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靜如海[2004年電影]

沉靜如海[2004年電影]

《沉靜如海》是一部由Pierre Boutron執導的法國愛情電影,2004年10月25日正式上映,導演皮埃爾·布特龍。該片是一部平靜中略帶傷感的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故事,在法國一個小城,進駐了一批德國納粹軍團,全城一片激憤。戰爭的陰影籠罩在這個本不平靜的小城上空,對德國人,法國人是極其仇視的。一位德國軍官入準住在一個法國家庭,這引來不歡迎。原本和睦的家庭,因這位德國人的到來而憂心忡忡。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沉靜如海》劇照《沉靜如海》劇照
一個法國老人和他的侄女住在石築的古老樓房裡。老人和他的侄女共同生活。法國淪陷了,他們的一部分房屋被一個德國軍官徵用。平靜的生活被破壞了,然而,那個德國軍官看來是彬彬有禮的。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面對老人和少女的抗拒性的沉默,他露出了嚴肅的微笑:“對於那些愛祖國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這不是虛偽的話。他儘可能不妨礙房主人的生活。他只是在每個晚上找一點什麼理由到起坐間來,開始說幾句並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話,然後開始了無盡無休的獨白,涉及他心裡存在的種種問題——他的祖國、法國、音樂……他談得很親切,很熱情。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從不企圖從那裡得到一種回答,一種贊同,甚至於看他一眼。
從他的這些獨白中,老人與侄女逐漸了解了他。他是生活在一個小城中的專門作曲的音樂家,脫離政治,也不喜歡國內的那些政治人物,然而卻相信了元首和那些政治人物的宣傳。他在不盡的獨白中表明了對法國的愛,而促使他作出這樣不盡的獨白的是還由於另一種愛:對那個美麗的少女的愛。
好幾天以後的一個晚上,他情緒沉重愁慘,他將參加一個正在作戰的師團,第二天就要動身到蘇德戰場去。侄女在聽了那個德國軍官許多晚上的獨白,逐漸了解了他的性格和心情以後,也不能自己地對他滋長了一種微妙的感情。當告別的那個晚上,聽到了德國軍官發自內心的悽厲悲痛的告白以後,她的嘴唇終於動了一動,第一次向他開了口,雖然那聲音低微得幾乎聽不見:“永別了!”
那個軍官微笑了。因為,他終於聽到了他所愛的人的一句話;因為,從這一句簡短的悲慘的話中,他感到的是對他過去的諒解和寬恕。他微笑著,走上通向死亡的征途。

演職員表

《沉靜如海》劇照《沉靜如海》劇照
導演 Director:
Pierre Boutron
編劇 Writer:
Anne Giafferi .....adaptation
韋科爾 Vercors .....novel
演員 Actor:
Julie Delarme.....Jeanne Larosière
Michel Galabru .....André Larosière
Thomas Jouannet .....Werner Von Ebrennac
瑪麗·布奈爾 Marie Bunel .....Marie
Timothée Ferrand .....Pierre
Jean-Baptiste Puech .....Pascal
Jorg Schnass .....Officier 1 (as Jörg Schnass)
Jorn Cambreleng .....Officier 2 (as Jörn Cambreleng)
Franck Beckmann .....Ordonnance
Alexander Ashkenazy .....François
Hélène Vauquois .....Mère François
Jean Philippe Mesmain .....Père Solange
Lucie Barret .....Solange
Claude Andrzejewski .....Louis
Tony Lotaire .....Enfant 12 ans
Dorian Bourbon .....Enfant 6 ans
Jackie Bosveuil .....Epicier
Mahé Frot .....Voisine
Philippe Mazère .....Employé Mairie
Jacques Develay .....Homme File d'Attente
Isabelle Bouhet .....Femme File D'attente
Christophe Sardain .....Adjudant
Gaël Birot .....Soldat 1
Valérie Arnoux .....Passante
Julien Boissier-Descombes .....Copain Pascal
Bernard Ferraro .....Homme à la canadienne
Julien Barbier .....Jeune homme a casquette
Yvan Bernard .....Bernard
Eric Taillet .....Oronnance 2
Sophie Fougère-Boyer .....Personne dans queue (as Sophie Fougère)
Wendy Barthou .....Petite Fille
製作人 Produced by:
Alain Bordiec .....executive producer
Paul Fonteyn .....associate producer
Anne Leduc .....associate producer
Catherine Ruault .....producer (as Catherine Rualt-Castera)
原創音樂 Original Music:
Angélique Nachon
Jean-Claude Nachon
攝影 Cinematography:
Alain Levent
剪輯Film Editing:
Patrice Monnet
選角導演 Casting:
Françoise Menidrey
藝術指導 Production Designer:
Denis Seiglan
服裝設計Costume Design by:
Eve-Marie Arnault
副導演/助理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Carole Breteau .....trainee assistant director
Claire Chevrier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Didier Gource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製作和發行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
製作公司:
Expand Drama
Radio Télévision Belge Francofone (RTBF) [比利時]
Saga Film (I) [比利時]
發行公司:
Yleisradio (YLE) [芬蘭] ..... (2005) (Finland) (TV)

上映日期

法國
France
2004年9月18日 ..... (Saint Tropez TV Film Festival)
比利時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
Belgium
2004年10月24日
法國
France
2004年10月25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4年12月30日
巴西
Brazil
2004年12月30日
墨西哥
Mexico
2004年12月30日
芬蘭
Finland
2005年8月31日

幕後製作

劇照劇照
影片的畫面可稱得上是美麗絕倫,每一楨都精緻得猶如明信片一般。在鏡頭舒緩的移動下,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物都呈現出動人的詩意。在導演和攝影的精心製作下,影片散發出一種帶有古典氣息的華麗,同時飽和豐富的色彩和清脆悅耳的聲音處理更使它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另外和以前不同的是,這部電影還首次走出了城市,其中有不少景是在鄉村,那些優美的畫面足以被剪成一部旅遊觀光片了。經過前幾部影片,皮埃爾·布特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個人風格。例如他的作品的一個標誌便是自然景色,像此片中,夕陽、遠山、鄉間小路的場景乃至隨風搖擺的樹,自然景物時時刻刻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在拍攝女性容顏的時候,皮埃爾·布特龍喜歡用稍微俯拍的鏡頭,表達一種關切之情;再以飽滿的構圖和色彩,讓生動的臉得以呈現。在《沉靜如海》中,女主人公與老人、德國軍官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加上演員到位的表情,給觀眾構築了一幅純美的圖畫。當他們在心靈在彼此溫暖時,觀眾再次看到這幅構圖,心靈之間溝通的場面是如此讓人為之動容 。

精彩花絮

影片的畫面可稱得上是美麗絕倫,每一楨都精緻得猶如明信片一般。在鏡頭舒緩的移動下,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築物都呈現出動人的詩意。在導演和攝影的精心製作下,影片散發出一種帶有古典氣息的華麗,同時飽和豐富的色彩和清脆悅耳的聲音處理更使它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另外和以前不同的是,這部電影還首次走出了城市,其中有不少景是在鄉村,那些優美的畫面足以被剪成一部旅遊觀光片了。經過前幾部影片,皮埃爾·布特龍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個人風格。例如他的作品的一個標誌便是自然景色,像此片中,夕陽、遠山、鄉間小路的場景乃至隨風搖擺的樹,自然景物時時刻刻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在拍攝女性容顏的時候,皮埃爾·布特龍喜歡用稍微俯拍的鏡頭,表達一種關切之情;再以飽滿的構圖和色彩,讓生動的臉得以呈現。在《沉靜如海》中,女主人公與老人、德國軍官穩定的三角形構圖,加上演員到位的表情,給觀眾構築了一幅純美的圖畫。當他們在心靈在彼此溫暖時,觀眾再次看到這幅構圖,心靈之間溝通的場面是如此讓人為之動容·這部電影是在法國的鄉間拍攝的,導演皮埃爾·布特龍精益求精,為了加強電影的真實感,刻意地加強了演員的法國鄉間口音。

電影評論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
1、這是一個由“沉默”與“獨白”撞擊出的動人愛情故事,這也是一個被戰爭綁架,繼而被戰爭俘虜的愛情故事。總之,它蘊含的愛,左右著故事裡所有可見、可觸、可感的線索,為人性與愛情在戰爭的黑暗底色中,留下了可存在,可明媚的幻想之色。
2、軍官在彈奏bach的平律時可以看到兩個人對彼此感情上細微的變化,當女孩為了留住軍官救其命彈奏鋼琴時及最後說出adieu的時候,可以看到兩個人複雜的感情。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音樂而起。有頭無尾的愛情這樣的結果才是耐人回味是值得想念一生的。當回憶時總會想起那段美妙純淨的樂章。
3、音樂、戰爭、愛情;幾近完美的殘缺,一句“再見”卸掉了所有對持。
4、《沉靜如海》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故事。
在法國一個小城,進駐了一批德國納粹軍團,全城一片激憤。戰爭的陰影籠罩在這個本不平靜的小城上空,對德國人,法國人是極其仇視的。
一位德國軍官入準住在一個法國家庭,這引來不歡迎。原本和睦的家庭,因這位德國人的到來而憂心忡忡。
電影裡的女主人公可以代表一個典型的戰爭家庭,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母親隨之早逝,現在和她相依為命的是爺爺,他們清苦而平靜地生活在一幢父母生前遺留的老式別墅里,室內修繕得精美而樸實,從女主人公的神情中可以看出她力圖保持父母生前的家庭氛圍,她去郊外采來一束野花,就是在去父母的墓地之後,故事的開頭場景,是女主人公為母親過生日。
所有這一天的快樂,隨著德國軍官的到來,變得愁雲慘霧。女主人公是一個年紀不到20歲的小姑娘,從她的表情中處處透出一種堅定的決心。她將花扔進壁爐,她想母親一定不會責怪她的。這種敵視一直延續到深夜德國軍官的正式來到。
影片中小姑娘的話語,到此減少,隨著影片的展開,話語幾乎為零。她不想和一個侵犯她祖國的敵人講話。
她的爺爺是她的同盟軍,他們兩個人的家就是陣地,他們堅定地要把這一場沉默為武器的戰爭打下去。
經過一番焦躁的等待,德國軍官出現在客廳的門旁。在這之前,鏡頭的處理始終在調動觀眾的好奇心,我們都想知道這個德國軍官長得什麼樣子?鏡頭由遠及近,從打開的車門開始,好奇心就一直隨著鏡頭,進入我們視野的首先是那一隻從車廂里邁出的蹬著軍靴的腳,隨著鏡頭上移,看到寬大的披風,而最後出現的只是夜色里軍官揚起的側臉,似乎並不咄咄逼人。直到鏡頭轉向客廳,我們才看到軍官的正面,他友好地行了軍禮。一場友好的見面,很快在一場無聲的窘境裡結束。
尷尬的是軍官的房間被強行指定在小姑娘母親的臥室(所以我們在影片開始看到小姑娘怒氣沖沖地將獻給母親的花丟到壁爐),影片裡通過舉手投足,表現出小姑娘的憤怒和不情願。其間沒有一句對白,只有軍官的自問自答,這是對彼此耐心考驗的初始,似乎小姑娘占了上風,她狠狠地關上了門。軍官當然明白自己不受歡迎,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份。
軍官的身份是什麼?很清楚是敵人。而小姑娘和爺爺的身份是什麼?他們是法國反抗德國侵略的縮影。單就這一點,影片完全可以是一部戰爭片。
你以為沉默不能產生感情?戰爭里的感情卻是最令人感動的。
帶著疑問繼續看,德國軍官試圖保持起初的友好,小姑娘則逐漸讓步,但兩人的界限是時刻存在的,小姑娘不可能逾越。
這些都沒有躲過爺爺的觀察,他當然明白,小姑娘喜歡上了德國軍官
很難說這是一種怎樣的愛,甚至對於這種畸形的愛,都很難歸於真正的愛情。因為至始至終,小姑娘沒有吐露過一句情話。她怎么讓德國軍官知道,這個法國姑娘喜歡他?
小姑娘有個表哥,兩人很是般配,但小姑娘在處理兄妹倆間的愛慕上顯得過於青澀和生硬。她冷冷地拒絕了表哥的愛意,在一路顛簸的卡車裡,表哥的朋友說她很難對付。
聖誕節那天,表哥送來禮物,一隻新鮮的雞,小姑娘表示謝意之後,便上樓去,這中間表哥感到很話不投機,他悻悻然地走了,他覺得表妹最近很奇怪,但不知道什麼原因。
下一幕,爺爺出去拜訪老友,小姑娘一個人在家過聖誕節。她坐下打毛衣時,軍官進來,依然是彬彬有禮,他說他今晚軍團有盛大的晚會,他是來祝她聖誕快樂的。一個異鄉人跟一個當地人說聖誕祝福,需要多大的肚量,一個德國人跟一個敵國的女孩說聖誕祝福,真是不可思議,這一幕戲是影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它令人落淚。兩個人中,誰情願離開誰?誰這個聖誕節更寂寞?只有沉默,打破沉默的只有軍官坐在鋼琴旁彈奏的巴哈的聖母頌,誰能說這不是德國軍官滿含誠意地獻給這個素昧平生的法國小姑娘一件最美麗的愛的禮物?小姑娘始終低著頭坐著,背對著軍官,但她在顫抖,在哭泣,而且非常厲害,她喜歡他,可他是敵人,她絕不能被他迷惑,真正的感情就是這樣被戰爭的存在生生壓制下去。鏡頭裡的特寫是德國軍官伸出的手,在乾澀的鏡頭裡停留,卻沒有放到小姑娘的肩上,他的表情是隱忍的,他也愛她的。
電影裡,德國軍官伸出手只有兩個特寫鏡頭,一幕是天冷蹲在壁爐邊取暖,另一幕就是試圖觸摸小姑娘的鏡頭。在法國他感到寒冷,聖誕節他感到寂寞,壁爐的火只能叫人忘記身體的寒冷,可是心靈的寒冷,只有小姑娘可以慰藉,可這是萬萬不可心存幻想的。
戰爭時期的男女互相渴慕,本是正常不過,但這樣兩個敵對國家之間的男女之間容不得半點切實的浪漫,有就是叛國。
還是那個聖誕夜裡,隨著軍官去參加軍團的晚宴,小姑娘哭著走上樓梯,鏡頭似乎捕捉到了她的心跳,直到跟隨這顆跳動的心打開軍官臥室的門。她在門旁站著,環視著房間的一切,試圖去感受軍官的氣息,這是她喜歡的這個男子的臥室,那些個無眠之夜她猜想他在做著什麼?她拿起他的衣服,放到鼻子前,她大口呼吸著衣服里他留下的氣息。她走到他的床前,一切都那么整潔,透過小姑娘的眼睛,電影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日常生活中有著嚴格條理的軍人。小姑娘都不知所措了,她擔心弄亂了眼前軍官布置的一切,而這一切仿佛都是早已備好為著她的光臨默默等待的。
小姑娘將身體伏在床上,把臉深深地埋在枕頭裡,淚水在流著。這一幕,我們放下了所有的猜忌,小姑娘不僅是喜歡德國軍官的,而且在長時間的接觸中她愛上了這個德國軍官。這個鏡頭裡的小姑娘是張開手臂將胸口貼在被單上的,是全身心的接觸,不禁令人想到現實里不可能發生的小姑娘與軍官身體的親和。
愛情不總是這么明顯的,影片裡大部分鏡頭下,小姑娘始終是拒絕的姿態,她拒絕因腳疼軍官讓她搭車的好意。她一直謹慎掩藏著自己的愛意。
戰爭是慘烈的,小姑娘的學生一家是猶太人,被德國納粹抓走了,他們只留下一輛腳踏車。接下來,小姑娘的朋友,法國地下組織的成員一家也被逮捕了。小姑娘滿懷傷痛的收養了這對夫妻年幼的兒子。她不顧爺爺的勸阻,冒著生命危險去為這對勇敢的夫婦申辯,但德國納粹的冷酷讓她希望破滅。她望著車裡的德國軍官,露出懇求他在死刑前為他們說情的神情。德國軍官明白她想主持正義的要求,可小姑娘看到的只是軍官透過模糊的車窗隱隱而逝的無能為力。
沉默的戰爭不總是沉默的,軍官的幾個戰友被軍車下法國地下組織埋下的炸藥炸死。雙方都受到劇烈的重創。即便是失去摯友,他和她也沒有宣洩過一句痛苦的話語,隱忍與屈辱,一切沉默都按壓著一觸即發的激情。
本來就很微妙的愛情會不會就此熄火?我們知道這個法國普通的家庭經受著突如其來的考驗,儘管其本身——爺爺和小姑娘沒有受到任何傷害(我想與這位德國軍官本人的性格有關),換成另一個納粹軍官,也許小姑娘和爺爺的命運會是另一回事,沉迷在戰爭里的人是殘忍的,兒女私情不過是他們上槍膛的炮灰。
就在失去戰友的瞬間,這名德國軍官得救了,熊熊大火吞噬著眼前慘不忍睹的一切。在小姑娘有意設定的一場鋼琴演奏里,影片裡她第一次在一個敵人面前彈一首完整的曲子,這是別有深意的。她知道軍官曾經是一位音樂家,喜歡音樂,更喜歡法國文化。而在軍官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小姑娘只能將自己的愛國之心豁出去一次,用節奏相當起伏緊張的鋼琴曲暫時讓正在車廂內戰友催促下,快步離開房間的德國軍官停下腳步。軍官被小姑娘的舉動震驚了,他停在門口半響沒動,她為什麼一大早要彈琴?為什麼沒有任何拒絕不停地彈著,眼神里飽含愛憐?心理疑惑延緩了死亡的腳步。但對於小姑娘,就算心愛的人要被炸死,她唯一能做的也只能是在音樂里堅守沉默的陣地,她多想發出“車下有炸藥,別過去呀”的叫喊。不過,若非僅僅只是導演的苦心安排(為了劇情能發展下去),而非兩人內心有某種情感的溝通,愛情怎么會戰勝敵國之間那道界限分明的桎梏?怎么會這么湊巧讓一個德國納粹免於一死?既然沒有任何言語的交流,能夠達到這樣讓人長噓一口氣的結果,那唯一可能的只能是倆人長時間情感交流奠立了無需言語就能心領神會的基礎,如果軍官不是一直心存靜靜欣賞小姑娘演奏的心愿,他完全可以轉身就走,理都不理一個小姑娘早上的癲狂。影片的設定非常巧妙,早已埋下了伏筆。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
恨與愛在電影裡交織,讓人從冷酷的戰爭里稍微體會到一點點溫情。影片裡小姑娘與兩個小演員之間的摩擦折射出對戰爭中的人事愛與恨的無處不在。拒絕了搭乘德國軍官便車的小姑娘,托著磨起泡的雙腳來到那戶富有的猶太人家,在教一首新的鋼琴曲時,她無緣無故地衝著女學生髮火,責怪她彈得糟糕,這裡面藏著她之前路上被德國軍官撞見腳受傷的複雜心情,愛與恨互相牴觸,一股無名之火投到與事情毫無關係的其他人身上,怒氣很快消失,小姑娘覺得失禮地告別了學生一家,沒想到這竟是影片裡第一次永訣。
在海邊小姑娘朋友的兒子在石頭上磕破了膝蓋,血流不止,在為這個小男孩清理傷口時,她忍不住問小男孩知不知道早晨把他救起送到他家的德國軍官的名字,小男孩說出了軍官的名字。這名德國軍官對當地人是友好的,這裡面與戰爭並無關係,而更近於人的本能,那個摔倒的小男孩曾靠在德國軍官的懷裡,之後又蹲在小姑娘的身邊,他成了一個愛與恨的紐帶,戰爭帶來的深仇大恨在這些畫面里沖淡得似陰天的海邊輕拂的鹹風。小姑娘與小男孩的互相關切,好似一對母子,這也預示了影片裡第二次永訣。
生離死別本是戰爭時期最尋常不過的事。但在那個德國軍官離開的夜晚,仍有一種揪心的力量牽動著人心。德國軍官收到前方的急電,將遠赴俄國前線,這在普通人聽來無非是一道指令,戰爭仍在繼續,甚至更加慘烈的前奏。而在小姑娘聽來卻無疑是一次永訣,意義亦絕非別離可以承負。
影片臨到結束,讓人印象很深的不僅僅只是小姑娘在影片中唯一對德國軍官說的那個“再見。”還在於那是德國軍官聽到的唯一一個沒有敵意的聲音,這聲音像落在地上的槍彈,像一聲輕輕的嘆息,沒能衝破戰爭間國與國的尊嚴,卻抵達了心靈。
又是一個晴朗的清晨,小姑娘放下腳踏車,來到一戶人家,窗子打開,一盆白色的天竺葵臨窗放著,這是法國地下反戰組織間的信號。至此,在那大朵大朵的白花的襯托下影片結束了。
我想起杜拉小說中的一行短句:“恨之所在,就是沉默據以開始的門檻。”
1949年Jean-PierreMelville根據Vercors的小說《海的沉默》拍攝同名電影,黑白影像有著彩色影像無法比擬的洗鍊。本文討論的是2004年PierreBoutron重拍的版本,畫面中沒有直接的戰爭場面,有的只是深入人心的沉默,和伴隨沉默至始至終的人物心理的劇烈衝突。優美的法國鄉村風光與恬淡的配樂,給這部確已二戰為題材的影片營造了恍如隔世的浪漫氣氛,它像是一種呼應,不禁使我想到導演這些看似與主題無關的苦心安排,是否正是為了在沒有這場戰爭的干預下,對德國軍官與小姑娘之間自然會產生的結局的一種遙想。
那些陷入劇情而無法擺脫那一絲傷感的觀眾,不妨這樣思索一下。假使沒有戰爭,德國軍官與法國小姑娘是很難相遇的,也就不會發生感情,也許,對於那些喜歡浪漫的人,戰爭只是一種奇妙的酵素,在恨的同時等待著不可能的事情發生,其中最吸引人的不正是愛情嗎。

老年版本

信息簡介

《沉靜如海》《沉靜如海》
名稱:海的沉默
外文名稱:LeSilencedelaMer/SilencedelaMer,Le
更多外文片名:
Merenhiljaisuus.....Finland
SchweigendesMeeres,Das.....Germany(TVtitle)
Silenciodelmar,El.....Spain(TVtitle)
Silenziodelmare,Il.....Italy
導演: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Melville
編劇:
讓-皮埃爾·梅爾維爾Jean-PierreMelville
韋科爾Vercors....shortstory
主演:
HowardVernon....WernerVonEbrennac
NicoleStéphane....TheNiece
Jean-MarieRobain....TheUncle
影片類型:劇情/戰爭
片長:88min
國家/地區:法國
對白語言:法語
色彩:黑白
混音:單聲道
攝製格式:35mm
洗印格式:35mm

劇情

劇照劇照
1940年,父母早亡的美麗少女妮安娜和爺爺住在一幢大房子裡她是一名鋼琴教師,祖孫倆過著平靜的生活。後來他們的房子被徵用,住進一個德國軍官,名叫凡爾奈·封·艾勃雷納克。他在戰前是個知識淵博的音樂家,本性善良,為法國文化感到驕傲,真誠地相信德國可以與法國合作。
女孩和老人和一般法國人一樣從心裡牴觸這些德國侵略者,他們對彬彬有禮的德國軍官保持沉默,不肯開口對他說一句話。軍官一開始就對女孩和老人表示了歉意,說明自己是被要求住在這裡,並非出於自願。他儘量不打擾他們的生活,刻意地接近他們,接近他們,他似乎愛上了女孩。妮安娜和爺爺都對他的彬彬有禮和紳士風度產生好感,妮安娜更是漸漸愛上了這個英俊的德國男子,並趁軍官不在時悄悄跑去他的房間偷看他的信件,甚至不知不覺在他躺過的床上睡著,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使他們無法開口。日子一天天過,周圍的人事都在發生變化。妮安娜的猶太女學生一家在夜裡突然搬走,男學生皮爾的媽媽的“朋友”突然被德國警察抓走。在尼爾媽媽要將皮爾託付給妮安娜時,她預感到將要有事情發生。女孩發現有人在軍官的車上放了炸彈,她害怕軍官被炸死,焦急不安。在軍官出門的時候,一陣急促的鋼琴聲響起,是妮安娜彈起了自軍官來後就沒有彈過的鋼琴,他想要以這種方式挽留住她愛的人。喇叭聲催促軍官趕快出去的時候,妮安娜眼含淚水,欲言又止。終於爆炸聲起,軍官幸免於難。尼爾的父母因為參加抵抗運動被抓了起來。局勢動盪不安,軍官要離開法國赴俄國前線。臨別的時候,老人用一聲“先生,請進來”叫住了德國軍官,妮安娜更是淚水漣漣。軍官做完告別走出門去,妮安娜情不自禁地跟出門去對他說了一句幾乎聽不到的“再見”。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他始終用微笑面對房東的沉默,因此老人對他不無好感,而孫女和他更是互有愛意。但是他的同伴們根本不尊重法國文化,對他的浪漫幻想大肆嘲笑,他為此感到十分痛苦。他在與房東侄女告別的時候,與平時的沉默惟一不同之處,是相互說了一聲“再見”。這是女孩對軍官說的唯一一句話。鏡頭切換,妮安娜騎腳踏車進入一所小房子,隨後窗戶上擺出一盆天竺葵,那是代表抗戰的天竺葵。

原著小說

2004年拍攝的法國電影《沉靜如海》改編自法國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說。原著寫於1941年,正是二戰中法國被德軍占領時期。作家那時正處於地下,令人驚訝的是他並沒有寫法西斯的暴行或是如火如荼的抵抗運動,而是用溫婉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法國老紳士與他的侄女和一個住在家中的德國軍官之間溫情脈脈的故事。這篇小說秘密出版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法國二戰時期的經典文學作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