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歷史文化知識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里。

河南省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2000多年前,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相傳伏羲女媧就是在中原一帶奠定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礎,至今淮陽仍保存著規模龐大的太昊陵。被稱為“中華第一大帝”的軒轅黃帝,據說就誕生在今天鄭州的新鄭市,並在這裡建立都城。從夏代到北宋,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到公元13世紀的金代,這3500年間,先後有20 多個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 河南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在中國《百家姓》的姓氏中,至少有一百多個姓氏源於河南。其中,包括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 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河南還堪稱是中國功夫的故鄉,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溫縣陳家溝是中華太極拳之根--陳氏太極拳的故鄉。 河南處於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全國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河南自古就是各族人民南來北往、西去東來的必經之地,是各族人民頻繁活動和密切交往的場所,因此,古人稱:“得中原者得天下”、“當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爭”。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位於洛陽市南郊13公里處。因為這裡東、西兩山對峙,伊水從中流過,看上去宛若門厥,所以又被稱為“伊厥”。唐代以後,多稱其為“龍門”。又因為龍門石窟所在的岩體石質優良,宜於雕刻,所以古人選擇此處開鑿石窟。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477年),歷經400餘年才建成,包含北魏和盛唐兩個造像的高潮階段。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 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這個洞窟前後用了24年才建成,是開鑿時間最長的一個洞窟。奉先寺的不平凡,在於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那雕像,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盧舍那佛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時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陽洞中有很多佛龕造像,這些佛龕造像多有題記,記錄了當時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和雕刻藝術的珍貴資料。

白馬寺

白馬寺,坐落於河南省洛陽市東十二公里處,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建造的第一座寺院,被尊為"釋源"和"祖庭"。洛陽作為東漢的國都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的著名大都市。天竺(今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傳教至此,帶來大量佛教經典,漢明帝劉莊敕令按照 佛教傳統式樣修建了第一座寺廟,相傳是白馬從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帶)國馱載佛經、佛像而歸,故取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外有二匹相對而立的石馬,是宋代雕鑿, 而非漢代作品。 至於白馬寺的“寺”,取自攝摩騰、竺法蘭兩僧初來我國,漢明帝請他們暫住鴻臚寺(當時為涉外官署),遂取“寺”為名。所稱白馬寺為“釋源”意指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是攝、竺兩僧在這裡翻譯佛經的地方。所稱白馬寺為“祖庭”,意指這裡是佛祖居住的庭院。到隋唐時期,由於佛教的興盛,白馬寺達到鼎盛時期,全國乃至世界各國大德高僧紛紛前來朝拜,這其中就有為中日友好作出過重大貢獻的唐代高僧鑒真和尚。武則天也多次親臨,呈現空前繁榮的景象。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寫有"月明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夜如涼秋。"讚譽寺境幽雅的著名詩句。唐末期在全國範圍的滅佛,使白馬寺受到重大打擊。宋太宗趙光義又下令重修白馬寺。元至順四年(1333年),由大書法家趙孟頫書刻《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現仍立於寺內,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我們今天看到的白馬寺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整修,大門匾額即為當時鑲嵌。如今白馬寺的面積大約有四萬平方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鑄造的一千餘公斤的大鐘,仍懸於殿內。

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登封市西北15公里處的嵩山少室山下。所以得名“少林寺”,意為“深藏於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年間,以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而著稱。相傳達摩祖師從海上經廣州、南京,然後“一葦渡江”來到嵩山,在少林寺廣召信徒,弘揚佛法禪宗。達摩 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則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鍊,以解除身體的睏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到了唐代,少林寺又因一段“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而聲名大振,在唐王的特許下,少林寺可以擁有僧兵,自成體系的少林武術於是成為中華武術的代表之一。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由於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宋代,少林武術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達2000餘人。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 少林寺在鼎盛時期,規模很大。可惜在1928年,軍閥混戰, 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鐘樓等主要建築 統統毀於一炬;許多珍貴的藏經、寺志、拳譜等紼成灰燼。現在還存在 的建築有山門、立雪亭、千佛殿等,其他建築正在陸續恢復中。

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原名建國寺。傳說中,原為戰國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的宅院。 後來寺院 毀於戰火,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重建。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詔改寺名為大相國寺,御書“大相國寺”寺名,以紀念自己從相王當上皇帝。到 了宋朝,大相國寺作為京都最大的佛寺,因受皇帝崇奉,地位日益隆高,成為名動天下的皇家寺院。唐宋兩代是相國寺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相國寺屢有增修,成為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全寺占地500餘畝,轄64個禪院、律院,養僧1000餘人,其建築之輝煌瑰麗,有"金碧輝映,雲霞失容"之稱。同時,相國寺的主持由皇帝賜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禱、恭謝以至進士題名也多在此舉行。所以相國寺又稱"皇家寺"。北宋滅亡後,相國寺遭到了嚴重破壞,以後各代屢加重修,時盛時衰。現在相國寺的主要建築都是清代遺物,布局嚴謹,殿宇崇麗,高大寬敞,巍峨壯觀,確不愧為久負盛名的古寺寶剎。宋太宗、真宗均出資對大 相國寺進行大修,寺內更是名僧輩出。 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大相國寺在一次人為的黃河決口中被大水淹沒。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和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皇帝下詔兩次重修,弘曆皇帝親題“敕建相國寺”匾額。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決口,大相國寺再遭厄運,損毀嚴重。新中國成立後,依循古制,幾度維修,寶剎重光,再現輝煌。大相國寺自1992年起恢復佛事活動,並復建了建鐘鼓樓、放生池、山門殿、牌坊等建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