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州府

汾州府

汾州府,公元1595年升汾州為汾州府,民國元年廢府,是山西省明清時期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

汾州山西省明清時期的九府十六州的大府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縣置汾州(直隸州),兼領平遙介休孝義三縣。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升汾州為汾州府,依郭設汾陽縣。又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駐縣城。此前,縣名雖未以汾陽冠名,而俗以汾陽為縣別名。蓋以縣城居汾水之陽故。清康熙五年(1666)冀南道併入冀寧道,府縣遂隸。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汾州府,府治設汾陽縣城。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變。所轄縣州有:石樓縣、興縣嵐縣臨縣交城文水靈石等。永寧州(轄寧鄉縣〕、汾州(轄孝義縣,平遙縣,介休縣)。民國元年(1912)廢府。
汾州府東至潞安府四百四十里,東南至沁州四百八十里,南至平陽府三百九十里,西南至平陽府隰州二百七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二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見上,至南京二千四百三十里,至京師(今北京)一千三百八十里。
汾陽春秋時屬晉,戰國屬趙,秦屬太原郡,二漢屬太原及西河郡。魏因之。晉為西河國。後魏曰西河郡,後又僑置汾州。北齊改南朔州,後周改為介州,而西河郡如故。隋初郡廢,煬帝復改介州為西河郡。唐初改為浩州。武德三年,改為汾州。天寶初,曰西河郡。乾元初,復曰汾州。五代末,屬於北漢周顯德初,侵北漢得之,置寧化軍,兼領石、沁二州。鏇入於北漢。宋仍曰汾州亦曰西河郡。金因之,兼置汾陽軍。元復為汾州,屬太原路。明初,以州治西河縣省入,直隸山西布政司。萬曆二十三年,升為汾州府,領州一、縣七。今仍曰汾州府。
汾州府控帶山河,肘腋秦、晉。戰國時,秦、趙相持,往往角逐於此。東漢之季,西河尤為多事。迨於劉淵發難,中原陸沉,禍亂之徵,未始不自西河始也。周、齊爭勝於河、汾間,郡常為兵沖。隋大業之末,唐乾符以後,太原南指,未有不以州為中頓;平陽北向,未有不以州為啟途者也。北漢保河東,州尤為肘腋重地。宋人於嵐、石、隰三州以至黃河,皆置城戍關,杜河外入麟府路以捍夏人。蓋西北有事,府為必備之險矣。
永寧州位於汾州府西北百六十里。南至平陽府隰州二百五十里,西至陝西綏德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太原府岢嵐州二百五十里,東北至太原府三百九十里。
春秋時白翟地《齊語》:桓公西征,攘白翟之地,至於西河。即州境也。戰國初為趙之離石邑,後為秦、魏二國之境。秦屬太原郡。兩漢屬西河郡。晉屬西河國。劉淵倡亂於此。後趙石勒置永石郡。後魏為離石鎮。北齊置懷政郡,兼置西汾州。後周改離石郡,又改西汾為石州。隋初,郡廢州存,煬帝又改為離石郡。唐復為石州。天寶初,曰昌化郡。乾元初,復故。宋因之亦曰昌化軍。金屬太原府。元仍屬太原路。明洪武三年,以州治離石縣省入,仍曰石州,屬太原府。萬曆二十三年,改為永寧州編戶四十里,屬汾州府,領縣一。今因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