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龍貢米

河龍貢米

河龍貢米,系指福建省寧化縣河龍鄉及周邊地區生產的大米,因原產於河龍鄉而得名,以粒細體長、形狀似梭、色澤潔白、透明有潤澤、飯軟而不粘、涼飯不返生、米飯有清香味、營養豐富揚名四海,被譽為“米中珍品”。為宋代皇家貢米,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寧化縣系閩江、汀江、贛江“三江”之源,具有良好的農業原生態環境,稻米種植歷史悠久,形成了河龍貢米的優良品質。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
.
河龍貢米因產自寧化縣河龍鄉而聞名,後推廣至該縣全境廣泛種植
是寧化縣歷史悠久、極富特色的農產品,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被列為貢米。
據清康熙年間出版的《寧化縣誌》載:伊盆,寧化人,為人豪毅,耿耿有烈士風。1004年,轉運使李住起解梅州銀絹,本州委通判胡某齎至本都武曲橋錫源驛(今河龍鄉)疾故,奉官塋葬。伊公慨然詣縣自陳曰:“解官本為朝廷重務,客死吾土,某現充保長,亦草莽臣也,願換牒代解。”縣許之。至汴京,適逢皇太子生,上大悅,以覃賜敕一道,駿馬一騎,劍一口,命其出鎮柳州。時南蠻不共。公領軍勇奪前驅,血戰破賊,所向倒戈。事平凱奏。卒於官,以功特贈銀青光祿大夫,因廟食至今。伊盆在代解銀絹時,隨帶家鄉大米,一路食用。到京之後,在交付銀絹時,把隨帶的大米一併奉上,以御食用。皇帝食後大喜,甚贊河龍大米質優味佳,並令每年徵收進貢,“河龍貢米”便由此揚名。河龍鄉下伊村口有一座古廟叫“伊公廟”,供奉伊盆夫婦,一直香火不斷。[2]

種植環境

河龍貢米質量特色與寧化當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是與生產地域所處地理位置相關。寧化縣全境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總面積的96%,地理環境條件非常適於河龍貢谷的生長。且寧化所處的地理位置毗鄰動植物生長的“黃金分割線”(北緯30度),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有著優良的生態環境,是河龍貢谷生長發育的理想家園。
二是與生產地域所處氣候特徵相關。寧化縣屬中亞帶季風濕潤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6.2℃,大於12℃持續天數230天,晝夜溫差平均達10℃以上,無霜期214天~248天,特別適合河龍貢谷的生長要求,使植株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時間延長,植株體內的有機養分不斷積累轉化,稻株表現為穗大粒多,籽粒飽滿,千粒重大,穀粒發育充分完整,生產出來的河龍貢米蛋白質、支鏈澱粉含量豐富,口感好。
三是與生產地域所處土壤相關。河龍貢米產區水田土壤多系沖積物或坡積物熟化演變形成,水稻土占總耕地的96.21%,其水、肥、氣、熱協調,土體健壯,十分適宜河龍貢米的生長。耕作層土層較深厚,80%以上耕層厚度超過20cm,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豐富指標的田塊達76.82%,同時,寧化境內地質構造主要由海相沉積和陸相沉積互動作用形成,成土母質中富含矽、鈣、磷、鉀、鐵、硒、銅、鋅等植物營養元素,得此地利,河龍貢谷品質自然十分優異。
四是與生產地域所處水資源相關。寧化縣境內雨量充沛,四季空氣清新,為閩、贛、粵三省的三江之源——閩江、贛江和汀江均發端於此,全縣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總量豐富且水質良好,無污染,並富含多種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不僅保證了河龍貢谷生長發育各關鍵環節對水分的需求,而且有利於保障河龍貢谷生長發育所需的養分,確保了河龍貢米的質量特色。
五是與生產地域所處良好的植被條件相關。寧化縣境內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森林覆蓋率為62.8%,寧化的自然和生態環境條件受到長期完好的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而自於這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的河龍貢米的質量特色也更為突顯。
六是與生產地域人文因素相關。寧化縣是客家人的搖籃,客家人勤勞樸實,寧化稻農素有精耕細作的習慣,從土地耕整、播種移栽、田間管理、施肥施藥等方面均有其十分獨特的傳統習俗,在稻穀貯存和大米加工方面,也有其獨到的精細工藝,在長期的耕作中積累了河龍貢米栽培管理經驗,且子承父授,代代相傳,延續千年不斷總結提高,對河龍貢米特異品質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產品榮譽

2007-2009年,河龍貢米連續參加三屆中國(三明)林業博覽會,2009年1月和11月分別參加海口第七屆、武漢第八屆中國優質稻米博覽會,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博覽會上獲得一致好評。[2]

產品認證

河龍貢米選用的水稻品種為宜香2292、宜香優673等具有同類特色的中晚熟秈稻品種。據檢測,河龍貢米大部分指標超過國家標準一等指標,並含有鈣、鐵、鋅、硒等多種有益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因此常食河龍貢米製作的飯食有益健康長壽。2008年7月17日獲中國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關於批准對祁縣酥梨、河龍貢米、大余金邊瑞香、安塞小米、文縣紋黨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公告》2008年第80號)。2008年1月18日,中國國家標準委(國標委農(2008)9號)下達的中國第六批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中,河龍貢米生產標準化示範區躋身其中,該縣擁有了首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河龍貢米還被中國國家認監委、國家標準委列入中國國家第二批良好農業規範(GAP)試點項目,並於2008年10月22獲良好農業規範(GAP)認證證書。[2]

生產情況

為保護河龍貢米的質量和特色,提升市場知名度和競爭力,打響河龍貢米品牌,2009年寧化縣政府根據該縣地理、氣候條件,建立起以河龍鄉為中心,安遠、城郊、濟村、城南、水茜、中沙、共7個鄉(鎮)5萬畝的河龍貢米生產基地。縣政府為此專門成立了“河龍貢米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在合理規劃發展,規範生產體系,加強技術指導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力量。此外,還撥出專款用於河龍貢米種植的肥料、農藥補貼,對種植河龍貢米的農戶在糧食直補、水稻保險、水稻良種補貼和收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扶持河龍貢米發展。2009年,全縣河龍貢米總產超過了2500萬公斤。2010年建立了10萬畝生產基地,還正在積極申報創建全國綠色食品(河龍貢米)原料生產基地。[2]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保護範圍
河龍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福建省寧化縣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河龍貢米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產地保護範圍的請示》(寧政文〔2007〕14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福建省寧化縣所轄行政區域。[4]
專用標誌使用
河龍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福建省寧化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4]

技術要求

(一)品種。
宜香2292、宜香優673等具有同類特色的中晚熟秈稻品種。
(二)立地條件。
灌溉用水採用潔淨無污染的水源。土壤條件:耕作層厚度≥18cm,有機質含量≥2%,pH值為5.0至6.0。
(三)栽培管理。
1、種子質量:純度≥98%,淨度≥98%,發芽率≥85%,含水量≤14%。
2、種子處理:晴天曬種1天后選種,殺菌,浸種24小時後,直接催芽。
3、育苗:濕潤護秧,中稻4月中下旬、後茬稻5月底至6月初播種,雜交稻每667平方米(畝)播催芽種子10kg至15kg,常規品種20kg至30kg。
4、插秧時間與密度:中稻在5月中下旬、後茬稻6月底至7月初插秧,每平方米(畝)栽插1.2至1.5萬穴,雜交稻每穴1至2株,常規品種3至5株。
5、水肥管理:注意水稻配方肥和農家肥的配合施用,並實行秸稈還田。插秧後深水護秧,淺水分櫱,後期乾濕交替,間歇灌溉,收穫前7天左右斷水。
6、收穫:完熟期收割、脫粒,自然晾曬,按品種單收、單貯。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加工。
稻穀經過初清除雜→清理(磁選)→去石→礱穀→谷糙分離→厚度分離→碾米→白米精選→色選→拋光→白米分級→定量→檢驗→包裝→入庫。[4]
質量特色
1、感官特徵:米粒長梭形,色澤潔白,透明有潤澤。飯軟而不粘,涼飯不返生,米飯有清香味。
2、理化指標:堊白粒率≤20%,堊白度≤2.5%,直鏈澱粉含量15%至20%,膠稠度≥60mm,鹼消值≥5.0,蛋白質含量≥7.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