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玩具

泥玩具

泥玩具又稱泥塑,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頗具盛名。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漢族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泥玩具,盛產於新城縣白溝河、玉田縣代家屯等地。它是半塑半畫、以畫為主的小型泥彩塑。造型單純,以品色敷彩、裝飾和繪畫結合的技藝而與眾不同。邢台、河間等地也廣為流傳。尚有木、紙、布玩具多種。

基本信息

起源發展

泥玩具泥玩具

中國民間泥玩具的出現,可以追溯到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家有多處發現。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陶羊時間約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豬、泥羊頭時間約為7千年前。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捏制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讚:“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泥玩具,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風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濬縣、淮陽以及北京。

我國出產泥玩具的地方很多,風格差異也很大。它們的起源乃至發展都和其它的民間工藝種類一樣,完全來自於民間藝人的創造。它們的生產和消費都很依賴於各地本土的審美眼光,泥土味十足。正因為這一點,民間泥玩具才有了“率真”和“質樸”的品質,也因此才使得我國的民間泥塑藝術歷久不衰,流傳至今。

製作工藝

基本用料

泥玩具泥玩具

泥土需精心準備,一般選用帶些粘性又細膩的土,經過捶打、摔、揉,有時還要在泥土裡加些棉絮、紙或蜂蜜。泥塑的模製一般分為四步: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制子兒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塊和好的泥,運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個形象,經過修改、磨光、晾乾後即可,有些地方還要用火燒一下,加強強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壓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見有單片模和雙片模,也有多片模。脫胎就是用模子印壓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狀,然後壓進模子,再把兩片壓好泥的模子合攏壓緊,再安一個“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嚴,在胎體上留一個孔,使胎體內外空氣流通,以免胎內空氣壓力變化破壞泥胎。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說。一般著色之前先上一層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潔,便於吸收彩繪顏色,彩繪的顏料多用品色,調以水膠,以加強顏色附著力。

泥玩具之鄉

玘屯向稱“泥玩具之鄉”。全村700餘戶,家家精於泥塑手藝。據傳,泥塑源於隋末,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濬縣泥玩具種類多,傳統製品有人物,動物兩大類。人物造型多取於歷史人物或戲劇人物,如瓦崗英雄程咬金、秦瓊,《白蛇傳》中的白素貞、小青、許仙等,《西遊記》中的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等;動物有鴣鴣、牛、馬、雞、燕,還有娃娃抱魚、抱荷花等。其做工細膩精緻,構思精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時代特色。新中國成立後,濬縣泥玩具受到藝術界的重視,1982年,河南省群藝館徵集濬縣泥塑作品3000餘件,1983年河南《豫苑》雜誌第一期刊載37幅濬縣泥玩具彩色照片。同年,河南電視台錄製了《濬縣泥玩具》專題片。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先後收藏泥玩具作品1000餘件。中國《美術》雜誌對這一工藝品作了專題介紹。1985年8月25日,濬縣文化館幹部張希和(人稱泥猴張)作為“泥玩具之鄉”代表,隨河南省經濟貿易代表團出訪美國堪薩斯州哈欽森市,受到美國各界友好人士及僑胞的歡迎。

北京玩具

泥玩具泥玩具

中秋節俗的標誌之一,是一種人身兔面的泥玩具,說是“兔面”,也不完全是兔臉,只有嘴是三叉形的兔唇,其它部位更象人臉。兔兒爺的起源已難考證,至少明代就已經流行了。明朝人紀坤在《花王閣賸稿》中云:“京師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清代此俗更盛,兔兒爺的品種也更多,一般形象都是金槍紅袍,雄踞在黑虎、白象、麒麟等身上,講究的還有張傘蓋或背插纛(音“倒”)旗的,像戲台上的武將,猛一看,威風凜凜,細看卻是以性情溫順見稱的兔子,令人忍俊不止。民間藝人別具慧心的創造,表現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樂觀幽默性格。

北京泥玩具鳳翔彩繪泥塑為陝西省鳳翔縣的一種民間美術,當地人稱“泥貨”。鳳翔縣位於關中平原西部,境內出土的春秋戰國及漢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見其泥塑工藝歷史之久。相傳明代曾在此駐紮六營軍隊,後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製作手藝,利用當地粘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繪,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置於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由此出名,並代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天津人張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一種深得百姓喜愛的民間美術品,它創始於清代道光年間,流傳、發展至今已有180年的歷史。期間,經過創始、乃至世界認可。令人萬分喜愛。

“泥人張”的彩塑,把傳統的捏泥人提高到圓塑藝術的水平,又裝飾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它是繼元代劉元之後,我國又一個泥塑藝術的高峰,其作品藝術精美,影響遠及世界各地,在中國民間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惠山泥人

無錫位於中國東部江蘇省的南部。無錫惠山所產的泥人,以其造型簡練、色彩艷麗、形神俱備的獨特風格而久負盛名。惠山泥人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發展到鼎盛階段。明末清初開始出現了專業性的泥人作坊,加之當時崑曲流行,以戲曲人物為題材的手捏戲文人物也應運而生。20世紀30年代,惠山泥人工藝中融入石膏製作的技法,自此產生了石膏工藝泥人的新品種,惠山泥人藝術也逐漸發展成為富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惠山型”風格。新中國成立後,擴大了惠山泥人的生產規模,並研究開發出大量新產品和新工藝,使惠山泥塑藝術得以進一步的長足發展。50年代專門成立了“無錫惠山泥人廠”,後來又相繼成立了“惠山泥人研究所”以及“惠山泥人博物館”。惠山泥人採用惠山附近特有的一種土質細膩純淨,可塑性極佳的黑土捏制而成。製作工藝分為捏胚、彩繪、開相幾部分。在產品的品種上主要分為“手捏戲文”和“印模泥玩具”兩大類。它做工細緻,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注重對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人們的喜愛。

聶家莊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裡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做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後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設.最後這各泥塑的品種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孫悟空”“牛郎織女”等傳奇故事,並且塗以各種顏色,使其生動活潑.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民展成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鑑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有所創新,且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吏聲音,色澤.動作融為一體.每逢山集,廟會都有賣泥玩具的.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歡迎,並多次在國內外展出。

河南淮陽

泥玩具泥玩具

淮陽縣位於河南省南部,古稱“陳州”。縣境內分布著太昊伏羲陵、伏羲畫卦台、伏羲白龜池、神農五穀台、宛丘城遺址等多處古蹟,歷來被認為是古代傳說中伏羲氏與神農氏兩位帝王的故鄉。當地人民歷代相傳“伏羲人祖爺”就安葬在“太昊陵”內。太昊陵位於縣城正北三里處,現存陵區建築均為明代遺物,已闢為公園,俗稱“大祖廟”。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當地人民都要在陵區內舉辦盛大的“太昊陵廟會”。方圓百餘里內的農民民眾紛紛前來趕會。準陽民間泥玩具俗稱“泥泥狗”,因產於陵區並在陵前廟會上出售,故又稱“陵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