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

江岸

江岸區位於長江西北岸,漢口的東北部,是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市重要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常住人口74.23萬人,區轄16個行政街道。

基本信息

簡介

江岸江岸
江岸區位於長江北岸,漢口的東北部,是中共武漢市委、武漢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武漢市重要的政治、金融、信息和文化中心,常住人口74.23萬人,區轄16個行政街道。

江岸區是一個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的濱江城區。沿江岸線長達16.2公里,江灘寬闊,岸線平直,水文化優勢得天獨厚,亞洲最大的濱江綠化廣場“江灘公園”,已成為武漢市新世紀形象的標誌性景觀。著名的江漢路步行街是武漢最繁華的商業街區,歷經百年滄桑的濱江優秀歷史建築群,展現了江岸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獨特都市魅力。

歷史沿革

江岸區是武漢市歷史上唯一存在過外國租界的城區。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的80多年間,英、法、俄、德、日五個帝國主義國家在江岸區設立租界,先後有十七個國家的商人、傳教士到這裡經商、設廠、傳教、辦學,各國在江岸地區建有眾多的洋行、銀行、工廠和碼頭。代表中國官僚資本利益的銀行及錢莊也設在租界內外。此時,江岸成為武漢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樞紐,是華中地區物資集散地和全國外貿轉口中心之一,境內經濟和文化也得到發展。江岸區擁有眾多富有異國情調的優秀歷史建築。租界時期,電燈、電報等近代公用市政設施首先在江岸區開始出現。江岸區是武漢城市近代化的起點。

江岸地區人文景觀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區。近百年來,許多愛國志士和共產黨人在江岸這塊土地上進行過艱苦卓絕、可歌可泣的鬥爭。

這裡爆發過辛亥革命慘烈的陽夏之戰以及震驚中外的江岸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機關許多重要部門遷到轄區辦公,中共領導武漢各界民眾經過英勇鬥爭,收回英租界,取得反帝鬥爭的偉大勝利,使武漢江岸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1927年8月7日,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中共中央在江岸區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八七會議”。江岸區擁有大量珍貴的革命鬥爭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史跡和教材。  

解放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江岸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發揮本區作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的優勢;利用交通便利、信息靈敏便捷;科研院所、軍事院事多,科技教育優勢突出;有中南地區最大的倉庫群,倉儲設施和大型企業多,有眾多的中央、省、市大型企業,經濟發展潛力較大等特點。積極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大力發展社會文化事業。

人文旅遊

江岸區優秀歷史建築文化特色明顯,系全國唯一集聚五國租界的城區。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樓、原美國領事館、原法國領事館、宋慶齡故居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現黎黃陂路已整舊復舊,形成江岸歷史建築街頭博物館。  

革命歷史文化豐富。在鄱陽街、洞庭街、勝利街一帶座落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址,中華全國總工會一批舊址,還有以歷史優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學校,如岳飛街、黃興路、向警予中學等。

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鬥爭。二月一日,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時,遭到軍閥吳佩孚的干涉和破壞。當晚議決舉行全路總同盟大罷工表示反抗,提出了“為自由戰,為人權戰”的口號。同時決定總工會遷移漢口江岸辦公。二月四日,大罷工實現,京漢全線工人一致行動,全線所有車輛一律停駛,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癱瘓,史稱“京漢鐵路大罷工”。二月七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在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等地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鐵路工人同敵人展開了英勇搏鬥。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鬥爭的江岸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並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毛澤東題寫“二七烈士紀念碑”。1985年由於展館窄小,省、市政府和鐵道部又投資遷建了新館。1986年胡耀邦為新遷建的“武漢二七紀念館”題寫館名。

古德寺: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

後來發展成為占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我國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劃給武漢照像機廠使用。80年代以來,市佛協就多次呼籲要求照相機廠退出古德寺。經市政府協調決定,市照相機廠將原古德寺5000餘平米麵積歸還給市佛協。目前古德寺正在騰退之中。

江漢路步行街 江漢路原名歆生路,是武漢市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在近代史上,曾是華界和原英租界商業金融區銜接地帶,至今道路兩側仍存留著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和許多具有風貌特色的建築,成為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繼1999年9月北京具有700多年歷史的王府井和擁有150年歷史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相繼開街一年後,在2000年9月22日一個黃花滿地的季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武漢江漢路也以風姿綽約的鶴髮童顏邁進了都市步行街的華爾茲。至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天津和平路、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武漢江漢路成為中國大都市的“五朵金花”。風格各異的建築、美麗的亮化工程、耐人欣賞的“漢味小品”、中、西餐飲的大比拚、繁華的商業文化同台競“演”,這為該街營造了良好的休閒觀光的濃濃氛圍。江漢路總鋪裝面積為3.2萬平方米,共採用7大類石材。用青石直接加工鋪成的盲道,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經濟建設

眾多國內外知名企業和財團來到江岸區投資興業,其中有法國家樂福、德國科朗曼、香港九龍倉、香港新世界、香港瑞安、香港百佳、泰國正大、新加坡晉合、台灣錢櫃、聯想、伊利、上海港務集團、浙商商會、晉商商會和一批內資銀行及保險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