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煥(定川先生)

沈煥(定川先生),字叔晦,學者稱定川先生,南宋定海(今浙江鎮海)人,後徙鄞縣(今浙江寧波)。乾道八年(1172),進士及第。歷官上虞尉、楊州教授,太學錄、高郵軍教授、浙東安撫司幹辦、婺源令、舒州通判等職。

沈煥〗(1139一1191年)字叔晦,學者稱定川先生,南宋定海(今浙江鎮海)人,後徙鄞縣(今浙江寧波)。乾道八年(1172),進士及第。歷官上虞尉、楊州教授,太學錄、高郵軍教授、浙東安撫司幹辦、婺源令、舒州通判等職。煥父沈銖,曾受業焦定,程門私淑弟子、里中奉為人師。他幼受家學影響,潛心經籍。青年時游太學,與舒璘、楊簡、袁燮為友,並稱“甬上四先生”,或稱“四明四先生”。師事陸九淵之兄陸九齡。廣平定川學派創始人之一,主要弟子竺大年、舒衍、舒□、呂喬年,及其子沈傅曾、沈省曾、沈敏曾等。其學遵循陸九淵心學。認為心是根本,人心精誠所達,雖天高地厚,豚魚細微,金石無情。有感則必通。道德品質修養在於要先立“大本”。儒學之急務,在於“立大本明大義”。大本不立義不明,雖然討論時務,條目又有何為。為學在於“要而不博”。務識大體,非聖哲之書不好,史籍繁雜,要採取至約。“為學未能識肩背、讀書萬卷終亡舉”(《定川言行編》載《衰正獻公遺文鈔》卷下)。其學具有折衷色彩。所謂“立本”、實際是指人的道德品質修養。而不是指對“心”的體識,是平實的。故強調學者應當自閨門開始,其餘皆末也。今人所以驟得美名,隨即又湮沒,是由於其學無本,不出於閨房用力。“工夫不實”,自謂見道,只是自欺。晝觀諸妻子,夜卜諸夢寐,於兩者無愧,始可以言學。對陸門以外學派,持寬容兼蓄態度、多次與文獻派呂祖謙、呂祖儉討論切磋,相互增益。全祖望稱“沈氏之學,實兼得明招(呂氏)一派”(《鮚埼亭集外編》卷十六《竹州三先生書院記》)。中年時曾與朱熹多有書信往來,對朱熹的方法論及其推崇的先天圖、太極圖提出質疑。其學有明顯的陸氏彩色,但卻沒有與朱、呂對立的痕跡。並開師友講習之端。得古人相勸為善之義。全視望謂:“舒(璘)、沈(煥)、之平實又過於楊(簡)、袁(燮)”(《宋元學案•廣平定川學案》)。他發展了陸氏的心學,在儒學發展史上有較大影響。文集五卷已佚,今尚存有袁燮輯《定川言行編》和近人張鏞輯《定川遺書》。
 
[引用信息]:國學導航-儒家文獻資料彙編 http://www.guoxue123.com/new/0002/ljwx/0327.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