無數,為我國兒童的發育行為健康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ADHD兒童的治療需要老師、家長和醫生一起共同採用心理支持、行為矯正、家庭和藥物治療的綜合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心理支持

採用疏泄、解釋、鼓勵、安慰、暗示等方法,與患兒和家長進行思想交流,讓他們傾訴患病後的感受和委屈、幫助他們分析原因和應採取的對策。鼓勵他們樹立信心,糾正不良行為。心理支持對改善患兒情緒障礙、自尊心不足和人際關係緊張等症狀有幫助。

行為矯正

由治療者針對患兒的症狀設計治療計畫,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程式,減少患兒的過多活動和不良行為。訓練要對不同的患兒選用不同的方法。
1陽性強化法
通過表揚、讚許、獎賞等方式使小兒良好的行為得以持續。在套用此法前應先確定要求小兒應改變的靶行為(不良行為)和需建立的適宜行為。當患兒出現這種良好行為時立即給予陽性強化,使患兒感到欣快和滿足(反潰)。如帶患兒進入公共場所之前要告誡小兒不該出現哪些不良行為和應遵守的行為規則。當出現不良行為前兆時應立即予以制止,對規範的行為就立即給予讚許、表揚和獎勵。行為矯正的陽性強化法要注意做到:
(1)立即反潰
當ADHD兒童一旦出現良好行為時就應儘可能迅速地給予讚許和表揚。和正常兒童相比,ADHD兒童更需要這種“立即反潰”。這種反潰應該非常特別而明確。而且越迅速效果越好。使患兒留有深刻的印象。除了讚許、口頭表揚外,還可以是一種許諾或是特別的玩具或食物等獎勵。
(2)頻繁反潰
對於正常兒童每天只需幾次“反潰”就能起到督促和鼓勵作用。而對於ADHD兒童則需要更多的“反潰”,套用頻繁反潰讓孩子始終知道自己做得怎樣,該如何做,恰如其分的頻繁反潰對ADHD的矯正效果較好。
(3)突出反潰
ADHD患兒對一般的讚許、表揚的敏感性會逐漸降低,難以調動他們的行為積極性。必要時可以運用更大、更突出的獎勵。如對幼小患兒的身體親昵,特別的食物、對年長兒的物質獎勵等。
(4)陽性強化法
可與自我控制法、處罰法、消退法等合併使用。如指導患兒學會用自我監督、自我強化等方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令患兒作行為記錄,每天或每周作比較,不良行為減少時就給予表揚獎勵,使患兒自覺主動地去控制不良行為。
2處罰法
處罰有助減少或消除兒童的不良行為。但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要避免開始就進行嚴厲的處罰。要堅持先鼓勵後懲罰的原則,處罰可採用暫時隔離法,使其明白其行為的不適宜性,輕微的處罰應與鼓勵相結合。或許在有2-3次的表揚時加1次批評效果更好。對ADHD兒童的刻板運動、衝動、攻擊和破壞性行為,也可採用矯枉過正的處罰方法。
3消退法
治療前需確定何種因素對小兒不良行為起著強化作用。再對其進行消退。如老師對小兒上課時坐不住,不停地扭動身體的行為過於關注,就會使這一行為動作得以加強,出現次數增多。在不影響課堂秩序的情況下,如老師予以漠視,久之因失去注意而得不到鞏固就會逐漸消失。

學校、老師、家長的學習和教育方法的改進

要向家長老師宣傳ADHD的有關知識(必要時舉辦學習班)消除他們對ADHD的誤解和疑慮,使家長老師認識到ADHD不是兒童的天性,也不是兒童的故意行為,是小兒難以自控的病態。ADHD不是急性、短時的病態過程,需要較長時間的心理行為矯正和輔以必要的藥物治療。家庭、學校附加的不良行為(頻繁的斥責、處罰、歧視等)只會導致ADHD症狀的加重。家長老師需要學習教育管理ADHD兒童的方法。實施正性有效的行為矯正方式、改正不良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學會選擇較合理的期望水平。家庭和學校教育要密切配合。
1家庭治療
是指從根本上改變原有不適合正常家庭功能的成員之間的關係,重新建立新的、能面對ADHD兒童現實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包括他們交流模式、認識水平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進。
2改進教育管理方法
學校和老師要改進教學和管理方式,探討適宜ADHD兒童的教學方法,增強授課的趣味性和藝術性以吸引患兒的注意力。有的國家將部分ADHD兒童安排接受1-2年的特殊教育,但這並非是“低能學校”而是儘量使其教育環境和方法更適合於ADHD兒童。如放慢教學進程、變換作業難易程度、適當減少作業量、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座位等。對並非精神發育遲緩的兒童而被轉入低能傷殘學校學習是不可取的。

社會技能和軀體訓練項目

ADHD兒童多有人際關係問題,要鼓勵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儘可能讓他們與有同情心的夥伴多接觸,為他們提供適宜的社會生活環境,同時有目的、有計畫地讓小兒作一些有助培養主動注意能力的訓練、遊戲和體育活動。如每天定時定量的作業測試、素描,適合的體育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使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協調運動、主動注意能力增強。並有助於他們自尊心的重新建立。近年開展的感覺統合訓練也有助於增強ADHD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藥物治療

當ADHD兒童症狀明顯,導致兒童學習困難成績下降,或有明顯的行為異常時,在心理和行為矯正的同時應予藥物治療。目前治療ADHD的藥物有下列幾類。
1精神興奮劑
(1)哌甲酯Methylphenidate(利他林Ritalin)
其作用機理可能為促進神經傳遞介質的釋放,阻滯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的回收,從而加強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哌甲酯每片10mg,口服後20min內迅速吸收,1-2h內血藥濃度達高峰,有效血藥濃度7-10mg/ml。半衰期6h。70%以上在24h內代謝降解或排出體外、不積蓄、不成癮。常用劑量為每次0.1-0.6mg/kg,也可按年齡給藥,按國小生體重20-30kg計算,每次用量為5-10mg,宜從小劑量開始。≥7歲兒童,開始早餐時服5mg,1周后遞增至10mg/次,如療效不明顯可每周遞增5mg直至顯效。有效劑量因人而異,每次最大量不宜超過20mg,每日總量不超過30mg。單獨用藥中午可加服早晨的半量。高年級學生如必要時在下午3點尚可加服1次中午的半量。對完成家庭作業有幫助,下午3時以後不應服藥,以免影響睡眠。應避免大劑量長時間用藥。常見的副作用為食慾減退、頭昏、失眠、心悸、腹痛等。持續用藥可耐受。嚴重時減量或停藥後即可消失。為減少副反應和耐藥性的產生,雙休日、寒暑假、節假日不學習時停藥。學齡前期兒童、青春期後的年長兒原則上不用藥。有癲癇、高血壓、心臟疾病兒童宜慎用或禁用。
(2)苯異妥因Phenoxazole(匹莫林Pemoline)
該藥能改善患兒注意力不集中、自制能力不足等症狀。可在哌甲酯療效不顯著時改用苯異妥因。或與哌甲酯合用。每片劑量為20mg,半衰期長為12h,故有效血藥濃度可維持8-12h,只需每日用藥1次,免於帶藥到校服的麻煩。開始劑量為早餐時服10mg,一周后藥效不明顯可遞增至20mg。單獨用藥每日1次,最大劑量不超過60mg。與利他林合用時二藥均應相應減少。該藥起效緩慢,服藥後1-2周后才能出現療效。副反應較利他林輕,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
(3)苯丙胺(Amphetamine)
是最早治療ADHD的藥物,作用與利他林相似。藥物作用時間較利他林長,比匹莫林短。由於該藥副反應明顯,日前已為上二藥替代。
2.受體激動劑
(1)可樂定(Clonidine)
原為治療高血壓藥物。但發現其對ADHD有效,與利他林合用對治療頑固性ADHD和ADHD伴有抽動的患兒較適宜。開始劑量為0.05mg/d(半片),以後緩慢加量至每天0.15-0.3mg,分3次服。可有低血壓、嗜睡、頭昏、腹痛等副作用。需定時監測血壓,長期服藥不可突然停藥,以防血壓反跳。
(2)三環類抗抑鬱藥
此類藥物有丙咪嗪(Imipramine)和去甲丙咪嗪(Desipramine)。丙咪嗪適用於合併有焦慮和抑鬱的ADHD患兒。劑量為開始每日早晚各12.5mg,如療效不明顯可逐漸加至早晚各25mg,每日總量不超過50mg。副作用有嗜睡、口乾、頭暈、便秘、震顫等。去甲丙咪嗪半衰期較丙咪嗪長,作用時間也長。該二藥在年長兒和成人套用副作用較兒童套用相對安全。兒童服用因易出現心血管方面的副作用而需謹慎。抗抑鬱藥氟西汀(Nuoxetine)也可用於伴有抑鬱焦慮症狀的年長兒。
(3)其他
新研製的藥物有安非布他酮(Bupropion)、去甲替林(Notriptyline)等治療ADHD也有一定療效。但觀察時間尚短,有待進一步臨床積累經驗。

運動治療

導兒方案是直接針對造成學習困難的問題根源——小腦發育遲緩,以運動刺激小腦的自動化機制,改善腦部管理閱讀、書寫、注意力、動作協調等特定區域的效率,而且一旦改善後,就不會退步,這種腦部生理特性改變的可能性,稱為“腦神經細胞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疾病預後

ADHD的預後與病情輕重程度、是否及時有效堅持治療、各種可能的致病因素是否持續存在等有關。大多數ADHD兒童症狀較輕、經治療後隨年齡增長、自控能力增強、成年後可表現正常,或遺有注意力不集中、衝動、固執、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係差等表現。而未經治療的ADHD兒童隨年齡增大無目的性的多動症狀有所好轉,但仍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學業低下、衝動、物質濫用、甚至品行障礙、青少年犯罪。因而認為ADHD兒童隨年齡增大症狀會自然消失,而不予積極治療的作法對本病的預後是很不利的。值得提出的是我們不應只關注ADHD對兒童學習的負面影響。ADHD患者由於他們旺盛的精力和好動的個性特徵,成年後較適宜從事銷售、軟體設計、股票經營、文體藝術等職業。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多動症呈慢性過程,症狀持續多年,甚至終身存在。約7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終身。更甚的是,因為孩童時期的忽略,會導致成人無論在工作表現、日常生活或人際關係的互動上產生困擾,以至於陷入自信心不足、挫折、沮喪、不明的脾氣暴躁,甚至產生憂鬱症。另外,繼發或共患破壞性行為障礙及情緒障礙的危險性也提高,成年期物質依賴、反社會人格障礙和違法犯罪的風險亦可能增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