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9年9月,由微生物教研室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合併組建成立生物工程系,2005年更名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設有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製藥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860餘人。其中生物工程為江西省品牌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實行與澳大利亞Newcastle University聯合辦學模式。學院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微生物學),有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擁有南昌市重點實驗室1個,建有2個校級研究中心,擁有校內實訓基地1個。擁有價值800萬元的儀器設備和面積達2800m2的實驗室。

學院簡介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於1999年9月,由微生物教研室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合併組建成立生物工程系,2005年更名為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 學院設有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製藥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校學生800餘人。其中生物工程為江西省品牌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實行與澳大利亞Newcastle University聯合辦學模式。學院有省級重點學科1個(微生物學),有碩士學位二級學科授權點1個,有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
學院現有教職工36人,有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青年骨幹教師1人,省青年學術帶頭人1人,教授3人,副教授及副高職稱10人,博士10人,外聘教授4人。擁有南昌市重點實驗室1個,建有2個校級研究中心,擁有校內實訓基地1個。擁有價值800萬元的儀器設備和面積達2800m2的實驗室。

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logo江西農業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logo
建院以來,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與科研共同發展,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優異成績。學院有兩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教研室多次被評為“三育人先進集體”,曾多次獲得“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就業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近三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主持省級課題12項。在統計源刊物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
學院管理規範,學術氛圍濃厚,教學活動豐富多彩,育人工作收效顯著,在新的歷史時期,我院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創新,努力成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基地,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現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新跨越再創新的輝煌!

辦學特色

一、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所採取的措施。
1.在思想認識上做好三個轉變,一是從計畫經濟的思維模式轉向市場經濟模式,專業招生規模和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樹立市場觀念;二是從重規模、重數量,向重質量、重建設轉變,把工作重點放在四個“上”上:放在基本教學條件建設上,放在質量和創新精神培養上,把工作重點放在上下游緊密結合的薄弱環節上,放在師資隊伍的充實、完善和建設上;三是注意從大起大落的怪圈向積極穩妥、內涵發展的轉化,不求規模,注重質量,因地制宜,辦出特色。
2.在建設的實踐中,做到三個結合,三個強調和一個注重,三個結合:一是專業設定現實性與超前性相結合;二是人才培養規格專業性與複合性相結合;三是教學內容基礎性與前沿性相結合。三個強調:一是教學過程中強調套用與實踐,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二是強調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三是強調學生的創新與創業精神。一個注重,就是重視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強基固本,不斷提升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辦學層次。在教學實訓基地以科研產品的研製開發帶學生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試驗,形成產學研緊密結合。
二、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定位:教學研究型院系。
我們認為主要基於三點理由,其一,生物科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科學;其二,基本具備了教學研究型辦學條件。學校黨政確立農大辦學指導思想以生物技術為特色,對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建設非常重視,已建成較完備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實驗室和實訓基地的起點高,投入大;其三,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科學研究方向穩定,科研成果顯著,頗具特色,十五期間由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科技人員主持的項目共有26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廳局級8項,橫向項目5項,校基金項目(含CAI課件)10項,獲科研經費209.75萬元。三、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在專業教學上形成的辦學特色。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辦學的建設和實踐中,由於堅持了自己的辦學指導思想,初步形成了“重視生物科學的理科基礎教育,強化下游技術的工科專業建設,注重現代生物技術的融合滲透,實現傳統發酵工程改造提升”的優勢與特色。
1.以深化改革為動力,最佳化人才培養方案。
在教育部關於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業務要求的總體原則下,根據我系生物工程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的特點,以及相關學科的專業背景優勢,汲取兄弟院校的辦學經驗,生物工程專業和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畫幾經4次修訂,力求使它既能較好地符合教育部關於高等教育的現代化、多樣化、個性化和大眾化的要求,又能充分地發揮我校生物學科優勢,體現我校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本著“加強基礎、拓寬專業、最佳化結構、精簡內容、擴大選修、突出個性、注重實踐、形成特色”的原則設定課程體系。用“平台+模組+任選課”的形式來構建課程體系。第一平台:即通識課平台。開設這類課程是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包括“兩課”、外語、體育、大學信息技術基礎、管理學、大學國文基礎、形勢與政策等課程。第二平台:即基礎課與專業基礎課平台。第三平台:即專業課平台+模組。“選修課”是與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關係密切的傳授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知識的跨專業、跨學科課程、選修課包含限選課(也稱專業方向選修課)和任修課(也稱公共選修課)兩大類。
在第二平台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課程設定上,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一是突出工科基礎,注意加強工科專業要求的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學時數;二是增加理科內容,增加了普通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儀器分析、化工原理和機械製圖等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理論。
第三平台專業課+模組,生物工程專業課程設定發酵工程、生物工程設備、生物物質分離工程、生化檢測與控制、現代生物技術概論等五門主幹課程,同時,又加兩個模組課程,即模組一:工業發酵方向和模組二:生物製藥方向,每個模組分別設定9-10門模組課程。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定工業微生物學、發酵工程與設備、生物物質分離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等6門主幹課程,同時又加兩個模組課程,即模組一:分子生物學方向和模組二:蛋白質工程方向每個模組設定8-9門專業模組課程。尊重學生在專業興趣愛好上的選擇自主性,調動個人在理科、工科專業上的發展能動性,將學科的發展方向與學校的專業特色結合起來,充分地利用學校在生命科學領域裡的教學、科研的優勢,充分地分別體現以發酵工程為主的生物工程工科專業和以細胞工程為主的生物技術理科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的專業特色。
2.以課程建設為紐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時,師資隊伍狀況。1999年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時,專業教師10名,教輔人員3名,總計13名,平均年齡35歲。50歲以上1人,40-46歲4人,40歲以下8人。具有碩士學位3人,本科學歷7人,專科學歷3人。正教授1名,副高職稱2人,中級職稱5人,初級職稱5人,這樣一支師資隊伍,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學歷和職稱都不太合理。因此充實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建設的主要任務。校一直堅持將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重要的位置,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在積極引進高素質人才,主要根據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程所需教師進行引進,同時注意現有教師的培訓與提高,主要採用如下幾種: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幾項措施。
學科建設的核心是師資隊伍建設,沒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就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要給學生“半桶水”,教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得到了學校黨政、教務處和人事處及有關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我系黨政在實施“以課程建設為紐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計畫中,在推薦和組織協調等方面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 加速培養和引進高學歷人才,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A.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報考定向培養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
從1998年至2002年四年間,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根據課程建設的需要先後推薦四名具有碩士學位青年教師報考全國名牌大學生物工程有關核心課程的在職定向培養博士生。1998年郭美錦同志被錄取為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生命工程學院生物化工專業博士生;2000年霍光華同志被錄取為南昌大學食品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食物資源開發專業在職定向培養博士生;2001年孫宇暉同志被錄取為上海交通大學分子生物學專業在職定向培養博士生;2002年吳曉玉同志被錄取為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學專業在職定向培養博士生。2003年陳明輝同志被錄取為生物物質分離工程專業的定向在職培養碩士。
B.新進教師。挑選高學歷優秀畢業生充實教師隊伍。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成立四年來,先後從不同高校不同專業引進了8名青年教師,其中具有碩士學位4名,本科生4名。
(2) 選派青年教師到名牌大學進行單科進修學習。
2000年和2001年,我系選派辜波講師和陳明輝助教分別到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和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學院進修學習生物工藝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成回校分別承擔相應進修學習課程的教學任務。
(3) 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進行在職在崗培訓。
生物工程專業凡是由我系高級職稱教師承擔的課程,系裡均安排青年教師進行全課程聽課,對青年教師實行導師制,進行課程定向培養,當好主講教師的助教,主講教師與助教共同備課。例如:塗國全教授主講《微生物學》,根據教學大綱編寫教案、講稿、CAI課件腳本和微生物學題庫,助教黃林同志協助塗教授研製CAI課件,列印題庫,全程聽課,批改學生題庫作業及課後和網上答疑等工作;吳曉玉副教授主講的《工業微生物生理與遺傳育種學》,黎循航同志任助教,也是這樣做的。通過青年教師導師制,對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大有益處的。
(4) 從校辦企業選調有實踐經驗的專業科技人才充實教師隊伍。
從2001年到2002年,我系在人事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先後從江南製藥廠選調本科以上學歷三名專業技術人才調入我系擔任教師,他們分別是廠長王岳峰副研究員,副廠長高級工程師曾鍵和工程師魏賽金。王岳峰和魏賽金兩位同志經過教師資格培訓後,均取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王岳峰同志承擔了研究生《現代儀器分析》和本科生的《發酵分析》兩門課程教學任務,魏賽金同志承擔了《微生物學》和《農用抗生素與殺蟲微生物學》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曾鍵高級工程師擔任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實訓基地副主任,負責安排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的教學和畢業實習工作。
(5) 聘請校外知名專家教授為我系兼職教授。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從99年至現在先後向學校推薦並得到學校批准聘任8位校外知名教授、專家和企業家為我系的兼職教授。他們分別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張嗣良教授和儲矩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技學院的博士生導師鄧子新教授和周秀芬教授;華東農業大學生命科技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喻子牛教授;山東勝利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孫建國和總經孫向威高工;景德鎮市副市長、農大校友周華保高工。這些兼職教授不定期來校進行學術訪問,作學術報告,這對於加強校與校、校與企業的緊密聯繫,安排畢業實習,擴大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對外影響產生了積極作用。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通過四年實施“以課程建設為紐帶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已取得明顯的效果,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人數翻番,專業教師的學歷層次、職稱檔次明顯提高。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現有教職工36人,其中專兼職教師21人,教輔人員8人,平均年齡32歲,專兼職教師和教輔人員分別占全系教職工的58.33%和22.22%,全系生師比為21:681=1:32.43。教師隊伍中不同學歷層次人數和比例:博士學位1人(在讀3人),占4.76%;碩士學位9人,占42.86%;本科學歷11人,占52.38%。教師隊伍中不同職稱層次人數和比例:正教授1人,占4.76%;副高職稱7人,占33.33%;中級職稱5人,占23.81%;初級職稱8人,占38.10%。
3.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的,改革實驗教學體系。
針對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套用型強的特點,我們注重實驗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完善。一是在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總體規劃下,我們改革了本系專業基礎課實驗課從屬於理論課教學,實驗室依附於教研室的傳統格局,按照“統一管理、最佳化配置、資源共享”的原則,組建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實驗中心,由系副主任張宏玉高級實驗師任中心主任,規範實驗室管理,提高實驗室、儀器設備利用率;二是實行“將微生物系列課程的實驗教學內容有機地重組成基本操作技能、基礎理論驗證、微生物遺傳改良、套用微生物技術和微生物研究課題等五大模組的實驗教學改革,使生物工程專業的學生能獲得系統規範的微生物菌株的分離培養,保種傳代和遺傳改良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收到十分良好的教學效果;三是在99級生物工程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發酵工程與設備、生物工藝學、代謝控制發酵三門專業課程教學實習,充分利用本系教學實訓基地中試車間8套全自動不鏽鋼發酵罐及其配套設備,作為課程實習場所;四是99級生物工程專業第七期15周的畢業實習,安排60-70個學生到校外10餘個實習基地進行實習,大約一半的學生留在系實訓基地進行實習,以科研產品研製(複合微生物肥料)帶畢業實習,實習內容以三大技術:無菌操作技術、純培養技術和顯微操作技術,貫穿在三大工藝:發酵工藝、檢測工藝和產品製備工藝中,使學生充分利用實訓基地先進的發酵設備、檢測設備和後處理設備,利用不同的微生物菌株通過發酵生產製成一種或多種產品,使每個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全面實踐操作訓練。在校學工處、校團委舉辦的第四屆“興贛杯”科技論文競賽中生物工程99級同學提交了7篇科技論文,其中有4篇論文獲獎:一、二等獎各1篇,三等獎2篇。並有兩篇優秀論文由學校推薦參加全國第8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決賽,分別獲江西賽區優秀作品二等獎。
4.強化了實驗室和教學實訓基地建設。
對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實驗室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得到了學校黨政的高度重視和經費所給予的大力資助。四年間學校先後投入近400萬元,用於我系實驗室建設和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教學儀器設備的購置。實驗室建設。2000年-2003年學校先後投資80餘萬元,改建了10個高標準專業實驗室。2000年度投資近10萬元,將生物工程樓二樓東頭200米2改建成發酵分析實驗室,主要承擔《生物工藝學》、《代謝發酵分析》和《儀器分析》三門課程實驗教學任務,每次可容納100餘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2001年投入40多萬元,將生物工程樓五樓800米2,按國家重點實驗室標準改建成微生物學實驗室和工業微生物生理與遺傳育種實驗室。每個實驗備有近70米2實驗三個,實驗室的實驗台全部由進口的耐腐蝕防火理化材料製成,六個實驗室一次性可容納200餘名學生同時進行實驗。微生物實驗室主要承擔全校《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環境微生物學》、《能量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食用菌學》、《病毒學》、《微生物肥料學》等8門課程的實驗課教學任務;工業微生物與遺傳育種實驗室,主要承擔《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遺傳育種學》、《農用抗生素與殺蟲微生物學》、《酶工程》和《生物製藥》等5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2003年投入近30萬元,將生物工程樓一樓800米2改建成分子生物學實驗室,預計今年8月份完成。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建成後,將承擔《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普通生物學》、《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等5門課程的實驗教學任務。
2) 教學實訓基地建設。
在2001-2003年間學校先後投入220餘萬元為我系新建一個教學實訓基地,其中40萬元用於基地700米2土建工程建設。基地土建工程包括120米2中試發酵車間、菌種製備室、搖瓶培養室、中間檢測室、儀器室、發酵產品後處理製備室、藥品材料倉庫、學生實習教室等,該基地占地面積10000米2左右。發酵中試車間裝備價值140萬元的全自動不鏽鋼發酵罐15升、50升、500升、1000升各兩套及其配套的自動的空氣、蒸汽和動力系統。基地各實驗台裝備價值近40萬元的儀器設備,實訓基地建成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本科專業《發酵工程與設備》、《生物工藝學》、《代謝控制發酵》、《酶工程》、《蛋白質工程》、《生物製藥》、《微生物肥料學》和《農用抗生素與殺蟲微生物學》等課程教學實習,以及每年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畢業生200人左右為期15周的畢業實習。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實驗和實訓基地用房面積達5000米2,生均學生
3) 儀器設備的購置。
在2000-2003年間學校先後投入近100萬元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四個實驗室添置較高檔的儀器設備,例:雙目高倍生物顯微鏡100台、各種型號規格的不同離心機、分光光度儀、淨化工作檯、搖瓶機、恆溫培養箱、冰櫃、高壓消毒滅菌器等。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儀器設備總額達829萬元,生均儀器設備額達到12,173元。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教學條件建設,從學校範圍來說,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大、起點高,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本科專業學生提高實驗和實踐操作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硬體環境條件,為提高本科教育質量打下較好基礎。

機構設定

院黨委
黨委書記: 黃華古
團委書記: 彭劍峰
院學生工作辦公室
就業工作指導中心
院行政
院 長: 吳曉玉
副院長: 霍光華
副院長: 劉衛東
教務辦公室: 劉志文
資料室: 裴 英
教學機構:
微生物教研室:
主任:魏賽金
生物工藝教研室
主任:張寶
生物技術教研室
主任:周通
生物科學教研室
主任:王飛
生物物質分離教研室
主任:朱向東
院中心實驗室
主任:龐會忠
院實訓基地
主任:程新
研究及服務機構
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理化分析測試中心
南昌市發酵套用技術重點實驗室
套用微生物研究室
院實訓基地
科技服務部

學科結構

設生物工程、生物技術、生物科學3個本科專業。其中生物工程專業為校重點學科,生物工程專業2002年被評為江西省高等院校本科品牌專業,碩士點為微生物學,現有碩士研究生26人,微生物學評為江西省“十五”重點學科。

專業介紹

生物工程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化工原理、機械製圖、發酵工程、生物物質分離工程、發酵設備、生物物質檢測與監控、生物工程導論等。
生物技術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微生物學、發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細胞工程等。
生物科學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主要課程: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現代生物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