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雞

波羅雞

波羅雞並非真雞,而是一種工藝品。去南海神廟參觀時,有一種小工藝品是值得一買的,那就是波羅雞。波羅雞不但工藝好,活靈活現的,價錢也不貴,大的十元一隻,小的五元就可買一對,而且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是吉祥物。2005年2月14日,製作者僅剩不足十人,波羅誕廟會特色工藝品瀕臨失傳。

基本信息

歷史傳說

傳說一

波羅雞波羅雞
波羅雞的來歷是與印度朝貢使達奚司空有關的。後來,民間又出現這樣一種說法,認為波羅雞是"神雞",在10萬隻雞中,有一隻會像真雞一樣,清晨啼叫。誰的運氣好,買到那只會啼的波羅雞,就可發財致富,享用不盡。這說法源於下面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一年,有個從邊遠山區來參拜南海神的婦女,被廟裡廟外所出售的五光十色的波羅雞迷住了。有個檔主見她左挑右揀,不知買哪只好,便對她說:"你們山區,山高路遠,你就挑只大的吧,大的聲音大,遠外也能聽見。"--有所謂"波羅雞,叫遠不叫近"。那婦人果然就挑了一隻大的。走到文園南邊的田塍上(後改名文園村),那波羅雞突然"喔--喔--喔"叫起來,嚇得這婦人慌了,放下雞便跑。第二天清晨,文園有個老農到田間灌水,聽到"喔--喔--喔"的雞啼聲,便循聲找去,看見田塍上有隻大公雞在引頸啼叫;再仔細一看,竟然是只紙糊的波羅雞!老農興奮得一個箭步衝上前去,把這隻波羅雞捉回家中。此後每日到五更天,這隻波羅雞就會準時啼鳴,老農聞雞而起,下田勞作。年復一年,逐漸富裕起來。人們都說,是那隻波羅雞給他帶來的好運氣。
從此以後,每屆波羅誕,大家都會到廟會去購買波羅雞。這一風俗,至今盛行不衰。而文園至今還有一條"雞啼塍",相傳就是當年老農拾獲波羅雞的地方。

傳說一

話說過去波羅廟附近的一個村莊,有個姓張的老婦人,無兒無女,只與一隻大公雞相依為命。
村外有個員外,是個有錢佬,酷愛鬥雞,早就聽人說過張老婦的大公雞,便派人來邀鬥雞,被張老婦拒絕。員外不甘心,便偷偷拿了自家最威猛的雄雞去斗,結果大敗。員外要出高價買張老婦的雞,又被拒絕,於是惱羞成怒,某天趁老婦下田之時,派家丁將雞偷了回來。那雞從此不再啼叫,員外一怒之下就殺了它。
老婦很傷心,隨後得知雞毛被丟在垃圾里,就將雞毛一根根撿回來,洗淨曬乾,然後用黃泥作雞身,紙皮作雞皮,把雞毛一根根黏上去,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第二天清晨,老婦聽到了這雄雞在啼叫!
於是老婦又做了不少這樣的雞,留下最心愛的一隻,其餘的都拿到波羅廟去賣。

民俗傳統

波羅雞波羅雞
廣州人那種喜歡"取意頭"的民俗傳統,"雞"與"吉"音近,看來這波羅雞不外就是被人視為一種吉祥物罷了。
十萬隻波羅雞中,有一隻像真雞一樣清晨會啼叫的。如果誰買到那只會啼叫的波羅雞,就可以行好運,喜事連連。有一年,一個來參拜神廟的山區婦女,被五光十色的波羅雞弄花了眼,她左挑右撿,不知買哪只好,檔主便對她說:“挑只大的吧,大的聲音大,遠處也能聽見。”那婦女買了一隻大的帶走,走到文園南邊的田埂上,那隻波羅雞突然啼叫了起來,嚇得她丟下波羅雞就跑。第二天清晨,有個老農到田間勞動,聽見雞啼聲,便循聲找去,看見田埂上有隻波羅雞,就把那隻波羅雞帶回家中。每天五更時,波羅雞就啼鳴,老農聞聲而起,下田勞作,年復一年,逐漸富裕起來。人們說,是那隻波羅雞給他帶來的好運。從那以後,每次波羅誕,人們都到廟會去買波羅雞,以行好運。文園有一條“雞啼巷”,相傳就是當年老農拾獲波羅雞的地方。每逢農曆二月十三日南海神誕期,南海神廟所在的扶胥鎮及附近各鎮的村民便來到這裡進香禮拜,祈求平安,盛時達10多萬人。同時,根據"神雞"的古老傳說,人們用硬紙糊上泥,做成雞的形狀,粘上色彩繽紛的雞毛,在南海神誕時出售,以紀念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傳播友誼的異域人達奚司空。人們到此除虔誠拜祭之外,還會買回幾隻波羅雞回家,祈求健康,好運氣,福氣滿盈。據說,在每年售出的10萬隻波羅雞中,有一隻雞會啼,誰買到它,南海神將會賜福給買主。

工藝現狀

波羅雞波羅雞
南海神廟一年一度的波羅誕廟會農曆二月又將鳴鑼。廣州獨特傳統民間工藝品———波羅誕廟會“特產”波羅雞瀕危,廟頭村里製作者僅剩不足十人。

波羅雞隻在南海神廟(即波羅廟)附近一帶製作,其起源,傳說有多種,都與波羅廟有關,而波羅廟會至少可上溯到宋代。傳說很廣的一種是,當年村民發現來自波羅國的使者在海邊立化(去世),剛好有雞啼,傳為雞神,因而蓋起神廟,制波羅雞紀念。另一種是,祭南海神,雞啼即太陽升起,波羅雞含有給人光明之意。“扶胥浴日”或稱“波羅浴日”是著名的宋元羊城八景之一。傳說每年售出的雞中,總有一隻會在清晨啼唱,誰買到誰就發財致富、幸福吉祥。

波羅廟會是廣州最大的民間廟會,有俗語“第一游波羅,第二娶老婆”。上世紀50年代初,古廟年久失修,後來更受極左思潮衝擊,廟會中斷多年。80年代古廟重修,廟會恢復。珠三角、港澳地區,甚至海外華僑華人紛至沓來,沿途上千小攤檔出售各類工藝品,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波羅雞。參觀者幾乎都會買上兩三隻作為留念。廟會最盛時,一年賣出的波羅雞就在10萬隻以上。波羅雞承載了嶺南特有的文化,其形制歷經百多年幾無改變。

廟頭村是個大村,居民1000多人。目前村里製作波羅雞最大的和奶奶已78歲高齡,她說,她不足10歲就跟著村里伯娘學做波羅雞,現在不賣波羅雞了,手藝傳給媳婦,但她們也不願製作了,如今幾乎沒有年輕人肯再製作這種賺不了大錢的小手工了。現在仍有珠三角商販來批發波羅雞,但規模也不如以往了。

波羅雞製作工序有30多道,很費工夫,一般最大的30斤、高1米左右,小的一兩斤。和奶奶曾製作過40斤的波羅雞,非常精美。她說,上好的雞毛要純白富有光澤,有的只取尾巴上幾根尾翎,成本不菲。其實,早在90年代中期,願意製作的人就漸漸少了。這兩年原料漲價了,利潤更薄。後生大都不願學,一些老人又相繼去世了,這門技藝在走下坡路,說不定哪天就失傳了。

有專家表示,波羅雞代表一種地方傳統文化,如何保存發展,亟待引起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