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

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

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創辦於2005年5月,是一所以寄宿為主的民辦初級中學。學校原名平湖中學實驗學校國中部,簡稱“平中實驗國中”。經平湖市教育局批准,於2008年3月更名為“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 “稚川”源於稚川學校。稚川學校創辦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位於現浙江省平湖市當湖街道南河頭新街弄6號。整個建築古雅,三層八間,樓下為學校教室,樓上為藏書樓。 “傳仆堂”藏書樓藏有書籍40餘萬卷,尤以地方志為主,成為浙江三大藏書樓之一,與寧波“天一閣”、南潯“嘉業堂”齊名。稚川學校開平湖現代教育之先河。當時新學初興,無“學校”之稱,故名稚川義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後,改名為稚川高等國小堂。民國後更名為稚川高等國小校。民國十三年(1924)設國中,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秋停辦。 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坐落於東湖之畔東方路,學校占地49300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0210平方米,集中綠化面積8877平方米。現有18個教學班,最近幾年在校學生1000人左右,在編專任教師54人,全部達到大學本科學歷,黨員比例超過一半。獲得嘉興市學科帶頭人2人、平湖市學科名師15人、德育名師2人、名班主任1人,占教師總人數的37%。在平湖市國中中,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教師本科率最高,黨員比例最高,名師和獲得市級及以上榮譽的比例最高。

學校介紹

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 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

學校辦學理念先進,目標明確,開拓創新,成效顯著。學校按照“一二三四”的戰略進行管理,一個中心:厚德崇文。兩大目標:1.追求師生共同成長;2.尋求學校持續發展。三項策略:1.課堂教學改革;2.教育科研引領;3.評價機制保障。四條途徑:1.創建文明校園;2.創建和諧校園;3.創建綠色校園;4.創建數字校園。
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始終名列全市前茅,在中考中平湖中學上線率年年全市第一。2008年首屆4個班畢業生,167人上平湖中學分數線,佔畢業生的75.57%;2009年第二屆6個班畢業生,218人上平湖中學分數線,佔畢業生的72.67%;2010年第三屆6個班畢業生,包攬全市中考前10名,246人上平湖中學分數線,佔畢業生的79.35%;2011年第四屆6個班畢業生,260人上平湖中學分數線,佔畢業生的77.38%;2012年第五屆6個班畢業生,在平湖中學招生人數銳減180人的情況下,218人上平湖中學分數線。在“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浙江省“新視野杯”語文閱讀競賽、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希望杯”全國數學競賽、浙江省綜合實踐活動展評等競賽活動中,學生屢屢獲得全國特等獎、全國一等獎、浙江省一等獎,學校多次獲得團體優勝獎。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真心誠意抓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以教科研提振學校綜合實力。從2007年開始的課堂教學改革,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學校的主導性課題《實施“導學”機制構建理想課堂的實踐與研究》2010年榮獲浙江省教育學會授予的省基礎教育教學管理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四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課題《構建“厚德崇文”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2011年3月榮獲嘉興市第七節教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我校通過課堂教學改革,走出一條“輕負擔高質量”的新路,引起媒體注意。浙江《教育信息報》2011年3月12日在頭版刊登了記者《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減負”中找出路》為題的通訊報導,介紹了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經驗。嘉興市教育學會於2011年5月20日在我校召開了 《實施“導學機制”,構建理想課堂》成果推廣會。 2006年以來學校年年被評為平湖市先進民辦學校。

平湖市東方培訓學校由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出資30萬元創辦,經平湖市教育局批准於2010年7月成立。學校位於平湖市當湖街道東方路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內。平湖市東方培訓學校是一所民辦非學歷教育培訓學校。2010年10月經平湖市民政局批准,學校為民辦非企業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

學校的辦學宗旨: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健全學生健康人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學生終生健康成長奠基。

學校的業務範圍:1.招收義務教育階段1—9年級學生;2.為高一級學校輸送生源;3.舉辦各級各類學生興趣班、輔導班、培訓班、提高班、競賽班;4.其他有關教育教學培訓活動。
學校的主要任務:利用雙休日、寒暑假,依據學生不同的學業成績和特長,通過舉辦適合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的文化、藝術類興趣班、培訓班、輔導班、提高班、競賽班等,實施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學校主要招生對象為平湖市稚川實驗中學學生,開設語文、英語、數學、科學探究班和輔導班。條件成熟時將面向社會招生。

解放前介紹

稚川學校創辦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辦人為光緒十年(1884)廩生葛稚威先生,位於現浙江省平湖市當湖街道南河頭新街弄6號。整個建築古雅,三層八間,樓下為學校教室,樓上為藏書樓,如今舊址處只留下高高的回牆和門樑上的雕飾,以及對面照牆上被鑿掉的“鴻禧”兩字痕跡。
稚川學校開平湖現代教育之先河。葛稚威先生把學校取名稚川,是為了紀念他的祖先,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因葛洪字稚川而名。當時新學初興,無“學校”之稱,故名稚川義塾。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制後,改名為稚川高等國小堂。民國後更名為稚川高等國小校。民國十三年(1924)設國中,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秋停辦。

稚川義塾首批學生20人,教師4人,設經、史、輿、算四科,還設修身與國文,仿西方現代教育模式,與傳統私塾截然不同。經過二年的教學,鄒之棟、奚可階等人成了平湖末代秀才。宣統元年(1909)稚川高等國小堂第一屆畢業生7人,其中葛昌楹等2名最優等生,被清政府賜為廩生,沈樹桐等2名優等生賜為增生,中等2人為附生。

學校創辦初期學生成績斐然,這與葛稚威先生要辦一流學校的信念與措施是分不開的。葛稚威先生深知辦好一所學校的關鍵在於教師,因此,先生所聘請的老師,如陳翰(字佰敘)、程菊航、金斗山、沈瓞初、沈海秋、馬翰如、王撰春、陳怡如、顏雲伯、朱符生等都是當時平湖著名的學者,他們不僅個人人格魅力為世人崇敬,而且都有淵博的學問、高尚的道德、高超的教育方法,能真正做到以高尚的情操薰陶人、以淵博的知識啟迪人,給學生以終生的財富。
稚川學校除了有一支出類拔萃的教師隊伍外,還有一整套科學、嚴格、感情入手的管理制度。從校長到每一位教師,都把執行校規放在培養人行為規範的首位。當時校規分:通則、教室、食堂等三部分,“通則”有11條,“教室”規則有10條,“食堂”規則有3條,還有稚川學校校訓和校歌。
稚川學校辦學35年,培養了一大批擎天柱地的棟樑,如國際著名治金專家、中科院陸軍士鄒元曦;東方之子、首屆“韜奮獎”獲得者、中華書局高級編審、著名學者周振甫;《人民日報》副總編潘非;中國農科院研究員、援非專家俞履圻;教育家張文郁;茶葉學家、品茶泰斗張堂恆;醫學家金問淇;抗日英雄、飛行大隊長梅元白;黃浦二期畢業生、革命烈士張堂坤;高級工程師、上海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張遵守;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陸明(原名倪耀文);上海科教職工所所長陸善濤;被譽為紅色爆破專家的邵善臻;另外還有台灣的鄒元輝(台灣公路局高工)、張去疑(台灣科委副主任)、張震復(台灣經濟建設委員會諮詢委員)、張守敬(聯合國農業組織土壤專家)、徐善同(東吳大學教授)、沈元肇(污水處理專家)、奚復一(台灣中醫學會理事長)等等。
在平湖家鄉,也有一群服務桑梓的精英,如名醫程光輝、孫光琪;書法家俞元龍;中學高級教師呂康成、沈燁如;建築高級工程師胡景鏞;還有《平湖縣誌》副主編張覺海、編輯時壬林;《平湖文化志》主編陸樺筠等等。1937年11月19日侵華日軍第二次進入平湖城區,稚川學校毀於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

稚川學校創辦人葛稚威先生生平

葛嗣浵先生,字詞蔚,號稚威,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二十三日,卒於1935年7月,他自已編纂的《平湖采芹錄》中記載,葛稚威先生是光緒十年(1884)廩生,在北京清政府工部任職時與康有為交往甚密,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其岳父徐用儀,海鹽人,時任兵部尚書,在義和團興起時,力主“外釁不可啟”,與慈禧相悖,深知政治舞台險惡,所以在庚子年(1900)前命葛稚威先生辭官還鄉。
葛稚威先生回鄉後,繼承父兄遺願,興文辦學,服務桑梓。首先,擴增葛氏“傳朴堂”藏書,從原有的10萬餘卷,增至40餘萬卷,尤以地方志為主,成為浙江三大藏書樓之一,與寧波“天一閣”、南潯“嘉業堂”齊名。嗣浵先生不惜重金刊印胡昌基編纂的《續檇李詩系》,又與金兆蕃、張元濟通力合作,由金兆蕃定稿編纂的《檇李文系》,這是一部集嘉興各縣區,自漢唐至清末的2345位作者的4041篇文章的巨著,他為保存嘉禾文獻做出巨大貢獻,此原稿80卷現藏上海市圖書館。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葛稚威先生等以義莊田贍族余資,在平湖葛家宗祠設立學堂,至民國二年(1913)七月止,葛稚威先生共捐銀陸仟肆佰參拾元。民國三年(1914),被教育部授予“捐資興學”獎章;先生葛稚威辦理學校,勤勞備著、勳績卓著,在民國四年(1915)、十年(1921)又先後二次榮獲大總統六等與四等兩枚嘉禾獎章,榮獲之樣高的殊榮,在我們平湖現代教育史上獨一無二。葛稚威子女均業有所成,卓然自立。子昌棟,擅崑曲與輿地之學,為上學文史館員;昌楹,善書法,精研金石;昌粉,善畫;昌權,為工業管理專家;昌純,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葛氏“傳朴堂”和“守先閣”概況

葛氏“傳朴堂”、“守先閣”,在稚川學校校園內(現南河頭新街弄6號),整個建築古雅、三層八窗,樓下為學校教室,樓上為藏書樓(現存約40——50平方米的平房一間)。創始人葛金糧(葛稚威之父),字景亮,號煜珊,清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輯《愛日吟廬書畫錄》未竟。威於宣統二年(1910)為之寫定刊印,計六冊,由徐善聞題名,朱福詵、廖荃、章鈺作序,收錄所藏的宋、元、明、清的書畫的概況,其中有寧代范寬、趙伯駒、劉松年、馬遠、元代趙文敏、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王冕,明代祝枝山、唐寅、文徵明、仇英、項聖謨、董其昌、張瑞圖、藍瑛、陳洪綬,清代“四王”、“揚州八怪”等的書畫作品。葛氏“守先閣”藏書,為近代邑中巨擘,始於清同治年間,迄於民國十十六年(1937),綿延七十餘年,積書十萬餘種,計四十餘萬卷(1937年《嘉興文獻》中記載有十二餘萬卷)。朱士嘉1956年編寫的《中國地方志綜錄》一聊聊天的序言中載:“平湖葛詞蔚(即稚威),所藏的地方志約有一千種。”又有張元濟題簽,王欣夫作序《葛氏守先閣藏書目錄》10冊。據嗣浵(稚威)之子昌權所作《葛嗣浵先生傳略》中記述:“傳朴堂”所藏善本,宋版及海內孤本多達四千餘種,尤以方誌二千數百種,蔚為巨觀,為海內罕見,另藏宋元明清名家書畫376軸之多。

解放前稚川學校部分學子簡介

1.鄒元曦,冶金物理化學家,半導體材料學家。浙江平湖人。1937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47年獲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在周仁協作下,在國內首次試製成功球墨鑄鐵,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領導完成了包頭鐵礦冶煉試驗,解決了含氟和其它稀土的鐵礦高爐兗煉技術難題,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在徐元森等協作下,領導了攀枝花鐵礦冶煉試驗,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風口噴吹技術,解決了含鈦鐵礦冶煉過程中高爐渣鐵暢流難題。領導了從包頭鐵礦渣中提取矽鐵稀土合金的研究,創立了矽鐵還原法。六十年代後從事半導體材料的研究,在有關同志協作下首先在國內製備出超純磷砷鎵。對純金屬銦、石英、氧化硼、砷化鎵的提純製備提出了一些新方法。

2.周振甫 (1911-2000),浙江平湖人。中華書局編審。1932年肄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歷任上海開明書店編輯所題材編輯、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學編輯室編輯、中華書局編輯,編審。昆明第一屆文論學會會員,濟南文心雕龍學會會員。1935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詞例話》、《文心雕龍注釋》、《中國修辭學史》、《毛澤東詩詞欣賞》等,專著輯為《周振甫文集》。1983年2月4日,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和中華書局在京聯合舉辦“周振甫從事編輯工作50年”紀念活動,表彰他為編輯工作所作的貢獻。 於2000年5月15日逝世,享年89歲。

3.潘非(1918–1986),原名鳳石,浙江平湖人。1933年,稚川國中畢業。潘非,浙江平湖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八路軍晉西獨立支隊宣傳隊隊長、一一五師第四旅宣傳科副首長,火線報社社長,《晉察冀日報》編輯,大連廣播電台編輯科科長。1948年後,歷任《東北日報》編輯、總編室副主任、副總編輯,《人民日報》國際新聞編輯部副主任、駐英國首席記者、編委會常委兼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曾以費逸等筆名發表了有影響的分析國際形勢的文章和新聞、通訊。采寫有通訊《人狗之間》、《泰晤士河》等,著有《美帝國主義的軍事危機》、《泰晤士河》、《海外掠影》等。

4.俞履圻,浙江平湖縣人,1935年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1945年留學美國。曾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解放以後,歷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食用作物系副研究員兼水稻品種組組長,河北省天津稻作研究所品種室主任,河北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河北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等職。是第三屆、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用近60年的稻種資源研究實踐,證實了中國栽培稻分為秈、粳兩大類;粳稻起源於雲南南部邊境山區的陸稻地帶;中國秈、粳品種的地理分布為:南方種植秈稻,北方種植粳稻,南方低海拔地區種植秈稻,高海拔地區種植粳稻,粳稻品種的適溫較低。這些重要結論不僅對中國的稻作研究具有重要價值,而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曾獲得5項省部級、國家級重要科技成果,培養了大批稻種資源研究人才。在丁穎主編的《中國稻作學》中編寫了稻種資源部分,撰有《西南各省之粳稻》、《四川稻種分類之初步研究》、《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等論文。1997年7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5.張堂恆(1917–1996),我國著名茶學家、評茶大師、我國茶學學科第一位博士生導師,浙江農業大學茶學系教授,浙江省茶葉學會榮譽理事。浙江平湖人,1917年7月10日出生。培養了大批茶學人才,為茶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曾先後在復旦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在茶學加工、茶葉審評、茶葉經濟貿易及茶葉標準化等領域,進行了大量基礎性與開拓性研究工作,獲得顯著成就。張堂恆先生還參與制訂了我國茶葉標準及分類工作,完成了我國第一個茶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項目《綠茶品質機理研究》等課題。因病於1996年8月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80歲。

6.金問淇,婦產科學家。浙江平湖人。同濟大學醫學院肄業。1920年留學德國。1925年獲弗賴堡大學婦產科學院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上海同德醫學院醫務主任、婦產科主任,同德產科學校校長,同濟大學醫學院教授。建國後,歷任武漢醫學院教授、婦產科學教研室主任、附屬第二醫院婦產科主任、第一研究室主任。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晚年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婦科疾病研究,率先使用針刺排卵及針刺調節宮縮,取得成果並套用於臨床。又組織研究針刺治療不孕症及天花粉中期引產成功。此兩項研究成果於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獎。著有《婦幼衛生手冊》,參加編著有《婦產科學》等。

7.梅元白(1911–1941),平湖人。杭州高級工業學校畢業後進上海海關就業。“一·二八”事變後,毅然棄職從戎,考入中央航空學校,後分配在杭州筧橋機場實習。1935年夏,任中尉飛行員,先後在南京、上海、武漢等空軍基地服役。1938年5月19日深夜,在大隊長徐煥升率領下,與其他7名空軍飛行員分乘兩架飛機從武漢出發執行任務,途中遭日本侵略軍軍艦射擊,元白駕機避開其炮火,直抵日本長崎上空,散發《告日本國民書》傳單。嗣後又衝破重重封鎖,飛往佐世保、福岡等地散發傳單,往返1000公里。1941年,升任飛行大隊長。此年秋,奉命率機9架轟炸停泊在武漢的日本侵略軍軍艦“赤雲”號,座機不幸被擊中,壯烈犧牲。遺體葬於成都北門外磨盤山抗日烈士墓。1985年遷至南京空軍烈士陵園。

8.奚復一(1916–1998)名銘圭,字佛一,皈依佛門,法號心了居士。奚可階次子。平湖稚川中學畢業,奚氏幼承庭訓,弱冠即已涉世,任平湖縣國醫支館醫學處主任,1946年6月起在平湖創辦《建國日報》,任發行人兼社長,1949年去台灣行醫。1958年當選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兩任6年。1961年當選台灣省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兩任6年。澳門華南大學曾授予榮譽哲學博士學位。1965年起曾先後在香港、泰國、東南亞、美國等懸壺濟世。有台灣中醫婦科權威之稱,台灣《中央日報》曾譽稱其為“中醫一代大國手”。著有《現代中醫婦科學全集》、《傷寒論注釋》、《癌症病理與療法》、《鼻炎淺說》等。
9.徐調孚(1901–1981)原名驥,字調孚,筆名蒲梢。浙江平湖乍浦鎮人。1919年,畢業於浙江省立第二中學。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在英文函授學校部工作。曾任《文學周報》編輯。後轉《小說月報》社,為主編鄭振鐸得力助手。同時參加文學研究會,擔任該會主辦的《文學周刊》編輯。還曾任《東方》雜誌編輯。一·二八事變後,商務印刷廠被毀,《小說月報》被迫停刊。5月,轉開明書店負責出版部工作,擔任開明書店出版部、編審部、推广部主任,翻譯《木偶奇遇記》、《母親的故事》等。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稚川實驗中學 稚川實驗中學

10.俞元龍(1908–1996),又名翔,平湖城關人。 1923年8月,考入稚川中學,受教於本地著名文史學者、書法名家陳翰先生,在文史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功底,同時也為其日後擅長各體書法打下了基礎。早年他隨陳先生學寫米芾、趙孟頫等名家的行書,對蘇東坡的《大江東去》、《黃州寒食詩》及黃山谷的《松風閣詩》等著名法帖臨過不下百遍。俞先生學書甚為艱苦,頗得大家神韻。 1928年2月,與吳一峰先生一同到上海私立新華藝專求學,深得書法教授朱天梵先生魏碑體書法傳授,掌握了一些鮮為人知的特殊用筆方法和執筆方法。 三十年代初從藝專畢業,在國小任國語和常識教員二年,四十年代初在縣立國中任勞作、美術教員兼文書。抗戰勝利後,先在嘉師附屬民眾教育館(平湖)任教導主任,後在光啟中學任文史教員,任事務主任、文書組長,直到1952年12月光啟中學改為平湖二中。此後在平湖二中任教至1961年二中併入平湖中學,至1972年2月退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