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

泥鰍養殖

泥鰍屬鯉形目,鰍科,花鰍亞科,泥鰍屬。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泥鰍養殖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培育和繁殖泥鰍,使泥鰍依照人的需求的成長繁殖。

基本信息

簡介

泥鰍屬鯉形目,鰍科,泥鰍屬。泥鰍的生命力很強、繁殖快、餌料雜,是一種最易飼養又可獲得高產的魚類。泥鰍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脂肪、核黃素、磷、鐵等營養成份;在醫藥上,對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療效,也是外貿出口的主要水產品之一。它已成為庭院養殖、坑塘等小水面養殖的主要品種。

特徵特性

泥鰍泥鰍
泥鰍體較長,前段稍園,後段側扁。眼小,口下位,唇發達,口須5對。鱗小埋於皮下,胸鰭、尾鰭園形,基部有一園形黑點。體灰黑,並雜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體色一般因其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別。腹部顏色較淺,體表沾液豐富。
泥鰍屬底層魚類,多棲息於靜水及水體有軟泥的底層,除特殊原因外,一般不到水體的上、中層活動。生長適宜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溫度為25―27℃,當水溫在5℃以下,或夏天35℃以上,以及天旱少水時,它都會潛入泥層中進行“休眠”,只要土壤中稍有濕氣能濕潤皮膚時,就能夠維持生命。
泥鰍除用鰓和皮膚呼吸外,還能進行腸呼吸,這是它特有的生理現象。其腸壁薄而血管豐富,能進行氣體交換,當水中缺氧時,它浮游水面,吸進空氣,在腸管內吸收氧氣,然後再從肛門排出廢氣。泥鰍的另一特點是極會逃走,當池水漲水時,只要池埂有洞,它就會大量逃走。尤其是在春、夏季晚間或雨天,水位上漲後,泥鰍很容易從進水口和出水口逃逸。因此,防逃是人工養殖泥鰍過程中值得重視的環節。
泥鰍為雜食性,在幼苗階段,體長在5厘米以下時,主要攝食枝角類浮遊動物。體長5―8厘米時,轉變為雜食,除甲殼類、昆蟲幼體、絲蚯蚓等底棲動物外,還攝食藻類、高等植物和有機殘渣、碎屑等。體長長到8厘米以上時,則以攝食植物性餌料為主,如硅藻和高等植物的根莖葉及種子。泥鰍特別貪食,在天然水體中多在夜晚攝食,產卵期和生長旺季,也在白天攝食。當水溫在25―27℃時,食慾最旺,生長迅速,水溫超過30℃或低於15℃時,食慾減退,生長緩慢。
泥鰍一般兩冬齡可達性成熟。產卵期在4―9月,以5―7月最盛,適宜水溫為25―26℃。產卵時雄魚緊緊捲住雌魚,壓著雌魚腹部,使卵向體外排出,與此同時雄魚排出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卵常產在水溝、淺水帶、水田、水草禾苗根處。卵黃色,園形,粘著性較差。

泥鰍繁殖

1、自然產卵繁殖:在產卵池裡放入親鰍,當水溫上升到18℃以上時,在池內放置已消毒的棕片、楊柳樹根、水草等作為魚巢。發現泥鰍產卵後,將已附卵的魚巢轉入孵化池,同時再放入新的魚巢,待其再產卵。受精卵孵化對水質水溫要求不高,一般養殖水體均可孵化,最適水溫為20―28℃,大約2天左右時間仔魚可以出膜。2、人工催產繁殖:在4―5月氣溫適宜時,將親鰍捕起,選擇其腹部柔軟,色澤略帶粉紅色,臨近產卵徵兆的親魚,體長在12厘米,體重20克以上,最好40克左右的個體,進行藥物催產。其劑量,每尾雌鰍可用鯉PG 1個或LRH-A5―10微克,雄鰍劑量減半。然後將催產後的親鰍放入產卵池,讓其自行產卵受精或進行人工受精。最後將受精卵上巢進入孵化池孵化。這種方法可以準時大量有計畫地獲得鰍苗。
3、放種補充繁殖:這是最簡便的繁殖方法。即在養鰍水體中投放適量成熟的泥鰍,但先不能放養其它魚類,到生殖季節放置一些人工魚巢,泥鰍在養殖池塘中產卵,在原池孵化,苗種可用小箱培育,然後仍然在原池中飼養。

人工飼養

1、專池養鰍:一般為專門從事泥鰍養殖的生產者所採用的養殖方式。池塘以泥底為好,如果是水泥池,則應鋪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積不宜太大,以一畝左右為宜,每畝可放3―4厘米長的鰍苗5―10萬尾。在放苗前應鋪施底肥,以有機肥為主,培育大量的浮遊動物作為泥鰍的餌料。放苗以後,逐步加強飼料投喂,並追施有機肥料,投餵的餌料主要種類有米糠、豆餅、麩皮、豆渣、蠶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廢棄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糞、農作物禾稈堆肥等。如水溫高於30℃或低於10℃時,投餌量應減少。一般飼養8―10個月可以捕獲,高產的每畝可達250―400千克。每尾體長15厘米左右,體重10―15克達到商品規格。
2、稻田養鰍:在稻田放養泥鰍,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搖蚊幼蟲、水蚤和雜草等天然餌料生物,投餵少量的飼料,就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由於泥鰍生活力強,即使在稻田放水曬田時,能鑽進濕泥里利用腸道和皮膚呼吸來維持其生命。所以泥鰍是稻田養殖較理想的對象之一。稻田建設與養其它魚類一樣,在田中挖掘一個或幾個魚溜,面積2―3平方米,深約50厘米,魚溜與魚溝相通,魚溝開成“田”字或“井”字型。進出水口都要設定攔魚設施防逃。每畝稻田放養體長3厘米左右的鰍苗1.5―2萬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農藥,適當投餌和施肥,秋季收稻穀後起捕,或灌水繼續養殖,於翌年開春耕田時再捕撈上市。一般每畝稻田可收穫泥鰍30―50千克。
此外,在種藕、植蓮、菱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養一定數量的泥鰍。一般畝放千尾左右,只要飼養管理得當,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養鰍:即利用房前屋後或菜園坑凼和蓄水池進行泥鰍飼養。一般可按每畝投入長3―4厘米的鰍苗4000―5000尾放養,也可與黃鱔、鯉魚放在一起混養。平時注意投飼和施肥,如剩飯菜、畜禽糞、菜葉等,飼料要植物性與動物性配合使用。同時控制好水質,當發現泥鰍竄出水面“吞氣”時,表明水體中缺氧,應停止施肥,並更換新水。泥鰍個體長到15-20厘米時即可捕獲上市。經8―10個月的飼養,畝產可達100千克以上。

捕撈方法

由於泥鰍個體小,具有鑽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難度。根據泥鰍的其他特點,可採用以下幾種捕撈方法:
沖水捕撈:即在靠近進水口的地方,鋪上密眼漁網,再從進水口放水,由於泥鰍有逆水逃逸的習慣,從而聚集到進水口處,然後適時將先鋪設的網具提起,使泥鰍被捕獲。
食餌誘捕:把帶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適口的餌料置於網具內,待泥鰍誘入覓食時,將網具適時提起而捕獲。也可以將誘餌裝入魚蔞或麻袋,放入水底,能使大量泥鰍進入蔞、袋之中,往往於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取出,能捕獲一定數量的泥鰍。
乾池捕捉:當秋後水溫降低到15℃以下,泥鰍便逐漸鑽入池塘底泥之中。可採取排乾池水捕捉。一般先將塘水抽乾,後把池底泥挖若干小溝,泥鰍會集中到排水溝內而進行人工捕捉,或將含鰍淤泥挖入鐵篩,用水衝去泥土而捕獲。

暫養及運輸

1、暫養:捕捉到的泥鰍,在出售前要經過1―3天的暫養,以去掉魚肉的泥味,並可使其腸內糞便排空。這樣既可提高泥鰍的食用價值,又能保持運輸過程中的水質良好,提高成活率。
泥鰍暫養,可在竹簍或木桶內進行。而竹簍是常用的暫養器具。即將裝魚的竹簍放在水中,簍的1/3露出水面,以保證泥鰍進行呼吸。一個上口直徑24厘米,底徑65厘米,高24厘米的竹簍在靜水中可暫養泥鰍7―8千克,在流水中則可暫養15―20千克。也可用小型浮動式網箱進行暫養。
用木桶或鐵箱暫養時,每升水放泥鰍140克左右,暫養之初,每天至少換水4―5次,兩天后每天可換水2―3次。每次換桶內水量的1/3左右。
2、運輸
運輸方法多採用乾法和尼龍袋充氧運輸。運輸時間在2―3小時以內,可採用乾法運輸,即把泥鰍裝入有適量濕軟草的容器內,保持泥鰍皮膚濕潤的條件下進行運輸。在遠程運輸時,可採用尼龍袋充氧運輸。每個60×120厘米的尼龍袋中,加入少量的水或冰塊後,裝泥鰍10千克,再充入氧氣,紮緊袋口,將袋放入紙箱或木箱中即可運輸。

病害防治

泥鰍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做好病害防治工作,常見的病害有赤鰭病、水霉病、氣泡病、曲骨病、車輪蟲病、舌杯蟲病、農藥中毒及其它生物敵害等。主要防治方法如下:
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赤鰭病:此病對泥鰍危害大、發病率高,由桿菌引起。症狀為,先是魚鰭或體表部分表皮剝落,呈灰白色,肌肉開始腐爛,肛門部位發紅,繼而在這些部位出現血斑,並逐漸變為深紅色,嚴重時出現鰭條脫落,不攝食,直至死亡。主要流行於夏季。防治方法:應避免魚體受傷,苗种放養前套用4%的食鹽水浴洗消毒;發病時,可在飼料中拌入氯黴素投餵。
水霉病:鰍卵防治用每立方水放食鹽400克加小蘇打400克的溶液洗浴1小時。病鰍可用3%的食鹽溶液浸洗5―10分鐘。
列印病:病灶一般呈橢園形,園形,浮腫有紅斑。患處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於7―8月份。治療可用1克/立方的漂白粉或2―4克/立方的五倍子進行全池潑灑。
寄生蟲引起的病害防治車輪蟲病:寄生於鰓部和體表。患病後攝食量減少,離群獨游,嚴重時蟲體密布,如不及時治療,會引起死亡,流行於5―8月份。預防措施是用生石灰清塘;治療方法為按池水每立方用晶體敵百蟲0.7克全池潑灑。
舌杯蟲病:寄生於泥鰍的皮膚或鰓上,平時攝取周圍水中的食物作營養,對泥鰍沒有多大影響。但若大量寄生在鰍苗上,會造成呼吸困難,嚴重時導致鰍苗死亡。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以5―8月份較為普遍。預防主要是應在鰍种放養前用8 克/立方水硫酸銅溶液浸洗15―20分鐘,發病後治療則用0.7克/立方水硫酸銅和硫酸亞鐵(5∶2)合劑全池潑灑。
農藥中毒症農田中使用的各種化學農藥,其殘毒會不同程度地污染水質,使泥鰍中毒致死。此症易給稻田養殖泥鰍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為了確保泥鰍安全,必須嚴格控制農藥使用量和灑藥方法。
其他敵害防治養殖泥鰍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注、排水口應設密網攔濾,嚴防有害的魚類、水生昆蟲、蛇、蛙等進池塘危害鰍苗種或成鰍。若發現池中有水蜈蚣,套用90%的晶體敵百蟲按5克/立方濃度全池潑灑殺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