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路[上海江寧路]

江寧路,是中國上海市靜安區和普陀區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全長2594米。

上海江寧路

江寧路中國上海市靜安區普陀區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在租界時代名為戈登路(Gordon Road)。南起靜安寺路,北至蘇州河。全長2594米。

歷史

直到19世紀末,此處仍是上海西郊的一片農田。1899年上海公共租界大規模拓展時被劃入界內,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修築了這條馬路,以英國洋槍隊首領戈登名命名。建成以後,沿路形成住宅、工廠混合分布區。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將其以江蘇省地名改名為江寧路。

交匯道路

南京西路——靜安寺路
奉賢路
北京西路——愛文義路
新閘路
武定路
康定路——康腦脫路
昌平路
淮安路
海防路
安遠路——檳榔路
新會路——馬白路
長壽路——勞勃生路
普陀路
澳門路
宜昌路

沿路近代建築

66號 美琪大戲院
511號 戈登路巡捕房
檳榔路口 玉佛寺

青島江寧路

青島有許多人不知江寧路,但知有劈柴院,其實劈柴院就是廣義上的江寧路。
為什麼叫劈柴院?有眾多說法,有人說原叫劈采院,訛為劈柴院;有人說原叫劈財院;有人說原叫十字院;有人則說曾叫竹竿院。《青島晚報》上發表過十幾篇文章討論這一問題。
大鮑島村是一個大村,有“集”,逢一、六為集日。劈柴市在村西,青島建為城市之初,劈柴市沒有取消,反而成了每天有市的市場。建江寧路時,劈柴市在10號大院,人們叫它劈柴院。以後10號大院成了賣藝的大院,人們仍習慣叫劈柴院;江寧路發展成為“步行商業街”後,整條街又叫成了劈柴院。
老青島的劈柴院類似老北京的東安市場,百戲雜陳,商鋪櫛比,因人氣旺,寸土寸金,中山路路口竟搭了一個吊鋪,使入口高僅2米多,吊鋪上高僅1.8米,勉強能站起一個人,竟是一家酒館,生意很好。入口街道的一半間起了一家菸酒糖茶店和一家鐘錶修理店。
江寧路是“人”字型,在中山路、河北路、北京路各有一個進出口。主街上主要是飯店,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杏樂春、增盛樓、義盛樓、天興樓、異美齋、協聚樓等。青島的飯店多以魯菜為主,但多為膠東菜系,元惠堂卻是魯菜濟南菜系的代表性飯店。一樓大堂,二樓雅座,興旺時院內樓上也是該店的單間。李家餃子樓以皮薄餡鮮著稱,顧客雲集,後又在海泊路開了分店。
正街的兩側是攤販,以水果店、食品店為主。北街的攤販主要是賣熟食,如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醬肉、門洞內有濰縣朝天鍋飯館,兩側店鋪多為酒館。酒館內有一個大缸,貼著紅紙黑字大大一個“酒”字。其實,大缸裡面還有一個小缸才是盛酒的。過去青島“燒鍋”(白酒廠)很多,生產散裝白酒,並無品牌。有的酒客進來依在櫃檯上喝上幾兩,夥計用舊制2兩或4兩的酒提子打上來,倒在碗裡,有的邊喝邊與老闆聊天,有的一飲而盡,交錢抹嘴就走。有的二、三好友在桌旁坐下,買兩、三個冷蝶細斟慢飲;有的在門外熟食攤上買上醬肚、牛肉,讓夥計切好送進來佐酒。
西街比較冷清,有幾家前店後廠的糖果店,攤販中有賣“炒貨”——瓜子、花生的,有賣豆腐腦的小吃攤。
江寧路原是4號院內有幾家店,有書店、文具店、百貨店,也有攤販。
最熱鬧的是原8號、10號大院,這裡是最早的劈柴院,是娛樂業集中的地方。舊《青島晚報》每天有個專欄叫《劈柴院》,報導這裡藝人們的“新聞”。
劈柴院娛樂分三種,一是戲院,一是“茶社”,一個露天,內容則有各種藝術形式。有一家戲院“是青島第二家中國人戲院”,後改為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的大光明電影院曾是舊中國最大電影院,這裡則是僅有200多個座位的小劇場。解放後曾作為三好魔術團。
這裡還有幾家茶社,如永安、共樂、群艷等。青島的“茶社”,是一種曲藝場。另外,有露天撂地藝人擺上幾條板凳,每演完一段,坐在板凳上要錢,站著看的可交可不交,叫“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
幾十年里,劈柴院湧現過一批著名的藝人,如相聲藝術大師馬三立早年曾在這裡撂地,後進入茶社;還有著名山東琴書演員李金山、高金鳳,著名山東快書演員楊立德,著名中國戲法演員王傻子、說評書的葛兆鴻,唱太平歌詞的大鼻子等都曾在這裡表演並開始成名。
劉泰清是劈柴院裡的曲藝世家。他是著名西河大鼓演員,演唱的節目於20世紀80年代整理出版。他的妻子是木板大鼓演員;兒子是曲藝伴奏;長女劉愛琴也是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員,幾次獲獎;三女劉惠琴是中國廣播說唱團主要演員,上世紀80年代在北京舉辦個人表演會,被稱為“青島劉三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