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河谷形態及河谷內各種地貌類型的總稱。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兩部分。河谷的形成和發展還受到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

河谷地貌

正文

河谷形態及河谷內各種地貌類型的總稱。河谷是河水所流經的線狀延伸的凹地,由河水侵蝕沖刷而成。
形態組成 河谷主要包括谷坡和谷底兩部分。谷坡是河谷兩側的斜坡,常有河流階地發育。谷底比較平坦,由河床(見河床地貌)和河漫灘組成。谷坡與谷底的交界處稱為坡麓,谷坡上緣與高地面交界處稱為谷肩或谷緣。(圖1)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
形成和發展 河谷是河流作用的產物,其形成和發展有 3個途徑。①下蝕作用加深河谷。河谷形成的最初階段,水流侵蝕相對高起的地方,侵蝕下來的物質堆積在低洼地區,這兩種作用不斷地進行,使谷底愈來愈低平。②旁蝕作用促進谷坡剝蝕後退,使河谷拓寬。谷坡苞蝕後退的過程包括坡面上的片蝕作用、溝壑侵蝕作用、塊體崩落運動以及支流的旁蝕作用等。③溯源侵蝕使河谷向上延伸,加長河谷;陸地抬升或海面下降使河流下蝕作用加強,延長河谷終端,加長河谷。
河谷加深、拓寬和加長是同時進行的,但在不同河段和不同時段,三者各自所起的作用不同。按照W.M.戴維斯侵蝕輪迴學說,河谷發育分成幼年期、壯年期和老年期3個階段。幼年期河谷以下蝕作用為主,河谷形態狹深,多屬峽谷,河流縱剖面上多裂點,急流和瀑布十分常見。壯年期河谷,旁蝕作用常超過下蝕作用,堆積作用活躍,河谷拓寬比較明顯,谷底發育有寬廣河漫灘。老年期河谷,各種侵蝕作用基本上停頓,河流僅成為搬運泥沙的渠道,谷底十分寬平形成谷底平原。
河谷的形成和發展還受到地殼構造運動的影響。地殼上升,河流下蝕作用占優勢,形成深切峽谷;地殼穩定或下沉,河流旁蝕作用占優勢,河谷得以展寬,河漫灘發育。如果地殼升降在時間上交替出現,河谷就發展成為階梯狀的複式河谷。
類型 河谷的分類方案很多,有按形態分類、走向分類、地質構造分類、地貌輪迴分類等。
形態分類 ①隘谷。切入地面很深的年青河谷,有近於垂直的或十分陡峭的谷坡,谷地寬度上下幾近一致,谷底幾乎全部為河床所占據。隘谷進一步發展,谷地稍變寬,谷底兩側略有緩坡,成為嶂谷。它們都是由河流沿堅硬岩層的節理、裂隙強烈下蝕形成。②峽谷。谷地很深、谷坡較陡、谷底初具灘槽雛形的河谷,橫剖面呈“V”字形。峽谷由嶂谷發展而成,廣泛分布於山區河段。③寬底河谷(即寬谷)。具有寬廣而平坦的谷底,河床只占有谷底的一小部分,橫剖面呈淺“U”字形或槽形,有河漫灘發育。由峽谷發展而成,主要是河流的旁蝕作用造成。④複式河谷。具有複雜結構的河谷,有階地存在,橫剖面呈階梯狀,又稱成形河谷。是寬谷的進一步發展。(圖2)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
走向分類 按河谷走向與岩層產狀的關係進行分類:①順向谷。順著原始沉積面或原始構造面傾斜方向發育的河谷,又稱順坡谷。②次成谷。順向谷支流沿著地質構造軟弱地帶發育的河谷,生成時代晚於順向谷。③逆向谷。次成谷被進一步下切侵蝕,所形成與岩層傾向相反的河谷。逆向谷被侵蝕下切。形成流向又與岩層傾向一致的河谷,為再順向谷。④偶向谷。成因和延伸方向與制約因素關係不明的河谷。(圖3)
地質構造分類 按河谷與地質構造的關係進行分類,主要分兩類:①縱谷。延伸方向與地質構造一致或近乎一致的河谷,包括斷層谷、向斜谷、背斜谷、單斜谷、地塹谷等。②橫谷。延伸方向與地質構造或地層走向成正交或近乎正交的河谷,如逆向谷、先成谷等。
地貌輪迴分類 分為幼年穀、壯年穀、老年穀
其他分類 還有谷中谷(在老河谷中發育的新河谷)、古河谷(地質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河谷)等類型。

配圖

河谷地貌河谷地貌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