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永豐毛邊紙

江西永豐毛邊紙

永豐毛邊紙是一個有著兩種得名版本的傳統手工藝。據記載,永豐的手工毛邊紙在明朝是著名藏書家毛晉的印刷專用紙,還在唐宋時被列為貢品。只是這裡的手工毛邊紙生產規模近年來日益萎縮,目前連保存完好的紙棚也不多了。

簡介

林業資源豐富的江西,有一大半縣市生產紙張,其中著名的有鉛山連史紙和永豐毛邊紙。永豐毛邊紙是一個有著兩種得名版本的傳統手工藝。據記載,永豐的手工毛邊紙在明朝是著名藏書家毛晉的印刷專用紙,還在唐宋時被列為貢品。只是這裡的手工毛邊紙生產規模近年來日益萎縮,目前連保存完好的紙棚也不多了。
第一個版本特別能表現中國古代文人的嗜書如命。

歷史記載

明朝有一個叫毛晉(1599-1659)的常熟人,家裡非常有錢,特別喜歡藏書、刻書。他在30歲左右開始經營校勘刻書事業,建了汲古閣、目耕樓,以高價購求宋代、元代刻本,藏書至少有8.4萬冊。為了尋訪和借抄藏於他人之善本,毛晉採用影寫的方法抄書,故人稱“毛抄本”。毛氏的這種影抄本能夠基本上保持原書的面貌,後來有些宋元刻本在流傳中散失了,“毛抄本”則被視為同原刻一樣珍貴。

毛晉印書所用紙張,都是在江西定做毛邊、毛太紙。他喜歡用竹紙印刷書籍,在江西大量訂購稍厚實的竹紙,並在紙邊上蓋一個篆書“毛”字印章,永豐“毛邊紙”就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個版本更為寫實,少了些傳奇色彩。

《永豐縣誌》上記載,據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2月永豐縣政府調查:中村、石馬等地出產的毛邊紙始於清道光年間。本縣中村鄉梅子坪(當地人稱“梅仔坪”)人巫山興、巫山發兄弟從福建學會造毛邊紙的技術後,回鄉建槽,開始生產毛邊紙。後來鄉民耳濡目染、競相效仿、輾轉相傳,至光緒年間極盛。那時全縣有槽者200餘家,產量2萬餘擔,以中村、上溪、石馬、北坑、水漿為集中產區,藤田為毛邊紙集散地,包裹外運時署名“藤田毛邊紙”。

永豐當地稱造紙的作坊為“紙棚”,專門生產紙的廠主為“槽戶”,鑑別紙張等級的師傅為“看紙師傅”。當地人認為:“因為紙做出來後邊緣毛糙,所以得名毛邊紙。”

更有記載說,永豐在唐代曾用蕨類植物纖維製成“陟厘紙”,被列為宮廷用紙。元和年間,又列為貢品,到明朝則命名為“永豐紙”。

細算起來,一張毛邊紙的誕生至少需要不下11道工序,而且道道工序馬虎不得。老何介紹,毛邊紙是一種竹紙,它的原料是“沒開枝、沒長大的嫩竹”,當地人稱為“竹麻”(音)。原料製作的好壞,直接決定著紙張的優劣。用專家的話說:“造紙的第一道工序就是砍竹麻,竹麻只能在每年立夏前後的半個月砍伐。砍好的竹麻劈好之後,放入山上的坑塘內,加生石灰腐漚40天。之後,要洗淨石灰,在坑塘內用清水再浸泡發酵30天。腐漚浸泡後的竹麻,就是造毛邊紙的原料。”

做好的原料由人工剝去青皮、竹節等,放在一種特製的工具上由人工腳踩搗爛。再用竹簾兩人水中撈制,其中把頭的叫“做紙”,把尾的叫“扛尾”。這時,毛邊紙基本成型,進風房,由人工刷在火牆上焙乾。焙乾水分的紙張一般裁剪為62厘米×138厘米,包裝成捆後出售。

據載,焙乾水分後的毛邊紙是白色的,光滑、勻細、韌性好,吸水性強、不淡墨,字跡經久不變,而且百年不蛀不變色,是書寫、印刷之佳品。較重的毛邊紙又稱為“玉扣紙”。

正是因為手工毛邊紙如此多的優點,毛晉才會在印刷書籍的時候使用它,這也為永豐毛邊紙在古代出版印刷界贏得了極高讚譽,有記載說:“凡印書,永豐綿紙為上。”這種綿紙就是永豐的手工毛邊紙。

毛邊紙一年四季都可以生產,一個紙棚運作起來最少需要12個人,作坊每天產量七八刀左右,每刀毛邊紙產地價格在32元至70元不等,價格波動比較大。按照老何說的每刀毛邊紙為200張計算,一張毛邊紙的價格一般只有0.35元。

手工毛邊紙質地雖好,但是它在當地卻是製作工期長、生產成本高、效率低的買賣。用當地一官員的話說:“(生產規模)是萎縮、萎縮、再萎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