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燥劑

治燥劑 為方劑學組成部分之一,常用於燥邪傷人,有輕宣燥邪和滋陰潤燥之功,有內燥外燥之分。


定義

凡具有輕宣燥邪或滋陰潤燥作用,以治療燥證的方劑,統稱治燥劑。

組成

輕宣辛散或甘涼滋潤藥物為主。

作用

輕宣外燥或滋陰潤燥。

治證:

燥證分為內燥外燥

外燥

溫燥(熱) :因初秋感受燥熱而致。頭痛身熱、乾咳少痰,或氣逆而喘,外燥口渴鼻燥、舌邊尖紅,苔薄白而燥

涼燥(寒):屬次寒、小寒,因深秋感受風寒而致。

內燥

上燥():乾咳、少痰,咽燥,咯血
中燥():肌肉消瘦,乾嘔食少。
下燥():消渴,便秘

分類、適應證、代表方

輕宣潤燥

杏蘇散 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蘇葉 半夏 茯苓 前胡 苦桔梗 枳殼 甘草 生薑 橘皮 杏仁 大棗)
桑杏湯 桑杏湯中浙貝宜,沙參梔豉與梨皮;乾咳鼻涸又身熱,清宣涼潤燥能祛。
沙參麥冬湯 沙參麥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津傷肺胃,咽涸乾咳最堪嘗。(沙參 玉竹 生甘草 生扁豆 冬桑葉 花粉 麥冬)

滋陰潤燥

養陰清肺湯 養陰清肺是妙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草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生地黃 熟地黃 麥冬 百合 白芍 當歸 貝母 甘草 玄參 桔梗)
麥門冬湯 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益胃生津宜煎烹。(麥門冬 半夏 人參 甘草 粳米 大棗)

使用注意:

1、辨明內燥、外燥,分別選用相應方劑
治療;
2、燥易傷津耗液,久則耗氣,故多配伍養
陰、生津、益氣之品。
3、滋潤內燥之劑多為寒涼滋潤之品,易助
濕礙氣,凡素體多痰濕或脾虛便溏者慎
用。
4、多配伍滋陰生津益氣之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