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中

汪應中,1916年生,陝西省鎮安縣人。1934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1月至1983年4月當選遼寧省第五屆人大常委。1988年7月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2000年7月病故,享年84歲。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歷任情報員、區隊長、政治指導員、科長、團參謀長、團長、師參謀長。

1966年3月至1980年12月任遼寧省軍區副司令員。

1977年12月至1980年1月任遼寧省革委會副主任。

戰鬥經歷

長期的戎馬生涯中,汪應中既是一個有勇有謀、不怕犧牲的戰士,又是一名善於克敵制勝的指揮員。1935年夏,國民黨軍隊在陝南大量集結,紅軍派汪應中假扮採購員,偵察敵軍數量和動向。在敵軍防範極為嚴密的情況下,他利用自己人地兩熟的有利條件,採取靈活機動的辦法,很快掌握了敵軍的數量、武器裝備及駐防柞水、鎮安的目的,使紅軍果斷地作出了避敵西進的決策。西安事變後,部隊由白水日夜兼程,經渭南趕至華縣赤水一帶高地,抗擊由河南西進之敵。汪應中利用敵人不明當地地理形勢的弱點,搶先占領山頭,節節阻擊,每戰必勝,共擊斃敵人2617人,繳獲步槍2741支,機槍142挺,手槍208把,各種子彈34078發。1941年9月,汪應中帶部隊參加了東山底、白佛寺等戰鬥。由於敵人的封鎖和多次掃蕩,部隊所在地的百姓逃避一空,糧秣斷絕。他帶領部隊以紅棗、南瓜、野菜充飢,堅持戰鬥,使西進之敵潰逃湖北。1943年4月,敵人對主力紅軍和領導機關所在地蛟潭莊、柳木園、灣子裡、東北沿溝包圍合擊,當時汪應中擔任偵察科長,為掩護領導機關轉移,詳細偵察了地形和路線,帶領小分隊在幾處制高點阻擊敵人。在領導機關安全轉移後,敵人氣急敗壞地包圍了小分隊。汪應中從數丈高的崖上跌下,身受重傷,仍指揮小分隊全部突圍,被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抗日戰爭期間,汪應中任四十三團參謀長,指揮了孫家莊、中莊、白社、代石嶺等10多次戰鬥,共擊斃日軍1400多人,繳獲步槍1640支,炮18門,炮彈168發,各種子彈136箱,軍刀67把。

解放戰爭開始後,汪應中任冀晉縱隊科長,隨十一旅參加了晉察冀軍區同敵晉綏部隊在山西繁峙、代縣、陽明堡、崞縣、原平、忻縣等地的20多次戰鬥。1946年冬,保定劉華南部約四個團的兵力,進犯滿城東幾個村莊。汪應中同縱隊領導研究決定,部隊由完唐縣出發,以急行軍速度,在天黑時將敵人團團包圍,激戰一夜,消滅敵人兩個團。1947年,汪應中任師參謀長,在正定的兩次戰鬥中,由於他指揮有方,利用突襲和設伏的戰術,殲敵萬餘人。清風店戰役後,部隊包圍了石家莊市。由於敵人妄圖固守,石家莊周圍20多公里內,防禦嚴密,工事堅固,城外挖有深5米、寬7米的壕溝,里外設雙層鐵絲網,碉堡、炮樓、掩體密布,構成交叉火力網。汪應中指揮部隊在夜間挖坑道,用炸藥爆破,摧毀了敵人自稱“固若金湯”的防禦設施。後率領部隊直插火車站,激戰一天,全殲守敵,創解放大城市攻堅戰第一個戰例。為配合東北大軍入關,殲敵三十五軍於新保全一線,待友軍包圍天津、塘沽、北平後實行總攻。總攻中,汪應中率全師擔任主攻,在數百門火炮的轟擊下,突擊隊一舉突破防禦陣地,登上城樓,其餘部隊迅速入城,激戰半天,殲敵三十五軍,俘萬餘人,繳獲汽車500多輛,步槍12340多支,子彈萬餘箱,炮180餘門。

為了解放大西北,汪應中又率部隊由山西平遙出發,經禹門渡黃河進軍陝西三原,同十八兵團前衛部隊擊潰馬鴻奎騎兵後,直插乾縣、禮泉,殲滅了馬匪逃軍。中寧守軍起義後,汪應中率全師攻克靈武縣城,冒雨渡過黃河直奔銀川市,迫使守敵投降,順利完成了解放寧夏的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