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巴黎大學

法國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Paris University (Universite de Paris)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法國國立綜合大學,歐洲歷史最久的大學之一。創立於9世紀,最初附屬於巴黎聖母院,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學”稱號,與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並稱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又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歐洲各主要大學的建立模式均受此二校影響。

基本信息

歷史悠久

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是法國國立大學,原為教師行會性團體,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盛譽的綜合大學。巴黎大學所培養的人才中,許多早已成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等領域的傑出代表。

中世紀的歐洲,學校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而歐洲從混亂到形成秩序的過程中,教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遍布歐洲大陸各地的修道院,其實就在執行著學校教育的功能。最早的修道院學校大約出現在公元6世紀,到了7世紀,在修道院教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教學校,就已經成為較為正規的教育機構了。主教學校和僧侶學校教育的發展,需要產生一種新的組織機構,大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巴黎大學最早也是從教會學校發展起來的,建於12世紀後半葉,與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並稱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又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歐洲各主要大學的建立模式均受此二校影響。建校的立意,就是教窮孩子學習神學。學生在這些學校里除了必修神學(這是主要課程)外,還要學文法、邏輯、修辭、數學、幾何、音樂和天文等七鬥神學以外的課程。

1208年,羅馬教皇伊隆桑三世批准巴黎大學師生可制定自己的章程。據此,1215年,羅馬教皇特使庫爾松為巴黎大學制定了第一個章程,取消聖母院主事對巴黎大學的控制權。章程對藝術和教育進行改革,對教師資格作了具體規定。

作為教會的神學院和中世紀歐洲最重要的教學和學術中心,巴黎大學一開始就處在教會和世俗勢力雙重夾擊下,巴黎大學爭取自治的道路艱苦而漫長。1229年,巴黎主教借學生與市民的衝突對學生提出起訴,攝政王太后下令抓捕學生。在與國王的警察發生激烈衝突中,學生死傷很多。師生憤然罷課,並撤出巴黎。

法國巴黎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1231年,長達兩年的罷課使得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出面調停。這位法學家出身的教皇確認了大學的法權自治和結社權、罷課權、授予學位的專一權等特權。在與教士進行過無數次爭執和鬥毆後,巴黎大學付出了流血的代價,取得國王特許證書,擺脫了主教們的監督、控制和干涉。

至此,巴黎大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團體正式成立。

1252年,巴黎大學有了自己的校印,印上刻有中世紀拉丁文----巴黎師生行會,這是巴黎大學獲得獨立和權力的象徵。巴黎大學原址坐落在巴黎市內第五區,是個知識密集的地區。因為13世紀的大學裡以拉丁文傳授知識和交談,所以該區又稱為“拉丁區”。作為文化象徵,老巴黎大學周圍的地區有五多:學校多、書店多、咖啡館多、舊書攤多、旅館多。

由於羅馬教皇的支持,巴黎大學成為阿爾卑斯山北部地區正統的神學教學中心。13世紀末和14世紀初,它成了基督教世界最著名的教學中心,尤其是神學的教學中心。巴黎也成為一個享有盛名的大學中心,大批來自西歐的教師和學生擁向這裡,同法國人一道宣揚基督的普救性,使人們順從主的思想勝過順從封建君主。13世紀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經上萬,許多來自歐洲的鄰國。

正是因為有了巴黎大學,文化名城巴黎才名揚四海。從此,就如13世紀另一位教皇亞歷山大四世所說的,巴黎成了“生命之樹”,它吸收了歐洲各國最好的學生和許多來自各國的最優秀教師,巴黎大學則成了“法蘭西國王的大公主”、“教會的第一所學校”,而且還是神學事務中的國際仲裁人。

15世紀初期之前,巴黎大學擁有許多特權。但學生們經常罷課、打架,他們既反對教皇的監督,也拒絕國王的監護。在很多時候,不論是主教們還是國王的警察都對巴黎大學無可奈何。於是,1437年,國王查理七世撤消巴黎大學的稅務特權,並迫使它為收復蒙特里奧而徵收的“資助”提供資金。1445年,巴黎大學的法律特權也被撤消,大學被置於議會的管轄之下。1449年,又取消了巴黎大學師生的罷課權。這樣,巴黎大學只得聽命於世俗國王,成了國王的掌中之物。同時,在14和15世紀,大學也喪失了它的國際性特點。其主要原因,是許多新大學的建立,它們越來越注重從本民族招生,甚至從本地區招生。

文藝復興的興起,又對形式主義和僵化的巴黎大學一個可怕的打擊。宗教改革是這一時期與文藝復興相關聯的一個重大社會變革,二者都是人文主義的產物。歐洲宗教改革在德國、法國和英國幾乎同時開始。

17世紀初期,曾在法王路易十三世王室擔任宰相達18年之久的紅衣主教黎世留(1585-1642)出任巴黎大學校長。大仲馬的名作《三劍客》曾描寫過這個赫赫有名的歷史大人物。他幾經艱辛,花費巨財,親自主持了巴黎大學自建校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工程,使巴黎大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從而在巴黎大學校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奠定了他的國際威望。如今,人們為了紀念他創辦學校的功績,在這所學校的大教堂中安放著他的墳墓與雕像,並在墳墓上方,吊掛著

一頂據說是他戴過的紅帽子,算是對這位紅衣大主教出身的大學校長的紀念。

1694年,夏爾·羅蘭當選為巴黎大學校長,他被公認為近代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先驅之一。18世紀中期開始,巴黎大學在教學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1747年,巴黎大學第一次舉行競爭考試,以鼓勵各學院之間的競爭。

1789年法國大革命較為徹底地摧毀了封建專制制度。此後不久,資產階級革命議會通過了“公共教育組織法”,又稱“達魯法案”。這個法案有關高等教育的部分規定,關閉和取消現存中世紀大學,建立各種專門學院,這樣,法國資產階級國民議會關閉了所有中世紀遺留下的,由神、法、醫、哲學等學部組成的傳統大學機構,代之以由政府各部門分別設定和管理、以自然科學和技術教育為中心的專門學院。

拿破崙攝政後,實行教育改革,以“帝國大學”對法國所有大學教育機構作出中央集權式的管轄,巴黎大學遂名存實亡。通過1806年5月10日的“有關帝國大學的構成法”,建立了“帝國大學”制。在拿破崙時代,研究機構不僅在數量上有所發展,而且還各自呈現出不同特色,如法蘭西學院、高等學術實用學院著重人文和一般科學研究,自然歷史博物館則以自然史、生命和地球科學研究為主。除了進行學術研究,各種研究機構還進行公開講演和報告會,鑑定和評選科研成果並擔負普及科學知識等工作。

根據法令,帝國大學不再是中世紀師生的行會組織,而是“專門負責帝國公立學校教育的機構”。帝國大學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國民教育部長。這樣,巴黎大學一度被取消,直到19世紀末才得以恢復,並漸漸恢復了中世紀時的聲望。1881年,法國政府與巴黎市政廳最終達成協定,雙方共同投資擴建巴黎大學,各付擴建經費的一半,總計3220萬法朗。1889年,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紀念之際,巴黎大學第一期重建工程竣工。當時,舉行了長達9天的慶祝活動,盛況空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第五共和國的建立和經濟的振興,法國高等教育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此同時,法國政府把大學分成“基礎教育”、“專業教育”和“加深理論與科學研究”三階段教育體系,每階段均頒發相應的國家文憑。第一階段授予大學普通學習文憑,第二階段授予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第三階段授予第三階段博士學位和工程博士學位。1966年,大學的文理專業首先按高等教育三階段組織教學,第三階段分為普通和高級兩種課程,分別授予不同的文憑和學位。隨著經濟的恢復和民主運動的發展,巴黎大學也在不斷擴大,此時,巴黎大學的學生已達到10萬人。

從20世紀60年代末始,法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黃金時代”,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經過戰後20多年的發展,也已發生了十分巨大的變化,而高等教育的一切仍舊是中央說了算,政府一成不變地沿襲著“中央集權”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這種狀況既影響了高等學校的活力,使之難以主動地適應社會需求,也壓抑了教師和學生希望參與學校管理的民主要求。

於是,1968年,發生了一場肇始於巴黎大學,由普通學生自發促成並波及全法國,進而波及歐美、震驚世界的“五月風暴”。張耀傑在《一九六八年的“五月風暴”》一文中介紹說:1968年1月,法國政府青年和體育部長弗朗索瓦·米索福到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為新建成的游泳池剪彩。楠泰爾學院社會學系22歲的德裔學生丹尼·科恩·邦迪向部長提問:“為什麼您從不談論學生們在性方面的問題?”部長自作聰明地建議科恩·邦迪說:“你可以跳到水中來敗敗火”。科恩·邦迪針鋒相對地發出頗具挑釁性和煽動性的回答:“這是法西斯官員對於學生們所作的唯一答覆”。學生中隨之爆發出怒吼聲:“打倒性別隔離區!”

部長被學生們的怒吼聲駭得不知所措。青年們的反抗由此開始。時勢造英雄,一頭紅髮、一臉叛逆的丹尼·科恩·邦迪,無形中成為眾望所歸的學生領袖。“紅毛丹尼”的名號一下子傳遍整個大學區。3月21日,一支左翼突擊隊襲擊了位於巴黎市區的美國搬運公司大樓,以抗議美國正在進行中的對越戰爭。突擊隊中有6名隊員被警察逮捕。其中一名是巴黎大學的學生。22日,科恩·邦迪率領學生占領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行政大樓以示抗議。這是法國歷史上青年學生第一次占領教育行政機關。“3月22日運動”由此啟動。各種團體開始匯聚於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

5月2日,校方關閉巴黎大學楠泰爾學院,科恩·邦迪等8名骨幹成員被要求到巴黎大學總部風紀股長會接受訓斥。3日,巴黎大學學生開始到索邦大學總部集會抗議。政府教育部長阿蘭·佩雷菲特和校長讓·羅什擔心“3月22日運動”會引起連鎖反應,出面邀請大批警察入住索邦校區。部長、校長的這一錯誤決定,起到了弄巧成拙、火上澆油的反面效用,從而使他們的擔心陡然間成為事實。

這天下午,警察沖入校園,逮捕了500多名學生。未被逮捕的圍觀學生與在場的社會青年,也遭受了催淚瓦斯和警棍的攻擊與懲罰。隨後,學生和圍觀青年一起用石塊在盧森堡廣場建起了第一道街壘。戰鬥開始了。接下來的幾天裡,整個拉丁區充斥著煙霧、瓦斯、爆炸、叫喊和肉搏……5月6日,法國全國學生聯合會和全國教師工會號召總罷課和總罷教。8日,數萬名示威者揮舞著無政府主義的黑旗和社會主義的紅旗,高唱著<國際歌>舉行大遊行。

9日,薩特、波伏娃、拉康等文化名流紛紛發表宣言:“向用一切手段擺脫異化秩序的學生們致敬”。阿拉貢甚至在科恩·邦迪的陪同下,赴奧居斯特·孔特廣場發表演講。由於政府拒絕釋放被捕者,所有和談與調解均告無效。雙方展開更大規模的肉搏戰。報刊、電影、電視等媒介的全面介入,又使這場運動迅速波及整個法國,並影響到世界各地。最終,注定失敗的“五月風暴”是在精神勝利的盛大狂歡中宣告終結的。

“五月風暴”矛頭直指已因襲了數百年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也是巴黎大學的獨立精神、罷課傳統在現代的一次大展現。它導致了戴高樂政府下台。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同時為緩和政府與學校間的矛盾,法國政府下令改革,由當時的國民教育部長提出了改革高等教育的建議。此建議經國民議會討論通過後,於1968年11月以《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的形式公布。它是二戰後法國第一部高等教育立法。這個在法國教育史上影響深遠的法案再次明確重申了大學自治的原則。

20世紀中期,巴黎大學再次成為有名的科學和知識中心,授課者均為最負盛譽的教授。法國從1946年推出第一個計畫(1947-1953)開始,到1983年的第九個計畫(1984-1988)為止,共制訂出九個國家計畫。從第四個計畫開始,正式涉及到高等教育事宜,自此以後,高等教育計畫活動均由教育委員會負責,並納入國家計畫之中。教育委員會下轄三個分委員會,委員均由專家組成。教育委員會旨在設計各個計畫時期與國家其他政事發展步調一致的教育發展策略,以供決策者參考之用。

從1969年初開始,巴黎大學各學院準備改組,醞釀組成巴黎地區新的大學。他們首先組成了175個新的“教學研究單位”,然後,經過兩年多方面的協調工作,終於在1970年底以法令的形式宣布組成新的13所巴黎大學。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整個大學分成13所獨立的大學,但都稱為巴黎大學。

隨著近代科學的發展,巴黎大學在發展,在前進。據資料報導,如今,巴黎大學體現著四多:一是學生數量多,總數已達30萬,占全法國大學生總數的1/3。二是外國學生多,達到5萬,占留學生總數的一半。三是科研機構多,如巴黎13大即有各類實驗室100多個。四是圖書館多,有綜合性的,也有專業和分別供各階段大學生使用的,甚至還有為病殘者服務的特殊圖書館。

巴黎大學,全球莘莘學子心中的聖土。

3所大學的聯合體

一般來說,巴黎大學與人們想像中的占地廣闊、建築宏偉的大規模的學府完全不同。它是由十幾所規模不大、相對獨立的大學聯合組成的。其中,面對學校街的那細長而雄大的建築物,就是巴黎第一大學即邦戴昂·索邦大學,它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拉丁區。這座建築物不很高大,大門僅二米來寬,四五米高。拱形大門的上頭,有一行很不起眼的橫額,上頭刻寫著法文的“巴黎大學”幾個字,這就算是校牌了。門上則是拱形的屋頂。屋頂四周,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歷史人物雕像,充滿著古典藝術的氣息。遠遠看去,這裡根本不像是一所現代化大學的大門,倒像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館或藝術館的外觀。

其實,索邦大學這一說法並不完全準確,正確的說法應是巴黎大學的一部分,因為在這群建築中,還設有巴黎第三、第四大學。巴黎大學共由13所大學組成,其他11所大學分別散布於巴黎市內各地。

這是因為,二戰以後,隨著法國經濟的恢復和民主運動的發展,巴黎大學不斷擴大,到20世紀60年代已有10多萬學生。20世紀60年代,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經過戰後20多年的發展,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高等教育仍然沿襲“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這種狀況影響了高等學校的活力,使之難以主動地適應社會需求。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運動中,巴黎大學的學生舉行罷課並占領了學校,要求改革陳腐的教育制度。隨著形勢的發展,法國政府審時度勢,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同時,取消了一個學區只能設 1所大學的限制,將舊大學以大化小,並新建了一些大學。改革後,大學規模劃小,一個學區的大學數由一所發展到若干所。在原來基礎上,巴黎大學就由一所劃分為13所,即現在所說的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巴黎大學的聯合體。

法國巴黎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根據1968年《高等教育方向指導法》提出的“自治”、“民主參與”和“多科性結構”三原則,從1969年初開始,巴黎大學各學院準備改組,醞釀組成巴黎地區新的大學。他們首先組成了175個新的“教學研究單位”,然後,經過整整兩年多方面的協調工作,1971年1月1日,新生的13所巴黎大學同時宣告成立。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係,但共同擁有一個名稱“巴黎大學”。其中,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巴黎13所大學都在行政、財政、教學方面實行自治,師生員工代表參與學校管理。以下是13所大學的基本情況:

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1)。又名邦戴昂·索邦大學。巴黎一大作為綜合性大學,集合了3大系科,即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人文科學。學生在選定專業後在某一教研組的指導下學習,此外還有系際之間的學科、學院和所屬中心進行的補充訓練。索邦大學歷史悠久,創辦於公元17世紀,現有文學、語言、經濟、法律四個專業,是巴黎大學中規模較大較重要的。教學重點是外國語言文學、法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普通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經濟分析、政治經濟學、勞工及人力資源、公共管理及公法、商業法、國際研究及歐洲研究、地理、歷史、哲學、勞工及社會科學、政治科學、造型藝術及藝術科學、藝術及建築學。研究所有工商管理研究所、人口統計研究所、經濟及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科學研究所。巴黎第一大學座落在巴黎拉丁區的索邦大廈附近,以悠久的傳統和龐大的規模而享有世界性聲譽。這所法國最古老的大學,有著近千年聲名顯赫的歷史,至今仍處於法國乃至歐洲的高等學府之首。

第一大學目前的校長喬治·阿達在歡迎1991年新生入學的致詞中強調:巴黎一大是一所科研、文化與職業性培訓相結合的公共機構,不僅培養高級人才,也面向社會,為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社會各階層人士提供培訓服務,幫助他們獲取必要的專業知識以便更好地立足於現代社會、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該校除戴孟斯中心的校圖書館外,還有經濟學法學圖書館,聖·耶納維也瓦(巴黎高師女子)圖書館,當代國際資料圖書館,藝術與考古圖書館,索明圖書館等。

巴黎第二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2)。又名法律、經濟和社會科學大學。教學重點是社會科學、法律、經濟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普通私法及訴訟法、商業法、公法以及公共管理學、政治學、刑法、犯罪學以及社會調解研究、歐洲和國際事務中法律與經濟問題研究及比較法、經濟史及社會學、司法研究、經濟學、法國新聞研究所、司法研究所、國際問題高級研究、比較法、國際法研究中心、法律哲學中心、商業法研究所、犯罪學研究所。

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3)。又名新索邦大學。教學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戲劇研究、普通文學與比較文學、語言文學及英語國家文化、國立東方語言及文學院、德語、語言學及演講、拉丁美洲語言及文化、法語師範教育、東方及北非語言和文化、高等口譯和筆譯學校、法國語言文學、義大利語及羅馬尼亞語、伊比利亞語言、電影攝影系、司法、經濟及政治科學系、表演藝術及傳播學系、體育運動系。該大學的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學和文化。中國留學生和進修教師在此學習的人很多。

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學,得名於它的創立者羅貝爾·德·索邦----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的神甫。自誕生之日起,它的歷史就與巴黎大學的發展息息相關,以致被視為巴黎大學的象徵。17世紀,紅衣主教黎塞留對其進行了重建,其後,它又在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被關閉。1801年它又成了藝術家的工作室,直到1821年,它才被重新用於教學。到19世紀末,共和國對其再次重建並命名為新索邦大學,並把它逐漸改造成了“知識至上的聖地”。新索邦大學出版社創建於1982年6月,範圍涉及人文科學、外國語言文化、法國文學、語言學、戲劇導演研究、通訊和語言翻譯學等,共有300種刊物,是巴黎三大的公共服務部門。

巴黎第四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4)。又名巴黎索邦大學。教學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化。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法國文學、法國語言、拉丁語言文學、希臘語、哲學、歷史、藝術史、地理、英語、德語、伊比利亞語研究、義大利語及羅馬尼亞語、斯拉夫語言研究、人文科學研究所、套用文學及科學研究中心。 該大學還設有宗教研究、伊斯蘭研究、法國文化、人文科學的信息套用、古典文化、現代語言和中世紀研究等。總體上以文學語言及人文學科見長,留學生較多。

巴黎第五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5)。又名勒內·笛卡爾大學。教學重點是生物學、醫科、藥物學、社會學。教學科研單位有心理學研究所、社會科學、心理學、教育科學、數學、形式邏輯及信息學、語言學、大學技術學院、醫學一部、醫學二部、醫學三部、法醫學、醫學法及醫學倫理學、生物醫學、醫學及生物研究、牙科學、製藥及生物科學、藥品功效及毒品、人類生物學及實驗生物學、體育運動、法律。該大學以醫學為主。附屬奈克醫學院的腎病研究中心是當今世界上腎病研究專業機構中最著名的,接受過中國留學研究人員。

該大學設有免疫、生理、生化、病理、組織形態等基礎研究室。以研究一般腎病、腎病高血壓、人工腎套用及腎臟移植為主要任務。研究中心人才力量強,課題系統。每年內部出版科研活動彙編,還主編國際性雜誌《腎病研究進展》。免疫研究室主任巴什是法國醫學科學院通訊院士,主要從事細胞免疫研究,發表過幾百篇論文和四大部專著,是全球胸腺激素研究權威。

法國巴黎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巴黎第六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6)。又名皮埃爾·瑪麗·居里大學。教學重點是理科、醫科。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純數學及套用數學研究所、數學分析、機率及其套用、理論力學及套用力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及其套用、套用物理學、光學、原子、分子及晶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物理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植物學研究所、遺傳學、動物生理學、動物學、地球科學、地球物理研究所、巴黎統計學研究所、國立巴黎高等化學學校、醫學一部、醫學二部、醫學三部、口腔學研究所、現代語言系、地理系、體育系等。

巴黎第七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7)。又名德尼·狄德羅大學。教學重點是理科、外國語言文學、經濟學、醫科。教學與研究單位有:人類學、人種學及宗教研究、生物化學、生物學及遺傳學、化學、環境科學、牙外科、醫學一部、醫學二部、地理及社會科學、血液學、計算機學、英語研究所、東亞語言文學、現代語言、數學、物理學、語言學研究、人文科學、地球科學、社會學、聲像藝術、版本學及文獻學、教學法。學校開設200多門課程,教學機構有3大分支,第一大分支是醫學,學生數量眾多,包含了巴黎最大的兩家醫學院:艾葛扎維依·比加和拉里布瓦齊葉爾·聖·路易兩所醫學院,而在研究方面則擁有歐洲最重要的讓·貝爾納研究組;第二大分支是文科,包括文學、語言及社會科學;第三大分支是自然科學,是由位於於西尤校園的科學園發展而來。近年來還增設了法律與經濟學的課程。巴黎七大不僅在教學方面享譽世界,在研究領域也毫不遜色。

據統計,七大擁有250個專業研究組,和教學組織三大分支一樣,分屬醫學、自然科學、語言及人文科學三大門類。巴黎七大的法國血栓形成與止血研究中心得到法國醫學科學院和法國科學院等單位的贊助,規模較大。在血小板和皮下組織研究方面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接受過眾多的國外進修人員。它與世界許多國家都有十分廣泛的聯繫,學術交流頻繁,通過校際往來、學術研討會、學生交流等活動,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巴黎七大是一所蓬勃向上的學術與教育機構,它的基本目標是:深入研究,廣泛傳播,面向未來,培養自由的、富於批評精神的學者。

巴黎第八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8)。又名巴黎萬森大學。教學重點是人文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斯拉夫語言、東方及亞洲研究、拉丁語言、英美語言文學及文化、德語、歷史及社會學、地理、心理學、普通文學、語言學及信息學、社會科學、哲學及精神分析學、教育科學、法學、管理學及政治學、藝術、政治經濟學。該校與我國有師資交換聯繫。

巴黎第九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9)。又名巴黎多芬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組織科學、商業研究及套用經濟學、商業研究、套用經濟學、套用數學、商業計算機學、組織科學。該校設有計算機中學和決策數學研究中心。對於信息管理科學、計算機系統、微處理機、遠程信息處理、資料庫管理系統、數理經濟學、對策論和非線性分析等方面人才的培養有豐富的經驗。

法國巴黎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巴黎第十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10)。又名巴黎南戴爾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經濟科學、法學、歷史、地理、心理學及教育科學、社會學、哲學、文學、英語、德語、拉丁系語言及斯拉夫語言、行政管理學、理工學院、體育運動。

巴黎第十一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11)。又名巴黎南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科學及醫學(第一階段)、精密科學及自然科學(第二階段)、科學研究(第三階段)、核物理研究所、直線性加速器、大學技術學院(奧賽)、大學技術學院(卡康)、製藥學及生物學、大學技術學院(索城)、化學療法、衛生及環境保護、大學醫院、法律及經濟學。該校同國家科研中心雙重領導的固體物理實驗室與我國簽有科技交流協定。實驗室以基礎研究為主,涉及到相變、非晶態、磁性和超導性、物理化學、電化學、表面、工程科學和理論等方面。

巴黎第十二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12)。又名巴黎瓦爾·德·馬爾尼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城鎮規劃學院、醫學、法律及政治學、經濟科學、文學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公共管理及社會管理、技術學院。

巴黎第十三大學(Universite de Paris 13)。又名巴黎北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科學技術中心、法律及政治學、文學及人文科學、大學技術學院(聖旦尼)、大學技術學院(維爾塔納茲)、醫學及人類生物學實驗中心、經濟科學及工商管理學、表現藝術及傳播學。該校包括有理工學院、文學院、醫學院及法學院。理工學院以金屬物理、高分子材料合成和通訊工程為特長。

從上述情況我們可以看出,13所大學都是巴黎大學的一部分。在保持多學科性質的同時,各大學根據自己的傳統和條件突出了主攻方向,在專業設定方面有所側重,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如巴黎第一、四大學側重文學、藝術專業;巴黎第三大學側重外國語言文學專業;巴黎第二、九大學側重經濟、法律專業;第十一大學側重自然科學專業等;第十二和第十三大學還設有工科等。

20世紀80年代初,13所大學占全法國大學總數的五分之一弱,但它們共有180個教學與研究單位、近30萬學生和5萬多外國留學生,分別占全國大學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儘管巴黎13所大學在行政管理上有著統一的模式,然而,各校在治校、教學、科學研究、為社會服務等方面,又都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作為“歐洲大學之母”,巴黎大學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綜合大學,但它是13所大學的聯合體。由於巴黎地區高等教育歷史悠久,教師水平高,專業設定齊全,圖書資料豐富,與其他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機構有傳統的密切聯繫,因此,13所大學的許多專業還保留著老巴黎大學的某些優勢和聲望,這些大學對國內外很多學生和研究人員至今仍有巨大吸引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