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興教寺

沙溪興教寺

位於雲南省劍川縣沙溪鄉仕登村。為佛教密宗寺院。創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後多次維修。今存正殿和前殿,坐西向東。正殿通面闊13.35米,通進深9.16米。為抬梁式木結構建築,重檐歇山頂。斗拱、格扇皆為明代式樣。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雲南省
沙溪興教寺VI-754

簡介

沙溪興教寺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興教寺。是國內現僅存的明代白族“阿托力”佛教寺院.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

沙溪興教寺沙溪興教寺

坐落在雲南省劍川縣沙溪寺登鎮鰲峰山陽坡。現存大殿、二殿。大殿內有明代佛教壁畫12鋪。寺區周旁存合抱之古槐、古黃連木數株,山門前有大獅子一對,山門正對戲台一座。大殿古稱大雄寶殿,坐西朝東,東西進深14.58米,南北順深18米。重檐歇山式九背頂,上下檐均架斗拱飛角。二殿古稱天王殿,坐向與大殿同,東西進深16.8米,南北順深19.8米,懸山式五背頂。兩殿氣勢雄偉,巍峨壯麗。建築結構嚴謹大方,製作技藝精良,建築風格雅典古樸,富有民族特色。其高低長寬尺度與樑柱之數,與白族木工匠藝所遵之《木經》歌訣中“九五出六,用墨逢六”之數相合,是研究古代白族建築工藝的寶貴實物資料。

寺內文物

興教寺大殿內出自沙溪甸頭村古代白族畫匠張寶等之手的20多幅大型壁畫非常珍貴,其中的《太子游苑圖》等,生動的描繪出了古南詔、大理國宮廷生活,彌補了史書中缺載的在中國西南地區盛極一時的古南詔、大理國宮廷生活實況,成為研究南詔、大理國的重要歷史物證之一;將釋迦牟尼女性化的大殿古壁畫《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被有關專家認為:“是一幅極為罕見的壁畫,壁畫中釋迦牟尼為女性,也許在整個佛學界,只有在沙溪才能尋其蹤影。該壁畫和石寶山石窟中與天王像、古南詔、大理國歷代國王像以同等地位並列的被楊益鈞先生考證為“集世界母性崇拜之大成”的石刻“阿央白”遙相呼應。

..

興教寺保存有明代佛教壁畫,其題材廣泛,人物眾多,造形生動,形象逼真,線條流暢,色彩絢麗,溶佛教故事與世俗生活為一體,充滿神話氣氛,頗有民族風格。承《南詔中興畫卷》和《張勝溫畫卷》等名畫之遺風,是不可多得仿古代白族繪畫藝術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白族宗教、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畫家曾臨摹送北京展出,一時轟動京華文化界,引起各方面重視。2006年05月25日,沙溪興教寺作為明至民國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劍川沙溪興教寺壁畫

..

大殿四周外山壁頂,現存有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繪製的20多幅壁畫,出自沙溪甸頭村畫匠張寶手。其題材廣泛,人物眾多,形象逼真,線條流暢,色彩絢麗,

..

融佛教故事與世俗生活為一體,承南詔、大理國《南詔中興畫卷》、《張勝溫畫卷》之遺風,充滿神話氣氛,’頗有民族風格,是古代白族繪畫藝術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白族宗教、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當代畫家曾臨摹其中的壁畫送北京展出,轟動京華文化界,引起各方重視。這些壁畫中最有特色的當數《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太子游苑圖》、《羅遮大佛母》等,著稱絕世精品。
《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圖,民間又稱為《釋迦牟尼會》或《釋迦牟尼降魔圖》,整幅壁高1.5米,寬3.03米;畫中繪有女性化的釋迦牟尼,內外皆飾彩雲,並有兩道光芒左右散射。整座佛像安然祥和、端莊秀麗,佛腳下兩側繪有兩個大力士,好像竭盡全力地抬著佛座。壁畫下方繪有一貴婦,兩年輕女子立於馬車中,前有白馬跪伏。馬車前有一老婦。圖下方繪有一勇士張弓欲射;側立二女同乘馬車中,兩匹白馬作賓士狀。整幅壁畫構思獨特,貴婦、侍女、猛士等各具神態,栩栩如生。值得注意的是,釋迦牟尼佛像在這裡變成了“女身”,很有研究價值。
《太子游苑圖》創設了山水秀麗、景色宜人的氛圍,畫中的國王、太子栩栩如生,融合在美麗的景色中。文武官吏、男女侍從小心謹慎地服侍著國王和太子。這幅壁畫被專家推崇為南詔、大理國時期宮庭生活的真實寫照,與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張勝溫畫卷》一樣,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的重要資料。

..

《羅遮大佛母》圖,在民間又稱為《佛母降魔圖》,畫高1.60米,寬1.80米。上繪有一尊佛母,頭戴寶冠、兩耳穿環,身著短袖衣,服綴瓔珞。畫中佛母有6隻手,中間兩手各持火焰寶珠,又有兩手持弓欲射,另兩手曲掌向外,整幅畫表現佛母的神通廣大,能伏妖降魔。
古代劍川沙溪是“茶馬古遭”的必經要衝,興教寺的壁畫,對研究當時的宗教、文化、藝術,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歷史

《滇系》輯撰者師範所題刻的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匾一塊。詩為明嘉靖十年仲春楊升庵和李元陽同游劍川石寶山路過沙溪興教寺時,適逢興教寺內的兩珠海棠簇簇灼灼,

..

正在開放時兩人的唱和。當時楊升庵見興教寺的兩株海棠,花枝簇灼,光彩照人,卻艷而不妖,麗而不媚。不開在帝都京師,博取顯貴青睞;也不開在高人大戶園中,與牡丹、芍藥爭奇鬥豔。卻偏偏開在南天荒村古寺之中,展示出一種不阿不媚的本色英姿。一股落難才子的情愫湧上心來,不覺詠道;“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

建築構造

興教寺之大殿、二殿,是滇西少有的明代重要建築之一。大殿古稱大雄寶殿,坐西朝東,東西進深14.58米,南北順深18米。重檐歇山式九背頂,上下檐均架斗拱飛角。

..

二殿古稱天王殿,坐向與大殿同,東西進深16.8米,南北順深19.8米,懸山式五背頂。兩殿氣勢雄偉,巍峨壯麗。建築結構嚴謹大方,製作技藝精良,建築風格雅典古樸,富有民族特色。其高低長寬尺度與樑柱之數,與白族木工匠藝所遵之《木經》歌訣中“九五出六,用墨逢六”之數相合,是研究古代白族建築工藝的寶貴實物資料。

歷史文化

《滇系》輯撰者師範所題刻的楊升庵、李元陽詠海棠詩匾一塊。詩為明嘉靖十年仲春楊升庵和李元陽同游劍川石寶山路過沙溪興教寺時,適逢興教寺內的兩珠海棠簇簇灼灼,正在開放時兩人的唱和。當時楊升庵見興教寺的兩株海棠,花枝簇灼,光彩照人,卻艷而不妖,麗而不媚。不開在帝都京師,博取顯貴青睞;也不開在高人大戶園中,與牡丹、芍藥爭奇鬥豔。卻偏偏開在南天荒村古寺之中,展示出一種不阿不媚的本色英姿。一股落難才子的情愫湧上心來,不覺詠道;“兩樹繁花占上春,多情誰是惜芳人;京華一朵千金價,肯信空山委路塵。”
興教寺之大殿、二殿,是滇西少有的明代重要建築之一。大殿古稱大雄寶殿,坐西朝東,東西進深14.58米,南北順深18米。重檐歇山式九背頂,上下檐均架斗拱飛角。

..

二殿古稱天王殿,坐向與大殿同,東西進深16.8米,南北順深19.8米,懸山式五背頂。兩殿氣勢雄偉,巍峨壯麗。建築結構嚴謹大方,製作技藝精良,建築風格雅典古樸,富有民族特色。其高低長寬尺度與樑柱之數,與白族木工匠藝所遵之《木經》歌訣中“九五出六,用墨逢六”之數相合,是研究古代白族建築工藝的寶貴實物資料。 興教寺大殿內出自沙溪甸頭村古代白族畫匠張寶等之手的20多幅大型壁畫非常珍貴,其中的《太子游苑圖》等,生動的描繪出了古南詔、大理國宮廷生活,彌補了史書中缺載的在中國西南地區盛極一時的古南詔、大理國宮廷生活實況,成為研究南詔、大理國的重要歷史物證之一;
將釋迦牟尼女性化的大殿古壁畫《南無降魔釋迦如來會》被有關專家認為:“是一幅極為罕見的壁畫,壁畫中釋迦牟尼為女性,也許在整個佛學界,只有在沙溪才能尋其蹤影。
該壁畫和石寶山石窟中與天王像、古南詔、大理國歷代國王像以同等地位並列的被楊益鈞先生考證為“集世界母性崇拜之大成”的石刻“阿央白”遙相呼應。
興教寺保存有明代佛教壁畫,其題材廣泛,人物眾多,造形生動,形象逼真,線條流暢,色彩絢麗,溶佛教故事與世俗生活為一體,充滿神話氣氛,頗有民族風格。承《南詔中興畫卷》和《張勝溫畫卷》等名畫之遺風,是不可多得仿古代白族繪畫藝術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白族宗教、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畫家曾臨摹送北京展出,一時轟動京華文化界,引起各方面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