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貢米

竹溪貢米

湖北省竹谿縣,林茂水清,環境潔淨,生態優良,土質肥沃,素有糧倉之稱。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蘊育出“譽蓋五穀”的宮廷“貢米”。竹溪貢米主產區位於中峰鎮,所產貢米質白如玉,形狀似梭,粒大個長,色澤光亮,晶瑩飽滿,漿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體所需鈣、鐵、鋅、硒等微量元素,是當前國際推崇的健康食品。貢米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打農藥,不含農藥殘留,完全使用有機肥和生物措施除蟲防病,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2008年獲得第五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農產品金獎。

歷史淵源

竹溪大米在唐中宗李顯為帝始,就被定為朝廷故事發生在竹谿縣中峰鎮一個叫彭峪溝的小山村,這裡有傳說中的貢米田。公元683年,唐中宗李顯當政,可是皇帝還沒做到一年,
..
母后武則天又收回皇位,貶為廬陵王,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房縣。李顯帶著家人,從都城長安出發,翻越秦嶺,經過竹溪關埡子到達中鋒地。此時,早有竹溪的地方官員在此迎候廬陵王李顯。當地的縣令見到這個昔日的皇帝駕到,好生榮幸,拿出當地最好的東西,熱情地招待這些皇宮中的貴客。長途顛簸的李顯,一路又渴又餓,加之沿途天氣炎熱,吃到這用彭峪溝的大米做的米飯,就念念不忘。後來女皇武則天,吃了以後讚不絕口,當即就把這米封為朝廷貢米。
後來李顯重回長安當上皇帝後,更是忘不了竹溪大米的香甜,年年食用竹溪貢米。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時任竹溪知縣王璋,見竹溪大米非同尋常,乃米中珍品。為了巴結當朝的皇帝,他便派人將這裡的大米送往京城。明神宗吃過竹溪大米,隨即下詔將竹溪大米定為“貢米”,年年納貢,歲歲不卯。據傳,清朝乾隆年間也定為“貢米”。

生長環境

“貢米之鄉”——湖北省竹谿縣,林茂水清,環境潔淨,生態優良,土質肥沃,素有糧倉之稱。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蘊育出“譽蓋五穀”的宮廷“貢米”,竹溪貢米主產區位於中峰鎮地處鄂西北,產地群山環繞,溝壑幽深,獨特的溫差和泉水灌溉,使稻穀生長周期長,內含維生素B1、B2、B5,米質香若幽竹,營養豐富,味道可口。貢米種植過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打農藥,不含農藥殘留,完全使用有機肥和生物措施除蟲防病,是天然的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09年11月2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決定對“竹溪貢米”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

(一)保護範圍
竹溪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湖北省竹谿縣中峰鎮、蔣家堰鎮、龍壩鄉、城關鎮、水坪鎮、縣河鎮、新洲鄉、兵營鄉匯灣鄉等9個鄉鎮所轄行政區域。
(二)專用標誌使用
竹溪貢米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竹谿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竹溪貢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三)技術要求
(一)品種。
宜香725、國稻優5號等秈稻品種。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400至800米;土壤類型包括瀦育型土壤、黃棕壤、山淤黑土;土壤pH值5.0至7.0,有機質含量≥3.0%,P2O5含量11.0至17.0mg/kg,K2O含量106.0至25.0mg/kg,有效耕作層≥13cm。
(三)栽培管理。  
1、浸種催芽:浸種前曬種1至2天;曬種後結合消毒浸種(水溫50℃條件下浸種),消毒後的種子要用清水洗淨後再催芽(催芽48小時),種子催芽要把握好高溫破胸(35℃至38℃),適溫發芽(25℃至30℃),低溫煉芽(25℃至20℃)三個關鍵階段。

2、播種:採取直播地膜覆蓋技術,4月下旬至5月上旬播種,播種密度每公頃≤31.5萬穴,每穴播種催芽後的谷種2至3粒;同時應備地育秧用於補苗,保證苗全苗齊。
3、田間管理:每公頃施農家肥≥60000kg(折每畝4000kg);採用濕潤管理,分櫱期保持廂面膜內濕潤即可,嚴禁串灌深灌;孕穗期和灌漿乳熟期,及時灌水,保證溝里有水,膜面無水。
4、收穫:在水稻成熟後適時收割,按品種單收、單脫、單儲藏。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加工工藝。  
原料分級→篩選清理→去石→磁選→礱穀→谷糙分離→碾米→去碎米→拋光→色選→成品→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米粒細長,粒型長寬比≥3.0,堊白粒率≤10.0%,腹白少,晶瑩透亮,有光澤;炊飯香味濃郁,冷飯不回生。

2、理化指標:蛋白質6.0至7.5%;膠稠度≥70mm,直鏈澱粉含量(乾基)15.0至20.0%。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