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地震構造帶

沂沭地震構造帶,是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郯廬地震構造帶在山東的部分。合肥工業大學徐嘉煒等人對郯廬帶南段進行過持續20餘年的深入系統研究,在其1975年所著《中朝陸台東南部及其邊緣地質構造初步分析》一文中,著重討論了新劃出一條巨大深斷裂,命名為“安江山斷裂”(安微——江蘇——山東斷裂,即為後來命名的沂沭斷裂帶內的安丘——莒縣斷裂),方向為北偏東10°左右,長約600公里,南端為橫向斷裂所切,北端入渤海,可能河下游同方向斷裂相連,這樣長可達1000公里。 該斷裂的實際位置,南端起自全椒縣大馬廠西20公里處,經過定遠縣東,過女山湖和五河縣東側、宿遷、郯城、莒縣、諸城縣西境,經昌邑縣入渤海。文中提出該斷裂存在的證據是:延伸線的直線形;截然劃分不同構造單元及沉積類型;中、新生代岩漿岩沿斷裂分布。在其同年所著《皖蘇魯北北東向深斷裂帶》一文中,從該斷構造單元劃分、沉積、岩漿作用、新構造運動及近代地震的控制作用等方面進行了專門的討論。

基本信息

1958~1961年,山東省地質廳和北京地質學院共同進行的1//2萬區域測量,首次落實了該斷裂自郯城至安丘一帶的地理分布位置,並命名這一段為“沂沭斷裂帶”。1963年,北京地質學院強祖基等人依據該區測結果,撰寫成綜合性專題研究論文《沂沭斷裂帶地質構造及其形成機理的一些問題》。

經歷

1969年渤海地震後,李四光在研究渤海地區構造時指出:“郯城——長島——遼寧,看來這個斷裂帶的確是在活動,1969年渤海地震就是與郯城斷裂有關。”

1970~1973年,山東省地震辦公室、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地研究所共同開展山東地震地質概查,著重對該構造帶的新活動狀況進行了研究,並首次在該地震構造帶上圈劃出5個地震危險區段: 臨沂——湯頭一級危險區,郯城和安丘兩個二級危險區,莒縣和濰坊兩個三級危險區。

1981年,受中國地質學會委託,山東省地礦局和山東省地震局在山東濰坊市召開“郯(城)——廬(江)斷裂帶構造地質學術討論會”,全國95個單位170位研究人員到會,提交學術論文114篇,匯集了建國以來各地質學派、各地質學科、各種探測手段的研究成果,分為“平移”、“裂谷”、“新活動”3個組進行討論,涉及到該構造帶的各方面問題,並於1984年《地質構造論叢》3號刊出了郯廬斷裂帶論文集。有些重大問題討論會未能解決,主要是:(一)延伸與規模問題:一種意見認為郯廬帶 南端達到海南島,北端穿過黑龍江省到達蘇聯境內;另一種意見認為南端不會超過長江,北端不會超過瀋陽;還有一種意見認為北段從瀋陽沿渾河順撫順——敦化——密山一線通過,也有人認為從瀋陽開始沿依蘭——依通斷裂北延更為合適。(二)斷裂帶形成的演化歷史:一種意見認為其形成歷史古老,太古代(17億年前)即存在;另一種意見認為其生成時代較晚,中生代晚期是主要形成時期。(三)斷裂帶活動性質和構造形式:一種意見認為多期活動,性質多變,主平移發生於17億年前,中生代張壓交替,即使同一時期內,各段性質也有差異;另種意見認為以左平移為主,發生於中生代。斷裂帶兩側錯開,最大距離有人主張可達740公里,是世界罕見的大平移斷裂帶;斷裂帶構造形式,有複式地塹、“山”字型脊柱、大陸裂谷帶、轉換斷層、古縫合線等多種意見。(四)斷裂帶切割深度問題:據沿帶分布的深源岩漿岩推測其屬超殼斷裂或岩石圈

斷裂,重力異常計算莫氏面被錯斷,斷距為1~4公里;據大地電磁測深資料,在臨沂一帶莫氏面被錯斷,斷差達10公里;據人工地震測深剖面計算,臨沂附近莫氏面表現為不規則的多處錯斷,斷距1~3公里。(五)斷裂帶的新活動性:一種說法是近期仍處於近東西向擠壓兼扭動的應力狀態,繼承著新構造期以來右旋為主的活動方式,具有控制強震的孕育和發生的作用;另一種說法認為該構造帶是中國東部近期最不活動的構造帶,近代也稱不上是個強震活動帶。此外,關於斷裂帶平移幅度、不同段落間銜接方式等等都有不同的主張,有待今後深入研究。

除上述分岐意見外,得到絕大多數研究者公認的觀點主要有:(一)斷裂帶由4條大致平行的主幹斷裂(自西向東依次為 ——葛溝斷裂、沂水——湯頭斷裂、安丘——莒縣斷裂、昌邑——大店斷裂),組成北寬南窄、兩塹夾一壘的構造形式,在濰坊及安丘附近主幹斷裂兩兩歸併後進入萊州灣。(二)重磁異常圖上顯示為寬緩的、走向上多扭曲畸變的梯度帶,人工地震測深、大地電磁測深結果均表明其切割深度已深達莫氏面。(三)斷裂帶是魯西、膠東兩大隆起之間的構造結合帶,起著區分兩側不同基底和蓋層類型、不同地球物理場性質的重要作用。(四)新構造期以來,在主壓應力北東東~南西西的區域應力場作用下,斷裂活動以右旋擠壓活動為主,沿斷裂帶有新第三紀~第四

紀的玄武岩岩漿活動,並控制著一些第四紀斷陷盆地的發育;斷裂帶的新活動存在著明顯的分段性,南段主要以擠壓逆斷為主,它們切割了更新世~全新世地層,並且造成了多種構造地貌(山脊錯斷、河流直角轉彎、沖溝錯移、斷層陡坎等等)的發育;現代形變測量結果顯示出北段沉降、中段抬升、南段緩慢下沉的段落性差別,這與現代地形、地貌分區相一致;斷裂在走向上常與一些北西向斷裂(如尼山斷裂、蒙山斷裂、無棣——諸城斷裂)相交匯,這些北西向斷裂多是控制魯西隆起內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活動性斷裂,兩組斷裂交匯處正是重磁異常帶發生扭曲畸變的部位,也是現今形變特徵發生轉換的部位。歷史記載,斷裂帶上先後發生公元前70年諸城、昌樂一帶7級地震、1668年

郯城 郯城

郯城8.5級地震、1829年益都、臨朐間6.4級地震以及1888年渤海灣7.5級地震、1969年渤海7.4級地震,這些地震都發生在上述的活動斷裂交匯處;斷裂帶北延入渤海後,在渤海中部與燕山——渤海北西向構造帶相交切,並被後者左旋切錯,錯距約40~50公里。渤海中部歷史上7級地震頻繁發生與上述兩大構造帶交切部位的特殊環境有關。

沂沭地震構造帶 沂沭地震構造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