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夾鎮

河夾鎮

河夾鎮地處鄖西縣東部,東與鄖縣青曲鎮毗鄰,南傍漢水三濱,西距縣城20公里,國家二級公路(鄖漫路)穿境而過,上達古都西安,下抵車城十堰,鎮、鄉公路四通八達,網連全鎮22個村,179個村民小組,交通十分便利,素有鄖西“東大門”之稱。河夾鎮總人口33601人,其中農業人口30701人。總版圖面積247.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60米,溫和濕潤,四季分明的氣候潤育著3.6萬畝肥沃土地,9萬畝綠色森林造就出一個頗具特色的生態鎮,萬畝杜仲林被列為中國“四大杜仲基地之一”,“杜仲之鄉”也因此亨譽海內外。

基本信息

簡介

河夾鎮河夾鎮農作物

河夾鎮政府駐楊家灣,人口32608人,面積245.8平方千米。轄22個村委會:楊家灣、大坪溝、小坪溝、東寺、歸仙河、金姜、黃家河、龍窩、蓮花池、大楸木溝、石人河、風溝、坪溝、火車嶺、箭流鋪、獅子溝、岩屋、魏家埡、青山、小楸木、來家河、劉家灣。

河夾鎮地勢北南傾斜。北面老母山海拔1032米,南面歸仙河口157米。相對高北部約500米,中部約350米,南部約250米,岩屋、箭流鋪兩村平均海拔依次為450米、293米;毛獺、河夾店、東寺屬淺谷緩坡地帶,平均海拔502-227米;童元、雷家等地,平均海拔一般300米左右。河夾鎮平均海拔360米。河夾鎮南部河谷地帶,氣溫偏高,雨量偏少。平均氣溫15-16.3℃。年雨量696.1-730mm,無霜期240天,十年九旱明顯。

地理環境

河夾鎮河夾鎮植被
大嶺山脈在河夾鎮北部,以花崗為主。山體風化殼較厚,一般在5米以上,多是黃壤、紅土壤。山脈以海拔513.4米的蓮花山為主峰,全長18公里,東起涌頭鄉的白石山、西至上角鄉的銅鼓山,起伏和緩,橫亘在河夾鎮北部。緊靠北部山脈的是丘陵。紅壤和黃壤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帶性土壤。紅壤主要分布於蓮花山以東低山、丘陵和河谷盆地;黃壤多集中於蓮花山西。此外,在山區形成以紅、黃壤為基帶的垂直地帶性土壤。非地帶性土壤主要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又名潮沙泥)和水稻土等。紫色土主要集中在谷地一帶;潮土水稻土分布甚廣,土質肥沃、耕性良好,是湖北省最佳的農耕土壤。土壤一般肥力較高,宜於農林業發展。但也有部分丘陵地區的紅壤,侵蝕較嚴重,有機質含量低;水稻土中的冷侵田、死黃泥田等對作物生長也不利。

河夾鎮的南部主要是一片平原和灘涂。平原大部分是肥沃的土地,河涌縱橫。河夾鎮海堤以南,分布著大片灘涂,海拔在0.1-0.6米之間。灘涂分為兩片:近岸的一片,海拔0.4-0.6米;遠岸的一片,海拔0.1-0.3米,稱養殖區。河夾鎮的土壤種類有山地(包括丘陵崗地)、旱地水稻地等。山地分布在北部,有黃壤、紅壤等土地;旱地分布在中部,有赤紅壤和潮沙泥地等土類;水稻土分布在南部、中部以及北部,有鹹田淡田坑田等土類。

鄉鎮發展

河夾鎮河夾鎮水稻種植
河夾鎮新型社區位於河夾鎮中心,社區內的道路、給排水通訊能源綠化、農戶房屋正負零以下等基礎設施由政府統建。河夾鎮新型社區規劃集中710戶,其中一期占地面積130畝,集中528戶(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戶180戶、安居新村低保戶34戶)1500人。施工單位正式進場施工。河夾鎮新型社區已入住500餘戶,其中:中心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老人170人,實現了河夾鎮五保老人100%集中供養;低保戶入住34戶,入住率100%;農民新居入住300餘戶,入住率達96%(未入住的主要是因外出打工)。

勞動力轉移:一是舉辦了縫紉電焊等技能培訓10期,培訓2000人次;二是依託土地流轉,由鎮、村協調本地農民到土地流轉後的西瓜種植基地、韭黃育苗基地就近務工;三是通過集中居住、政府引導,河夾鎮新型社區勞動力實現非農轉移829人,就業率94%,還有種養殖大戶26戶、經常性就近務工100餘人,社區初步形成了“專業種養,外出打工、就近務工”的多元化就業格局。

產業發展:為解決農民集中居住后土地經營問題,新河夾鎮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集中經營土地3000餘畝,建立了500畝的優質早熟梨種植基地、1000畝的韭黃生產基地和500畝的水產養殖基地,成功流轉1000畝建立千畝西瓜種植基地,不斷壯大地方特色農業產業

經濟建設

河夾鎮河夾鎮領導視察
河夾鎮緊扣經濟建設“強企”、“建市”、“重養”、“興果”、“抓菜”、“活商”這箇中心。一是以專業市場建設為龍頭,走好市場活鎮的路子;二是以蔬菜基地建設和優質果園建設為龍頭,走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子;三是以發展鄉鎮企業為龍頭,走好企業富鎮的路子;四是以發展基礎教育為龍頭,走好科教興鎮的路子;五是以扶持發展第三產業為龍頭,走好提升經濟總量的路子;六是以舊城拆遷改造為龍頭,搞好小城鎮建設的路子。河夾鎮工業以發展鄉鎮企業為主,從1985年的21家發展到今年的988家。初步形成了以蔡店、環城西路、秦南路三個工業小區為主,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多業並舉的鄉鎮企業發展格局。河夾鎮共有各類企業988個,從業人員8830人,總產值90500萬元,實現利潤8375萬元,上繳國家稅金1250萬元。

農業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由過去單一種糧發展到多業並舉,優質果園26470畝,規模養殖65戶,溫棚蔬菜生產,其中塑膠大棚920個、480畝,日光溫室55個、52畝。投資50萬元建成小坪窪300畝優質桃品種引進,此項目已實施完成。農業基本條件得到改善,生態環境得到治理。借西部大開發的良機,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原則,採取返租倒包等形式,全面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南山、東山果園建設已上新台階。

旅遊觀光

河夾鎮河夾鎮木蘭山
木蘭山是千年宗教名勝,也是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夾鎮北部。木蘭山自古就有神靈之地、石奇之地、和諧之地“三說”。木蘭山是一座有著1500年的歷史的宗教名山,“七宮八觀三十六殿”,供奉神像一千餘尊。始於隋唐,盛於明清的千年香火名揚天下,日益昌盛。神秘靈驗的木蘭山香火每年都吸引著等地近百萬遊人朝山進香。木蘭山石都是七億五千萬年前大自然造山運動留下的傑作,是當今世界上僅有的幾處保存最完整、地理特徵最明顯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之一,地質學家稱其為片岩間褶皺、片理褶皺薈萃的“地質博物館”。木蘭山因替父從軍的花木蘭將軍而得名。深厚的木蘭文化使這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留下動人的花木蘭傳說和“忠、孝、勇、節”的木蘭精神。木蘭花樹木蘭殿玉皇閣和祈嗣頂等一大批與木蘭傳說相關的遺址和遺蹟讓木蘭山更添神奇。

木蘭天池是國家4A級景區,也是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河夾鎮長軒嶺街境內,景區面積13平方公里,主要由“浪漫山水”、“高峽人家”和“森林公園”三大主題景園連結成一個南北走向,長達十餘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峽谷。浪漫山水景園,景區內以觀賞飛瀑、溪潭、怪石等景觀為主,可謂十步一景、百步一絕。特別是高山環抱的木蘭天池水如明鏡,清澈見底。遊船踏浪,駛過青山白雲倒映的池水,仿佛來到人間仙境。高峽人家景園,主要由朱家山寨、草原人家、動感河灣以及木蘭外婆家組成。在這裡,遊人既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高峽人家風情,又可品味到濃濃的木蘭文化。森林公園景園,總面積2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8%,各種珍貴的動植物達1000多種。這裡也是三峽瀕危植物保護培育基地,有十幾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在此落戶。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客進行森林沐浴的最佳去處。

民風民俗

河夾鎮河夾鎮人民慶元宵
在河夾鎮元宵節比春節更為重要,這裡不僅有元宵節舞龍、舞獅、還有踩高蹺、蝦子精、蚌埠精,像河夾鎮的民俗表演,在湖北省都是很有名氣。一般在元宵節前一日,龍燈是不會到處走動的,主要在村子裡面每家每戶門前路過一下,村前村後的男女老少就會點著花燈尾隨龍燈走很遠。龍燈匯集到一個固定位置後擺上香案展開祭祀活動,這個活動就叫做“喊彩”,由當地一個人帶頭喊出一些吉利的話,並拋灑穀物還有茶葉還有芝麻等一些象徵吉利的農作物,許多人都爭相希望這些東西灑到自己的身上。人頭攢動,村村都出動了,連村長都跪地祈拜。一般喊彩人屬於帶頭說彩頭的人,他說完一句話,邊上的人就都吆喝一聲,以表附和之意。

正月十五才是正式玩花燈的時候,這天應該是通宵達旦的玩的護龍頭手,他們一般手持漁叉當地的一個習俗就是只要你玩龍燈,就要到鳳凰寨祭,因此看燈鳳凰寨就成了一個必去之地。因此,當地每年玩燈的村子都會把龍送上鳳凰寨的山頭祭拜‘喊彩’一番。最熱鬧的地方也屬於這裡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