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州歸義軍

沙州歸義軍,是唐宣宗時沙州漢族人民在張議潮領導下驅逐吐蕃,重歸唐朝建立的軍隊。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西北邊防軍大部分東撤,國勢強盛的吐蕃乘虛而入,攻占唐河西各州,沙州地區的漢人不堪殘暴統治,盼望唐軍早日收復。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至宋仁宗景三年(1036)的沙州地方政權。沙州即自漢至隋的煌郡,唐初改名為沙州,下轄煌﹑壽昌二縣,州治煌(今甘肅敦煌縣城西)。
沙州地處河西走廊西端,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口。唐在沙州城內駐有豆盧軍四千三百人,隸屬於河西節度使(駐涼州)。
安史之亂時,唐朝徵調隴右﹑河西諸軍入援內地,吐蕃乘虛進攻隴右﹑河西,約在廣德二年(764)或稍後攻陷涼州(今甘肅武威),大曆元年(766)又陷甘州(今甘肅張掖)﹑肅州(今甘肅酒泉),唐移河西節度使治沙州。沙州和內地的交通被阻絕,但沙州人民仍堅守其地,直到德宗貞元三年(787)才投降。從此沙州被吐蕃貴族統治六十餘年。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沙州漢族人民趁吐蕃勢力衰弱時,在張議潮的領導下舉行起義,趕走吐蕃鎮將,並遣使取道天德軍(今內蒙古烏梁素海東南緣)上表唐朝,報告沙州的歸復。接著,張議潮又遣兄張議潭攜瓜﹑沙﹑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圖﹑戶籍奉獻給朝廷,這表明河西地區又重為唐有。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決定在沙州置歸義軍,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鹹通初議潮又收復涼州,八年(867),議潮入朝長安,其侄淮深代行節度使事。僖宗(873~888年在位)後,沙州歸義軍所轄唯瓜﹑沙二州。
唐亡時,歸義軍節度使張承奉見中原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為王,也自稱“西漢金山國白衣天子”。數年後,曹氏代替張氏掌握沙州地方政權,廢“金山國”,仍稱歸義軍節度使,向五代﹑北宋諸政權奉表入貢。至宋景三年(一說景二年)亡於西夏。
參考書目向達:《羅叔言〈補唐書張義潮傳〉補正》,《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北京1957。唐長孺:《關於歸義軍節度的幾種資料跋》,《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中華書局,北京,1962。金啟:《唐末張義潮的起義》,《歷史教學》1954年第2期。藤枝晃:《沙州歸義軍節度使始末1-4》,《方學》京都第12冊三﹑四分冊(1942)﹑第13冊一﹑二分冊(1943)。
西域城郭國,屬都護。國都莎車城(今新疆莎車附近)。東南通皮山﹑于闐,西南通蒲犁﹑無雷﹑月氏,西北通疏勒,扼絲綢之路的要衝。國人屬塞種。西漢時,有戶二千三百餘,勝兵三千餘人。宣帝時,王位絕嗣,國人請立烏孫漢公主之子萬年為王,漢遣使者送萬年。萬年暴虐,前王弟呼屠征殺萬年及漢使者,並出兵逼迫南道諸國共同叛漢,於是從鄯善以西,道路不通。元康元年(前65),衛侯馮奉世護送大宛使者回國,就便徵發諸國兵攻殺呼屠征,另立王。王莽時,西域大亂,南北兩道諸國都臣屬於匈奴,唯莎車王延仍臣屬於漢。延崇慕漢朝的典章制度,並酌加採用。他敕令諸子堅奉漢家。天鳳五年(公元18),延死,謚忠武王,子康立。東漢初,康率旁國拒匈奴,保衛漢朝故都護吏士家屬千餘口。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河西大將軍竇融承制拜康為漢莎車建功懷德王﹑西域大都尉。九年,康死,謚宣成王,弟賢立。十七年,賢復遣使奉獻,請為西域都護。光武帝本已賜以都護印綬,隨後又下詔追回,改賜以漢大將軍印綬,賢由是始怨漢。於是詐稱大都護,通知諸國,諸國服從,尊賢為單于。賢大發兵先後吞滅龜茲﹑媯塞﹑西夜﹑子合﹑姑墨﹑拘彌﹑于闐諸國,盡殺其王,分遣將領鎮守之;又破鄯善﹑大宛,稱霸西域,重征諸國賦稅。後龜茲叛屬匈奴,于闐亦殺其鎮將自立。賢擊于闐,反為所敗。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于闐王廣德攻破莎車,擒賢殺之。匈奴扶立賢子不居征,廣德又殺之,更立其弟齊黎。章帝時,班超在西域,莎車復與龜茲連兵攻超。章和元年(公元87),超大破莎車,莎車遂降。安帝時,西域又亂,莎車先屬於闐,後附疏勒。順帝永建二年(127),班勇復平西域,莎車遣使貢獻。其後漸弱,終為疏勒所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