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菜蝽

基本信息

油菜菜蝽油菜菜蝽
油菜菜蝽學名Eurydemadominulus(Scop01i)半翅目,蝽科。

別名 河北菜蝽、雲南菜蝽、斑菜蝽、花菜蝽、姬菜蝽、蘿蔔赤條蝽。

異名 E.pulchrum(Westwood)。分布在我國南北方油菜和十字花科蔬菜栽培區,吉林、河北居多。

雲南菜蝽學名 Eurydemapulchra(West—wood)。分布在雲南、四川、寧夏。
寄主油菜、白菜、蘿蔔、甘藍、花椰萊、芥菜等十字花科植物及亞麻。

為害特點

成蟲和若蟲刺吸蔬菜汁液,尤喜刺吸嫩芽、嫩莖、嫩葉、花蕾和幼莢。它們的唾液對植物組織有破壞作用,並阻礙糖類的代謝和同化作用的正常進行,被刺處留下黃白色至微黑色斑點。幼苗子葉期受害萎蔫甚至枯死;花期受害則不能結莢或籽粒不飽滿。此外,還可傳播軟腐病。

形態特徵

菜蝽成蟲體長6—9mm,寬3.2—5mm,橢圓形,橙黃或橙紅色。頭黑色,側緣上卷,橙黃或橙紅色。前胸背板有6塊黑斑。小盾板具橙黃或橙紅Y形紋,交會處縊縮。翅革片具橙黃或橙紅色曲紋,在翅外緣形成2黑斑;膜片黑色,具白邊。足黃、黑相間。腹部腹面黃白色,具4縱列黑斑。

雲南菜蝽

據《中國農業昆蟲》一書記載:本種與萊蝽極相似,但其頭部側葉每側具1塊淡色斑,有時中葉基部尚有1塊紅黃色小斑,可以區別。但據鄭樂怡對其雄性外生殖器的解剖比較,與E.dominulus(Scop01i)稱菜蝽應屬同1個種,雲南菜蝽只是菜蝽的一種色斑型,這一結論的最後確定,還有待分類學家與模式標本對照及生物學方面結果去證實。

生活習性

北方年生2—3代,南方5—6代,各地均以成蟲在石塊下、土縫、落葉、枯草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開始活動,4月下旬開始交配產卵。越冬成蟲歷期很長,可延續到8月中旬,產卵末期延至8月上旬者,僅能發育完成一代。早期產的卵至6月中下旬發育為第一代成蟲,7月下旬前後出現第二代成蟲,大部分為越冬個體;少數可發育至第三代,但難於越冬。5—9月為成、若蟲的主要為害時期。江西牯嶺越冬成蟲6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上旬一9月上旬各蟲態均有,世代重疊,10月開始越冬。卵多於夜間產在葉背,個別產在莖上,一般每雌產卵100多粒,單層成塊。若蟲共5齡,若蟲、成蟲喜在葉背面,早、晚或陰天,成蟲有時爬到葉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