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港村

泗港村

泗港村現屬於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從寧波往東,拐上高速公路潘火出口處前的下應大道,不一會兒,可見路的左面有一片嶄新建築,上面寫著“泗港安置小區”。這就是泗港村。

基本信息

泗港村簡介

泗港村村民為460戶、1100人,分居於5個自然村:新葛家、沫馬漕、林家畈、石公橋、泗港。隨著全區工業經濟的發展,泗港村所有的耕地全被徵用。今年初,除泗港自然村被保留一部分外,新葛家、沫馬漕、林家畈、石公橋4個自然村已被全部拆除,村民們搬遷到了泗港自然村的一個安置小區內。

泗港村發展

在過去以水路運輸為主的年代裡,泗港村可謂交通要地。由此,一路通向梅墟楊木碶,一路通到橫溪,一路通往寧波,一路到莫枝。在老街的老航船碼頭上,有一座已拆了一半的涼亭。涼亭前後各由4根青石柱子支撐,中間4根柱子上分別寫著:“泗水遙通於此木妻遲堪娛目,港流環映憑他凝望是舒懷;自西自東少佳趣,宜晝宜夜暢舒幽情。”村人說,泗港之名許是由此而來。

航船往來,船員和縴夫們總在泗港歇歇腳,喝口茶,或換個班,加上客人上下航船,泗港人氣足了,商業繁榮了,航船碼頭附近逐漸形成商貿一條街。這條街上有各種各樣的店鋪,出售著蔬菜、海貨、竹木製品等。此街總長300米左右,每間店面的屋檐全部加長到河岸,然後用木柱子支撐。因此,無論是天晴天雨,走在街上都不用愁被日曬或是雨淋,就是拉縴人雨天也不用走濕路。這條街因此名聞遐邇,也成為泗港人的驕傲。

隨著村莊的發展,這裡又陸續遷入了來自慈谿、象山、臨海、黃岩等地的百姓,在以王姓為主的泗港村也因此多了30多個姓氏。

現在,相當一部分街面房已被翻建成磚混結構,而且即使是老屋,其屋檐也已被截斷,成了一般的民房,只是門面還留有一些舊時開店的痕跡。不過,走在街上,還是不時可在石板路沿河的一邊看到一個個小孔,那是當時人們用於拴船繩的。可想而知,當時的泗港村商業非常繁榮。過去,泗港村不但商業發達,加工業也比較發達。解放前,泗港就有一台米機,它以礱糠為燃料,蒸汽機為動力。另外,還有石灰廠、石料廠等……”

泗港的街邊及附近,分別建有王家祠堂、洪福寺、大朴廟及一座庵。據說,其中最為有名的數大朴廟了,當時附近很多村人都屬於大朴廟“腳下”。那時,人們有這樣的說法:“泗港大朴廟,曹隘妙勝橋。”王家祠堂於十多年前改建為泗港國小,泗港國小後來併入德培國小,泗港國小原址上辦起了一家幼稚園,有幼兒二三百人。

解放前,泗港為高嘉鄉公所所在地,解放後為東風公社第八大隊,後屬於潘火鄉。經濟實力一直名列全鄉前茅。

這是由於解放後泗港村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的結果。1962年,泗港村辦起了解放後村里第一家企業———草包廠,這也是當時潘火鄉最早的一家企業。1965年,泗港村又辦起彈簧廠。後來,又陸續辦起了五金電器廠、油脂加工廠等十多家集體企業。因此,泗港村集體經濟一直來很有實力,1986年和1987年村工業利潤居全鄉首位,去年村級可用資金達到200多萬元,其中廠房租賃費占了大部分。這些廠房是集體企業發展打下的基礎。現在全村有企業30家,約有一半為村民所辦,村人也多從事二、三產業。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8000多元。

與此同時,泗港村的第一產業也一直走在全縣、全市的前列。1986年,泗港村成為寧波市16個農機化示範村之一。那時,插秧有插秧機,播種有播種機,收割有收割機,還有稻草還田機等,農業機械化程度很高。去年10月,村里完成農村社區型股份制改革,人均每月可得股金分紅100多元,今年預計還要多。村人生病有大病住院醫療保險,老人還有勞保。

泗港安置小區總建築面積達33萬平方米,用於安置下應街道的童家、葛家、泗港等5個行政村的村民,是目前下應街道最大的安置小區,預計明年底可竣工交付。泗港小區旁正在開發商品房,幾年後,這裡將是一個有相當規模的住宅小區。泗港村則在打算著建造標準廠房等,以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