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源街道

沙河源街道

沙河源街道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北大門,府河上游、沙河源頭,毗鄰成都火車北站,與新都區、成華區、郫縣交界。 沙河源街道面積16.43平方公里,轄10個社區(涉農社區9個、西華大學社區1個),常住人口47166人。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街道一角 街道一角

街道前身為洞子口鄉,於2004年1月撤鄉建街。

2007年11月調整街道組建後,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不破村、不破組”原則,再次調整擴大街道管轄範圍,幅員面積由13.54平方公里增加至16.43平方公里,其中轄區14.8平方公里、西華大學1.63平方公里,街道地處府河上游,南與金泉街道交界、北以府河為界、東以三環路為界、西與郫縣接壤,轄社區10個(涉農社區9個、西華大學社區1個),居民小組79個,常住人口47166人,其中本轄區20 460人、西華大學師生26 706人。

經濟

商貿市場 商貿市場

2003年街道實現財政收入1.1億元,村民人均收入4620元。招商引資達2.5億元。

文化建設

攝影活動啟動 攝影活動啟動

沙河源街道積極推進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積極以創建活動為載體,送文化下鄉,舉辦創文明城市知識問答,在全轄區舉辦了全民健身路徑比賽等等。古柏村鄉村藝術團常年活動在街道社區、村組院落,這也是全省最早成立的一支農民藝術家團體。以農民攝影藝術活動為代表,由街道一批攝影藝術愛好者發展起來的攝影隊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向前發展。上世紀90年代後,當地農民攝影活動更加彭勃開展,年年有展覽、月月有活動,曾舉辦了全市性的農民攝影展、“先進文化之光”中國西部鄉村攝影邀請展、“記錄沙河”大型攝影活動啟動儀式暨“沙河追夢”攝影展。街道攝影藝術愛好者組織成員來自機關幹部、農民企業家、務工人員、學校師生等各方面。攝影愛好者隊伍從80年代初的四五人發展到今天,已擁有攝影創作骨幹30多人,活動參與者150多人,攝影愛好者近千人,全街道擁有不同檔次相機的家庭占總數的80%以上。開展農民攝影藝術活動是堅持先進文化發展方向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的具體表現,是富裕起來的農民追求高品位文化活動的具體要求,沙河源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繼續把發展農民攝影藝術事業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繼續加大人力、財力投入,保證農民攝影活動年年有展覽、月月有活動,繼續堅持用“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方式推進沙河源發展的新跨越。

大事記

沙河源街道由於地處沙河源頭,直接承擔了沙河金牛段大量的拆遷和安置工作。截至2003年底,實施了對高筍塘平安橋以上至洞子口水閘沿線的拆遷,總計完成沙河整治紅線範圍內拆遷戶數1394戶,房屋拆遷面積44.93萬平方米,補償金額34342萬元。其中,城鄉居民拆遷1247戶,面積為14.9萬平方米,企業事業單位157戶,面積30萬平方米。按照市、區的要求,沙河源街道結合沙河整治,重點對沙河源頭的鳳凰河、楊泗堰以及府河、南堰河、金牛五斗渠、金牛六斗渠、茅草堰、黌門堰等8條河道採用機器人工相結合的辦法實施整治,清理直排式廁所21戶,打撈漂浮物38噸,疏淘河道55482.5米,清除淤泥16097立方米,新增河岸綠化面積5500平方米,修復河堤4542米,清理排污口1處,增埋污雨水管道59處,新增垃圾池4座,鳳凰河得到實質性改善。同時,加大對企業的污染治理。該街道新、改、擴建項目報審率達到100%,嚴格執行“三同時”工作制度,控制新增污染源的產業,禁止新建“十五小”企業,對已存在的老企業,要求其進行技術改造,達到環境保護的排污標準,達不到標準的限期搬遷。加強府河上游飲用水源的保護,截至目前,已遷、停、轉有廢氣、廢水、煙塵等污染源的作坊、企業近100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