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文化

位於長江入海口北岸,因此人們又謂之“北上海”。面積1154平方千米,人口116萬,治所匯龍。一百多年前,隨著大批江南居民的遷入,啟東這塊大地上逐漸地形成了一種帶有蘇南特色的新型文化--沙地文化,並深深地影響著啟東的一切。

江蘇省沙地文化

簡介

沙地文化這是一個很專業又很具區域特色的群體文化現象。它特指句容、崇明、啟東、海門一帶的沙地,他們有著相類似的傳統習俗。

古文出處

由新漲沙洲成陸,故稱沙地。海門鄉下人自稱“北沙”人,指崇明島為“大沙”,啟東一角叫“外沙”,海門啟東相鄰的東部地區混稱“下沙”。

歷史典故

文學家、詩人卞之琳說,太平天國時期,不少人避戰亂從江南各地(包括句容)前來海門定居。“海門倒是語言與啟東完全一樣與崇明也差不多毫無區別,同屬吳方言系統,而風俗習慣也同江南相近。”如海門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產生了不少反映人們生活、勞動的沙地民風民俗趣味故事,其中“憨婿”(俗稱烏女婿)的故事,在當地婦孺皆知。我的母親不是文化人,但她的生命故事同樣動人。我至今能講一口地道的啟東、海門話,寫一些文章,與母親最初的口頭文學啟蒙影響最大。童年的海門歌謠至今今還記憶猶新。如《螢火蟲夜夜紅》:“螢火蟲夜夜紅,屁股頭掛盞紅燈籠,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張布掛盞紅燈籠。”《牽磨嘰咖餵》:“牽磨嘰咖喂,做粑粑給外婆吃,外婆噢吃省撥郎郎吃,郎郎吃仔看黃牛,黃牛落勒井潭裡,鋤頭鐵答扒勿起,兩個蘆頭真豁起,一豁豁到飯碗裡。”

山歌

海門山歌是沙地文化的一種。清代中葉後,江南移民將吳歌傳入,不僅成為廣泛淬於民眾之口的海門山歌。海門山歌分兩類,一類型即興山歌,大多在田間勞動或勞動之餘,隨口編成,歌詞四、六、八不等。如《東南風爽急悠悠》等,另一類是敘事山歌,歌詞多十幾句、幾十句,乃至幾百句不等,如《搖船郎》等。

“照田財

童年時期在鄉下,農曆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鬧元宵,田野里有人點著用蘆葦打成的火把,邊跑邊喊:“田財,田財,大家發財!” 這就是“照田財”。這就是源遠流長的沙地文化流淌到今天的一滴。

浙江省沙地文化

地理位置

蕭山的沙地 沙地,位於蕭多山地區北部。 從地圖上看,蕭多山地區南部狹小,北部寬大;南部為多山地區半多山地區,北部都是廣大平地,而這廣袤的廣大平地又都是沙地。

歷史變遷

沙地是由錢塘潮的江道變遷而形成的。 汗青上,錢塘潮在蕭山段的江道經歷了南、中、北之變遷。清初的有關著述中始呈現“三門”的稱謂。三門,即南大門、中小門、北大門。 南大門,在航塢山與赭山之間,又稱海門。宋初燕肅的《浪潮論》中謂此處“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二山相對於,謂之海門。”龕,即航塢山;赭,即赭山。因航塢山之旁有鱉于山,適在海門之中,故南大門又叫鱉子門。 中小門,位於赭山與白色的老虎山之間,在南北兩大門之中,因較窄,故名。 北大門,在中小門以北,位於白色的老虎山與海寧城南部海域塘之間。 春秋戰國期間,航塢山是越王勾踐的一個船廠,江道在航塢山下,流經南大門。直至到南宋末年,江道南岸仍在西興、長山、航塢山、大河山、黨山、紹興三江閘一線;北岸在杭州、不雅音堂、赭山、雷山、蜀山一線。 最近江道由南大門改走中小門,大致是在清初。但從南宋嘉定年間始,潮流就幾次衝擊北岸,乃至其時還位於北岸的“九里杏花十里桑”的蜀山一帶淪入江中。之後,被沖走的地盤又沉積了起來,江道仍然熱帶南大門。元代,北岸鹽官附近的堤塘多次遭潮流損毀,均被修復。明朝,江潮決堤加劇,次倍增多,史書中記載江潮決堤、漂沒廬舍、淹斃民眾的也為明朝至多。從南宋至明末,江道雖走南大門,其北趨的勢頭已很明顯。江道在清初改走中小門的詳細過程,現無資料可以考證。咱們從清朱定元的《海塘節略總序》瞥見:“康熙三十六(1697)之前,水出中小門,杭紹息事寧人。”據之,康熙三十六年前,江道已穩定在中小門了。 江道始走北大門,是在280年前的康熙五十九年(1720)。那年七月,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及浙江巡撫朱軾的《請浚中小門淤沙以復江海故道疏》言:“赭山以北,河莊山(即今之白色的老虎山)以南,乃江海故道,最近因為淤塞,乃至江水浪潮盡歸北岸。”由於江道北趨的價錢是北岸的坍江,因而在清有三次疏通中小門淤沙,使江流熱帶中小門的舉措。一次便是該疏經朝廷批准,昔時疏通了1000多丈,但次年另一位叫做屠沂的巡撫見北岸有新沙淤漲,感覺不會再坍了,經奏請停止了疏通,結果水勢更是北趨。第二次是雍正十二年(1734),杭州副都統隆升,在青龍山與蜀山之間主持開浚了中小門引河以及南港,但不久即淤,江道照舊走北大門。再一次是在愛新覺羅弘曆十二年(1747),浙江巡撫常安派員用切沙法開浚蜀山以南一帶及中小門引河,至十一月中旬,引河開通,錢塘潮主流改走中小門故道,然而北大門仍有漫流。道愛新覺羅弘曆二十四年後,江流主漕以走北大門為主,但也往往一股走中小門,一股走北大門。至愛新覺羅弘曆四十三年,中小門已基本淤塞。是年四月,兩江總督以及浙江巡撫的聯名奏疏言:“中小門引河舊址,兩山夾峙,已成高阜,刮淋耕種”,“漲潮時,約有九分斜趨西北,過海寧循塘而行;南岸僅有一分漫衍於陰沙之上。”今後,江道主漕基本穩定在北大門至今。乾百年來,桀騖不馴的錢塘潮給沿江民眾帶來了幾多的災禍!但同時也孕育起了這片廣袤的沙地,使沿岸的魔難者得以到這搭開荒,落腳,生根,繁衍……沙地三百來年的汗青算不得悠長,但沙地人通過辛勤的奮鬥,至今不僅創造出了比四周更多的財富,並且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處所文明。

紹劇與沙地文化

沙地文化

沙地的廟會多在農曆九月舉行。這段時間秋高氣爽,農活也比較空閒,因為秋收剛過,人們手頭有少量的余錢,一般要嫁女的人家也要置辦嫁妝……每到廟會,便有商販雲集,貨物充沛。各種戲文、雜耍蜂擁而至。因這廟會,紹劇與沙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紹劇

紹劇曾稱為“紹興亂彈”,浙江曾經是“亂彈的天下”。解放前,有台州亂彈、紹興亂彈、浦江亂彈、溫州亂彈等。浦江亂彈與徽班合演叫婺劇,溫劇亂彈則稱甌劇。如今紹興亂彈已改稱紹劇。1955年,紹劇被國家文化部列為全國317個地方劇種之一。
紹劇以粗獷、豪放著稱,極能表現人物的反抗精神。長期以來沙地人民處於統治、壓迫的地位,因紹劇沙地人苦悶的精神渴望得以釋放。紹劇又充滿民語鄉韻,通俗易懂,獨具特色,而沙地區的語言屬紹興方言,地理位置又接近紹興,所以紹劇深得沙地人的喜歡。過去在沙地上演的節目有《薛剛反唐》、《後硃砂》、《龍虎鬥》、《野豬林》、《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四清”時為配合階級鬥爭,又演出了《血淚盪》。
“鑼鼓響、腳底癢”,紹劇善於用鑼鼓聲來吸引觀眾,八方四鄰的人們在鑼鼓聲中,呼朋引伴,扶老攜幼從各家各戶走了出來。沙地戲台都是臨時搭建的。沙地有的是能工巧匠,他們能在一天時間裡搭好自己的草舍,甚至幾百間交流會的棚子,搭建戲台是小菜一碟,門板、毛竹都是搭戲台的材料。

恩施市沙地文化

一直被恩施市沙地鄉醇厚的歷史文化牽引著。沙地鄉東、南、西三面環水(巴溪河、清江、馬水河),北靠318國道及滬渝高速公路,沿清江人行古道縱貫全境,是歷史文化的聚寶盆。一條古道、兩個人、三個古集市、四座山、五條河,構成了山清水秀、地靈人傑的文化沙地。

一條古道:

古代巴人溯清江而上,開拓了清江沿岸人行大道,沙地成為施州至荊州的古大道要津。
另有一條巴鹽古道經過沙地,由鶴峰中營經石窯、紅土,過新渡壩,經花被、沙地、黃廣田、南里渡、白楊、太陽河入雲陽。黃廣田獅子山朱真榜(1723—1792年)墓記載:予祖以國子監充鹽商,往來成都,中間自建邑徒恩施,經營勤苦創業頗廣……由建邑取道至成都往返數千里,其間岩跌隱蔽,波濤洶湧,舟行上下,命與造化爭權,又況,鹽事至重,受官司,納官課,商人射利,名巧為售,而腳夫船戶奸巧百出,此非讀書明世務,達權變,孰能履險若夷,持重若輕者乎……大清同治五年丙寅歲十二月十一日立。
還有恩施、宣恩、鶴峰、建始四縣之間六條人行大道經過沙地境內大馬驛、黃草坡、人山嶺、木渡潭、鶴峰口、麥土尚、老渡口、落都、車河、黃家埡、魚灘口等地。
古道上較完整地保存著石板道路和大量修路碑、渡口碑,以及鋪子、店子等地名。

兩個人:

向燮堂(1865—1904年),沙地鄉龍角村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天主教傳教士在沙地開設天主教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7月17日,法國傳教士德希聖主教遊覽沙子地,教士德希賢、董明德及教民賈澄清等隨同遊覽。路經花被時,農民向新元由於好奇,立於路旁,欲觀外國主教相貌。教民賈澄清認為他褻瀆了主教,連打他幾耳光,揚言要送到縣衙法辦。向新元賠禮道歉後,賈澄清仍百般刁難,圍觀民眾十分憤怒,在向燮堂的率領下,與德希聖說理,爭辯中,相互推搡、扭打起來,當場打死法國主教德希聖、教士德希賢、董明德、教民賈澄清等7人,燒毀教堂神器和李家柄等教民的房子。
教案發生後,向燮堂等10人被清政府緝拿,先後在恩施、宜昌等地遭殺害。鄂西民眾敬佩向燮堂反對帝國主義的英雄氣概,編有《燮堂歌》:“正月里,喜洋洋,燮堂練兵又造槍,清兵見了像篩糠”;“六月里,霧茫茫,主教神甫上殺場,嗚呼哀哉見閻王”。
9月30日,中法簽訂《施南教案協定條款》,清政府以14.5萬兩白銀“賠償損失”,一年之內再建兩座教堂。沙地天主教堂和向燮堂墓,分別位於沙地集鎮和龍角村,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劉尊五 沙地土地堂人,在土地堂以結夥學戲為名,接納各地漢流兄弟和窮苦百姓,立公口,設香壇,提出“打開施南城,同兄弟們共坐天下”的口號,造刀矛,做土炮,制火藥,發展秘密武裝。1917年冬,劉尊五率領千餘人進攻恩施城,在官坡用土炮對準東門城樓猛轟,將城門轟掉一角,城牆炸垮數處,涉過清江,在北門外校場壩上岸,試圖打開缺口,遭到城內商團武裝快槍隊射擊,旗手被打死,劉部四散潰逃,劉尊五逃到三岔才擺脫商團追擊。之後,劉尊五撤至鶴峰、桑植、奉節一帶。1920年初,劉尊五回到家鄉,以新塘山花嘴岩下吶喊洞為據點,伺機復仇,6月初,被靖國軍第二師焦部用計捕獲,往恩施,不久在東門外河灘被殺。

三個古集市:

沙地是恩施明代形成的五個農村集市之一。據傳,孟姓最早來到此地,在今集鎮東北修建茅草房,開荒種地。明洪武年間,黃姓來到沙地,在今集鎮中心修建房屋,集鎮逐漸形成。1990年《恩施市供銷商業志》記載:“沙子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孟氏開發,黃姓建集”、“30餘戶,2、4、6、8、10為場期”。直到20世紀40年代,形成一條整齊的直街,有20多家經營食鹽、土布、菸酒、小百貨的店鋪,四川、湖南、荊州等地客商常來此經商。1952年,一場大火燒毀街市,1954年重新修建了一條木結構吊檐式傳統商鋪。
麥子土尚是恩施明代形成的五個農村集市之一。明末,黃氏來到此地,在今集鎮西南的平地中種了一塊麥子,得名麥子土尚,依麥子土尚的地形又稱天鵝。在今集鎮西南1.5公里的山埡上設立貿易點,後來麥子土尚逐漸形成一條小街,人們將貿易點遷到街上,把原貿易點稱為老場,今遺址尚存。
花被是沙地集鎮西北300米的村坊,是原物資交易點,現保存部分老房屋、石板場院。民國十五年,花被團首譚述雍倡議,由向衡豐、向鏡成、朱同義等十戶,在今花被買地,統一設計,統一標準,劃段到戶,分戶建房,形成一條東西長100米、寬5米的直街和長50米的橫街。設有谷行、豬市、棧房、飯鋪,商鋪主要經營本地手工業產品鐵器、銅器、陶器、木器、竹器及金銀首飾等商品。客商、力夫、騾馬隊往來頻繁。花被街頭原有古橋一座。
花被直街主體建築大部分保存原貌,均為木質柱、檁、椽、布瓦結構,開間4米,進深7.5米,扇九柱(五柱四騎)十一檁,脊高6.3米,兩邊飛檐相距1.2米,數間階檐鋪台尚存,商鋪門面完好。橫街新建築較多,街道長寬保持原狀。

四座山:

白岩寨地處清江北岸,西南距沙地集鎮2.5公里,為石灰岩壁,長320米,高200米,海拔1590米,是沙地的制高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83年《恩施縣地名志》記載:“明洪武年間,白蓮教起義軍西進四川,途經此地,見此岩壁險峻,固守有利,自然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即在絕壁下安營紮寨,並從岩壁下半部鑿出一條寬約3米、長750米的橫路塹壕,派兵把守,控制東、南、西三方,可謂‘屏山高萬丈,自古兵家邦’。因岩壁為白色,人們稱之為白岩寨。”清嘉慶年間,江夏兩河口人吳正統參加覃家耀白蓮教起義失敗後逃至沙地境內,招兵買馬,重整旗鼓,40名教民在此據險與圍捕官軍抗衡,達數月之久,後被官軍用石頭堵死洞門,用火攻致全部死亡,現洞內遺蹟尚存。
玉峰山位於沙地集鎮東4公里,海拔800米,由三個獨立的山峰組成,在最高的山峰上原建有玉皇廟,廟內原有玉峰書院,山腰有石級階梯盤鏇而上,三個峰頂各建有一亭,名金鼎。
人山嶺又名人山,位於沙地集鎮南5公里老熊坡下,海拔800米。峰與坡齊,遠望則坡不見,一峰高聳如人形,故名。人山嶺後有小溪,前臨清江,二水相圍,險固難攻。清嘉慶《恩施縣誌·古蹟》記載:“人山,在崇寧里老熊坡下,坡上望之,峰與坡齊,遠至一二十里,則隱不見,一峰特聳如人形,叛民向能祖冢向焉,相近戎角村卷洞,寨內有石竅類婦形,出廖氏女,亦材武,能娶之。成化間,向廖二姓叛,剽掠巫建各縣,持戎角之險屢抗大兵。正德五年,指揮童昶攻破之,擒首惡數十人,撫其餘黨。昶知人山石為崇,乃移向氏老熊坡墓,鑿卷洞寨石竅,方鑿人山腦後,雷復震之焉,尤見天人之相感應也。”
龍角山南望清江,由十來個從半坡伸出的獨立高聳的石灰岩石柱和東西二道起伏的白色岩壁組成,主峰海拔1412米。600多年前,黃姓祖人發現此處位置恰似城牆轉角一般,從東西兩側看去,石柱像龍角直立於山中。相傳,東北、西南兩道岩壁是兩條青龍相會後的化身,兩壁相連的山,就是龍頭所現,人們稱讚此地是吉祥之地,便取名龍角山,山的西北是大花被,東南是小花被,合稱為龍角花被。山腳下為白蓮起義軍曾紮寨的大寨包、小寨包舊址。
龍角山與戎角山隔清江相望,清江兩岸風景如畫。明成化年間,戎角村向氏、廖氏反叛,朝廷派兵鎮壓。明正德年間,戎角村民叛,指揮使童昶討平之。廣西徭叛,指揮童昶率戎角土兵隨征有功。明永曆十年(1656年)農曆正月,偽荊國公王觀興,竄入戎角村,1659年,焚衛城,驅土民入戎角,湖督、川督兩次招安,不聽,殺其使。1664年,興懼欲降,1665年正月,王觀興驅施民出山,至荊州乞降。

五條河:

清江古名夷水,自西向東經恩施,由三岔汾水河流入沙地境內,經柳池村、花被村、楠木村、落都村,於偏南風孢嶺入建始,境內全長25公里。2008年水布埡庫區蓄水至390米,境內水域呈高峽平湖,碧波萬頃。
馬水河發源於建始鐵廠坪,自北向南從南里渡流入鄉內漁灘口,經黃廣田村、秋木村,於龜山山麓匯入清江,境內全長12.5公里。2009年老渡口電站蓄水485米後,俯瞰河面,天水一色。
巴溪河發源於崔壩茅田坪,自西向東經馬田入沙地境,經鶴峰口茶園坡,至三溪口與建始縣團碑河匯合,折向東南經沙地倒龍、落都,至風孢嶺岩根匯入清江,河流經三溪口,此處有塊岩石形似人的下巴,故名。
橋頭河發源於沙地鄉楠木園村向家灣,經螞蟥溪、刀弄壩,注入清江。抗戰時期,湖南人李開文李勝元父子在青草塘開渠引橋頭河水,利用水能造紙、榨油、加工糧食,為境內水能加工之首創。
耍龍壩河發源於麥土尚村坐三溝,經黃雞屋場、耍龍壩入崔壩。耍龍壩群山環抱,山形秀美,猶如一條玩耍的燈龍。河水清澈,土家吊腳樓沿河而建,飛檐翹角,婀娜多姿。
沙地境內的清江河上有大碼驛、新渡壩、木渡塘、中間河、龜山河五個渡口,馬水河上有魚灘口、老渡口二個渡口。
沙地屬灰岩區,次生礦物為黑色礫石,土壤中多含岩石砂粒碎屑,因而得名沙地。史志中有關沙地境內的山水、寺觀、古蹟、人物、兵事等條目記載較多,在恩施市的鄉鎮中是少有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