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曾連續三次榮獲省人大常委會“環境優美”獎,首屆“泉州市民喜愛的十佳建築”及'98泉州最佳夜景工程,九八年入選中國名園”,並榮幸地得到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高度讚譽和親筆題下“東湖公園好”寶墨。

基本信息

簡介

泉州東湖公園泉州東湖公園

泉州東湖公園 alt=泉州東湖公園 src="http://a2.att.hudong.com/93/29/01000000000000119092948343093_s.jpg" align=right> 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北望清源山, 東眺靈山聖墓,南鄰城郊村舍,西聯商業大街,是號稱“鯉魚城”之鯉珠所在地, 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星湖荷香”的遺址。唐代湖面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唐有“二公亭”、“東湖亭”,詩云十里滄波帶古亭。架虹橋、植綺樹,流光泛彩,為宴遊佳處。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從唐貞元間刺史席相宴赴舉的歐陽詹等八秀士於東湖亭後日漸馳名於世,成為旅遊勝地。宋、 明二度疏浚,壘土七墩,如斗星,湖中盛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爾後數百年間,歷史變遷,湖區荒廢,建築無存,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的泉州留下沒有一個公園的歷史遺憾,建設東湖公園為泉州人民的迫切願望。

歷史沿革

唐代湖面曾達40餘頃,連晉江通東溟,層巒迭翠,湖波凝煙,唐有“二公亭”、“東湖亭”,詩云十里滄波帶古亭。架虹橋、植綺樹,流光泛彩,為宴遊佳處。宋有“波恩亭”,明有“攬古亭”。從唐貞元間刺史席相宴赴舉的歐陽詹等八秀士於東湖亭後日漸馳名於世,成為旅遊勝地。宋、 明二度疏浚,壘土七墩,如斗星,湖中盛植荷花,遂成星湖荷香勝概。爾後數百年間,歷史變遷,湖區荒廢,建築無存,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的泉州留下沒有一個公園的歷史遺憾,建設東湖公園為泉州人民的迫切願望。解放後,歷屆政府數度提出復建公園,均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直至1990年,泉州市委、市府順應民情,決定重建,於1991年11月拉開建設序幕,94年春節正式開放。為把公園建成具有歷史文化名城內涵和時代氣息,風格獨特的公園,特聘請了國家級建築大師齊康任所長的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做總體方案和單體設計,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余樹勛教授做環境綠化規劃方案和部分景點設計。

景點特色

公園規模308畝,其中水115畝。以中心湖水體為核心,環湖建了人文主景--“星湖荷香”(中軸線),“祈鳳閣”(至高點),並建了“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攬古亭”、“波恩亭”等構成幽雅休息區為為靜區;建了兒童樂園,遊船碼頭,雙舟朝陽等構成娛樂服務區為“鬧”區。同時還根據各個景點的人文景觀創作了“百鯉廣場”、“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誼芳林”、“百果秋園”、“荷里飄香”等16個植物景觀、 園林小品和草坪,營造12處景點山石和鋪設形式各異的林間路9490.03M2, 園內綠化覆蓋面占全園85%以上,鋪植草皮6.5萬m2,以本地樹種為主,種植各種樹木近2萬株,各類花卉灌木近4.5萬株,為提供公園四季不同時期綠化美化環境所需花木、苗木,還建了花木苗木基地3.5畝。植物景觀力尋自然界中的跡象和規律,景觀自然、和諧、新穎。重建的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主體,吸收了國內外園林組景藝術,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之精髓和譽滿海內外之石碉、石刻。每個景點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歷史特色、藝術特徵,既承名城文脈,再現“星湖荷香”勝跡,又注入時代氣息,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海濱鄒魯”之殊榮。經幾年建設, 雖未完成規劃,但已初俱規模,成為城市中一塊不可多得、市民喜愛的綠洲

東湖公園圖片東湖公園圖片

發展狀況

解放後,歷屆政府數度提出復建公園,均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直至1990年,泉州市委、市府順應民情,決定重建,於1991年11月拉開建設序幕,94年春節正式開放。為把公園建成具有歷史文化名城內涵和時代氣息,風格獨特的公園,特聘請了國家級建築大師齊康任所長的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做總體方案和單體設計,請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余樹勛教授做環境綠化規劃方案和部分景點設計。公園規模308畝,其中水115畝。以中心湖水體為核心,環湖建了人文主景--“星湖荷香”(中軸線),“祈鳳閣”(至高點),並建了“七星拱月”、“二公亭”、“東湖亭”、“攬古亭”、“波恩亭”等構成幽雅休息區為為靜區;建了兒童樂園,遊船碼頭,雙舟朝陽等構成娛樂服務區為“鬧”區。同時還根據各個景點的人文景觀創作了“百鯉廣場”、“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誼芳林”、“百果秋園”、“荷里飄香”等16個植物景觀、 園林小品和草坪,營造12處景點山石和鋪設形式各異的林間路9490.03M2, 園內綠化覆蓋面占全園85%以上,鋪植草皮6.5萬m2,以本地樹種為主,種植各種樹木近2萬株,各類花卉灌木近4.5萬株,為提供公園四季不同時期綠化美化環境所需花木、苗木,還建了花木苗木基地3.5畝。植物景觀力尋自然界中的跡象和規律,景觀自然、和諧、新穎。重建的公園,以閩南建築文化為主體,吸收了國內外園林組景藝術,充分發揮泉州古建築之精髓和譽滿海內外之石碉、石刻。每個景點既有統一風格,又有各自歷史特色、藝術特徵,既承名城文脈,再現“星湖荷香”勝跡,又注入時代氣息,體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海濱鄒魯”之殊榮。經幾年建設, 雖未完成規劃,但已初俱規模,成為城市中一塊不可多得、市民喜愛的綠洲。

獲得榮譽

開放以來,公園已接待海內外遊客1000多萬人次,接待了美國、西德、 日本等國家友好考察團,多次接待了國家和市首長的參觀指導,受到社會各界和各級領導的好評。 東湖公園由於是一個水準較高,環境優美,建築風格獨特的城市公園而連續三次榮獲省人大常委會“環境優美”獎,首屆“泉州市民喜愛的十佳建築”及'98泉州最佳夜景工程,九八年入選中國名園”,並榮幸地得到前國家主席楊尚昆的高度讚譽和親筆題下“東湖公園好”寶墨。東湖公園正以她獨有的魅力向世人展現她的古韻新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