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綠軍

泛綠軍

“泛綠”是一種概略的政治傾向,而非嚴謹具體的政治主張。被歸類在“泛綠陣營”的各個政黨、社團與個別人物,彼此之間的政治理念也有程度不等的差異。大體而言,泛綠陣營主張台灣正名、強調台灣本土意識與台灣優先。近年來由於民進黨執政,並強調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因此不再公開場合上強調台灣獨立,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為不爭的現狀。

介紹

黨綱中明確主張追求"台灣獨立"、拒絕一個中國原則的民進黨、台聯黨以及其它"獨派"政治團體被外界統稱為"泛綠軍"。

選票實力

泛綠軍泛綠軍

民進黨方面:民進黨自1986年成立後,其在歷屆"立委"選舉中的得票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在縣市長選舉中的得票率保持在40%左右,但2000年3月上台後,通過不斷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資源積極發展基層實力,表現在選票上的實力有所上升。如在"立委"選舉方面,在1998年第四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29.56%,2001年第五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33.38%,獲得"立法院"87個席次,首度成為"立法院"第一大黨;2001年第14屆縣市長及2002年台北、高雄市長選舉中的平均得票率為45%左右,握有11個縣市的地方執政權。

台聯黨方面:2001年8月,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以宣揚"激進台獨"主張為宗旨的台聯黨打著"幫陳水扁穩定政局"的旗幟成立後,於該年底"立委"選舉中獲得7.76%的選票,取得"立法院"13個席次,並以"友軍"之姿,與民進黨在"立法院"展開全面合作,增強了陳水扁掌控政局的能力。此外,台聯黨成立後不遺餘力地推行"急獨"路線,逐漸成為島內外"激進台獨勢力"的大本營與"總代表"。"台獨聯盟"、"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台灣醫界聯盟",以及近年成立的台灣南社、北社、東社、中社等島內外"激進台獨"社團紛紛奉李登輝為"精神領袖",聚集到台聯黨旗下。

"獨派"組織完成集結。2003年2月"國親合、連宋配"成局後,給陳水扁競選連任帶來了強大的威脅,使島內外"台獨"勢力極為焦慮。不僅李登輝一再對外宣稱"只有陳水扁連任才能保住本土政權,連宋當選將使本土政權斷根","不管阿扁做得好不好都必須全力支持他",並發動台聯黨、"李登輝之友會"、"群策會"、"李登輝學校"等系統全力"挺扁"。"獨派"團體更公開鼓吹,"明年總統選舉是台灣人與中國人的戰爭,是獨立統一的對決,台灣人不能在這場戰爭被打敗"等等。為幫陳水扁助選、造勢,島內"獨派"組織除在9月6日發動"台灣正名運動"10萬人大遊行,10月25日發動高達15萬人的"公投制憲"大遊行,120多個"獨派"組織還於10月31日成立了以李登輝為總召集人的"全台挺扁總會",計畫於2004年2月28日舉行第三波"保衛本土政權"百萬人大遊行。台聯黨社會發展部主任蕭貫譽指出,"全台挺扁總會"成立的宗旨與目的在號召泛綠大團結,全力捍衛台灣本土政權明年贏得"總統"大選,全力支持陳水扁連任成功。

泛綠陣營完成集結後,除在縣市長選舉得票率方面已達到45%,在"立委"得票率方面,加上台聯黨以及一些已加入泛綠陣營的無黨籍"立委"的選票,總體實力也已接近45%。

選民結構

根據島內各個民調機構近年來所做的民調顯示,泛綠軍選民的主要特徵為:八成以上為本省閩南籍選民,居住在中南部縣市,60歲以上、教育程度偏低、社會地位低的選民占多數,在政治立場上則大多傾向"獨立"、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由於泛綠選民大多具有濃烈的台灣"本土意識",且知識層次較低、自主性差,因而極容易受到情感因素的控制進行非理性的投票。除了極少數人會因某些特定因素不投票或轉向其它候選人,絕大多數人都會以意識形態作為投票的主要考量對象,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據民調顯示,在2000年"總統"選舉中,有高達92%的民進黨支持者投給了黨籍候選人陳水扁。

雖然民進黨上台以來,島內經濟景氣長期低迷、失業率不斷升高,泛綠大票倉南部地區的失業率更高居全台榜首,但對泛綠支持者而言,這一切都是可以諒解的,且越往南走越能聽到民眾體諒執政黨的聲音。有失業者說"又不是沒過過苦日子";有知識分子表示,"雖然對民進黨也有不滿,但在情感上仍無法將票投給外省人",有農民甚至表示"即使是吃鹽水泡飯也要票投陳水扁"。對民進黨支持者而言,不論經濟有多壞,民進黨施政能力多差,但在摻入族群感情因素後,尤其是民進黨一再煽起統獨矛盾與族群分歧時,不但不會動搖其立場,反而會堅定其支持信念。針對2004年"總統"選舉所做的民調顯示,目前已有高達九成的民進黨支持者將力挺陳水扁。

主要資源

民進黨上台後,不僅擁有寬廣的政治"舞台",掌握了政治、經濟、軍事、財政、社會等資源的重新分配權,更掌控了警、檢、法、調等"國家暴力"機器,為陳水扁競選連任提供極為有利外部條件。

擁有寬廣的表現舞台。作為台灣地區的最高領導人,陳水扁成為一切政治、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其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吸引媒體與民眾的關注,具所謂的"元首新聞價值",有利於陳水扁以"總統"身份不時拋出議題、主導選戰節奏。

掌握豐富的行政資源。陳水扁不僅可以挾帶行政資源,到全台各個鄉鎮"走透透",直接撥給地方各種小型工程補助款,爭取地方基層政治人物的支持,更可以通過提高各種老農津貼、敬老津貼等補助,大肆向選民進行"政策買票",拉攏、收買選民。
全面掌控輿論導向。民進黨當局不僅掌握公營媒體機構與《自由時報》、《台灣日報》等"獨派"媒體的輿論導向,還可以利用補助經費、提供廣告及貸款等手段操控商業媒體。如東森新聞集團、中天電視、《中國時報》等商業媒體為了獲得當局的補助、貸款與廣告業務,報導傾向開始逐步倒向民進黨。在民進黨當局的操控下,媒體在報導選舉新聞時不僅誇大對陳水扁有利的一面,低調處理對其不利一面,發表傾向民進黨的社論,對泛藍陣營則多采負面報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水扁以"國家元首"身訪出訪巴拿馬"過境"美國時,島內媒體更是大肆炒作、渲染陳"過境"取得的成功與突破性進展,大大拉抬了陳的選情。
建構了新的政商關係網路。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部分工商界人士都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支持民進黨的僅為部分傾向"台獨"的大企業及中小企業主。民進黨上台後,不僅全面"綠化"公營企業,一些長年支持民進黨的大企業、中小企業紛紛浮上檯面,成為"綠色新貴",部分傾向國民黨的大財團也開始向民進黨靠攏、疏遠國民黨,一個以"扁政府"為軸心的新政商網路逐步形成,為陳水扁謀求連任提供了雄厚的財力支持。
掌握了司法工具。由於執政黨掌握了檢、警、調、法等"國家暴力"機器,民進黨不僅可以通過選擇性辦案打壓對手,並可以對部分有案在身的在野黨人士進行司法恫嚇。目前,陳水扁不僅積極重新偵辦2001年初已經偵結的"興票案",試圖再一次打壓、抹黑親民黨主席宋楚瑜,近期還針對泛藍的一些有案在身的"立委"、政治人物進行司法恫嚇,要求其"帶槍投靠"或不積極為連宋輔選,否則難逃"牢獄之災"。此外,對於與李登輝難脫干係的"新瑞都弊案"、"國安局密帳弊案"以及"拉法葉艦軍購弊案"等大案,為了避免在選前衝擊扁李關係,動搖泛綠陣營軍心,民進黨當局極力避免案情向上發展,以免牽扯上李登輝。

競選策略

為鞏固"基本盤"、搶攻中間票源、動搖泛藍軍心,陳水扁自年初以來充分利用執政優勢,多管齊下、攻守並用,針對不同選民採用不同策略,以"積小勝為險勝"。
大肆炒作統獨議題,以拉抬競選聲勢。為鞏固基本支持者、轉移民眾焦點,以拉抬低迷的競選聲勢,陳水扁不僅明確將明年大選主軸定調為"一邊一國對一個中國的決戰",更自2003年5月以來不斷拋出"一邊一國"、"公投立法"、"台灣正名"、"制定新憲"等"急獨"主張,並相繼發動聲勢浩大的"台灣正名"、"公投制憲"等遊行活動。這不僅有利於凝聚"基本盤"的向心力,激發其投票熱情,並起到主導選戰議題、轉移焦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抬了競選聲勢。

宣稱"拼經濟、大改革",以製造政績。為搶在選前製造政績、爭取中間選民回流,陳水扁早在年初就打出"拼經濟、大改革"的旗號。陳水扁一方面推出了一系列的"擴大公共建設與就業"方案、5年5千億的"十大經濟建設"方案,還拋出兩岸直航"三階段論"及"評估報告"等等,意圖在短期內拉抬股市、刺激景氣。另一方面,為重塑"清廉改革"形象,陳水扁自年初以來還大力偵辦"新瑞都開發弊案"、"拉法葉艦軍購弊案"、"國安密賬"等大案,以展現反黑金、懲腐敗的決心,挽回支持者信心。
通過"政策買票"收買人心。為拉攏選民,陳水扁近期借大開政治支票收買人心。如將"老農津貼"由每月3000元提到4000元,將中低收入的身心障礙者的每月生活補助增加1000元,拋出多項減免助學貸款利率及增加獎學金的措施,宣布任內不向教師收稅。此外,為爭取地方鄉鎮市長、村里長等基層"樁腳"的支持,陳還宣布自2004年起將直接補助鄉鎮市150億元的"小型工程款",承諾爭取發放"鄰長津帖"、村里長春節慰問金與出境考察費等。
分化、打壓泛藍軍。陳水扁不僅將泛藍醜化為"外來政權"、"賣台集團",將泛藍抹黑為"反民主、反改革"的"舊黑金勢力復辟",還利用泛藍內部的整合矛盾見縫插針,竭盡挑撥、分化之能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