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大學城

江寧大學城

江寧大學城位於南京市主城南部(江寧區),距離新街口16公里。江寧大學城由省教育廳與南京市江寧區政府合作、南京江寧科學園負責開發,規劃面積27平方公里,由兩大功能區(大學集中區和資源共享區)組成。截至2013年8月,已有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河海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醫科大學、南京工程學院、南京曉莊學院、金陵科技學院、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金陵協和神學院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京旅遊職業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正德學院等院校入駐。

基本信息

簡介

江寧大學城狹義地講僅包括方山周圍27平方公里由江寧區政府2002年規劃的江寧大學城。它在南京市的東南面方山周圍。南京地

江寧大學城江寧大學城
鐵1號線南延線,公交方面有南廣線,137、148路;區內3、17、19路及大學城環線連線各個校區,方便了同學們的出行。

江寧大學城名校薈萃, 環境優美,人文氣息濃厚,適合學子學習深造。江寧大學城作為2014年南京青奧會“大學場館區”,包括江寧體育中心,江蘇省方山體育訓練基地,將承辦足球、手球、射擊三個項目,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裁判員、教練員近千餘人匯聚江寧大學城。

截至2013年8月,有15所大學已經簽約入住,已經有15所大學超過15萬大學生入駐,還有一些國外著名院校在深度洽談。今後3—5年內,江寧大學城將形成15所高校、20萬學生的規模。

位於大學城核心地帶的資源共享區面積100萬平方米。三級政府與外企在這裡共同投資15億元建設南京第二體育運動中心,到2004年底一期將建成2.6萬人體育場、5000人體育館和訓練館、游泳館等,成南京承辦全國十運會的分會場。入駐大學發揮各自優勢,積極投入資源共享區建設。南京醫科大學與外資合建擁有1000張床位的三甲醫院;江蘇經貿學院與外資合資建設賓館、購物中心;江蘇海事學院投資建設游泳館。此外,美國華納還要在這裡投資經營影視城。

入駐院校

高等院校
序號 學校 面積 區位
1 東南大學
3700畝 江寧經濟開發區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500畝 江寧經濟開發區
3 河海大學
1077畝 江寧經濟開發區
4 南京工程學院
2550畝
5 金陵科技學院
1318畝
6 南京曉莊學院
1300畝
7 南京醫科大學
1504畝
8 中國藥科大學
2428畝
9 南京郵電大學
460畝
10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 1660畝
11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1400畝
12 金陵協和神學院 200畝
13 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800畝
14 正德職業技術學院 300畝 江寧經濟開發區
15 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921畝
16 南京旅遊職業學院 403畝
其他院校
南京旅遊職業學院 南京中天專修學院 南京鐘山外國語專修學院 南京醫藥中等專業學校
江寧衛生職工中等專業學校 江寧衛校 江寧區懷生職工中專學校 南京市江寧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
南京市江寧技工學校

發展歷史

江寧大學城風景江寧大學城風景

江寧從秦代首次設縣時起,至今已有兩千餘年的歷史。歷代文化名人在江寧留下遺蹟、遺址上百處,其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4處,僅在江寧大學城及周邊,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建於南宋時期的方山古定林寺塔至今屹立,據考證,劉勰正是於此著作了《文心雕龍》。江寧大學城內,各名校呈“彎月形”包圍著方山國家地質公園,百里流韻的秦淮河穿流其間,這些都成了師生閒暇之餘的好去處。

近幾年來,江寧一直致力於打造江蘇知識創新基地,大力實施“產業化、城市化、數位化、生態化”戰略,迅速成長為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江寧大學城落戶於江寧開發園區的科學園,是我市將經濟與科教資源有效整合的實踐。這裡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業企業的入駐,為各高校提供了天然的科研、實習基地,教學與科技研發相結合,學習與實際套用相結合咫尺間得以實現。

在高校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上,江寧大學城內的南京曉莊學院走出了第一步,他們主動與漢德森、高齒、奧賽康等高新技術企業聯繫,尋求合作。與園區企業在員工的職業技術培訓、技術投資項目合作、畢業生就業安置等方面達成了初步共識。

江寧開發園區的有關負責人說,為進一步推動“產學研”在這裡有效互動,江寧大學城依託江寧開發園區的政策優勢,對所有入駐的高校均實行開發園區的待遇,採取最優惠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還選擇風景優美的地段,規劃了教師公寓小區,徹底解決入駐高校教職員工的後顧之憂。

2005年十運會期間,位於江寧大學城資源共享區的江寧體育中心成功承辦了十運會女足、摔跤兩項賽事,江寧大學城的承載能力令人驚嘆。江寧體育中心向大學城內所有的師生開放,提供了大型活動以及日常鍛鍊的場所,場內還設定了專門的羽毛球俱樂部、籃球俱樂部。

建設規劃

規劃規劃

江寧大學城在建設之初,就以打造一座知識新城的理念來規劃,劃分為資源共享區和高校集中區。資源共享區呈帶狀伸展,各高校分布兩側。各高校的服務設施都在資源共享區內集中興建,實現校際間的資源共享。三級甲等醫院、四星級賓館、商業步行街等在內的“江寧大學城十大公配設施”重點項目已全面啟動。

江寧大學城還在快速融入南京的城市發展。這裡距離主城區僅12公里,機場高速、將軍路、寧溧路等多條主幹道直通城區,10餘條公交線路直通各校門口,寧杭高鐵二環路、寧杭高速等穿城而過。南京捷運一號線南延的起點站——中國藥科大學站,就在江寧大學城。

江寧大學城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大學城將以引進的名校為載體,朝著建設國內一流的大學集中區邁進,同時,進一步完善服務和配套設施,吸引更多的國內乃至國際知名院校入駐,為南京創建教育名城、建設創新型城市著上濃墨重彩。

市場特徵

大學城市場,越來越多企業關注的市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城高校市場將會是企業的一塊非常具有戰略意義的市場。這不僅體現在高校市場人數和需求越來越多,更體現在高校是一個具有一批高素質的人群和一塊非常具有規律性組織的群體。而高校市場的巨大空間更是讓許多懂得經營的個體及企業追逐嚮往。

90後是大學城市場的重要生力軍

捷運是大學城生活的時空動感帶

王老師稱,他服務高校教育工作近20年,非常清楚現在江寧大學城的實質市場情況,儘管校園市場具有如此大的優勢,但校園市場也是一個相對特殊的市場,學校以教書育人為主業,加之傳統教育理念對社會實踐社會交流的排斥,造成許多學校對商業活動採取抵制態度,許多社會內通用的市場推廣方式在校園內並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這就需要一個熟悉校園狀況,擁有校園渠道,具備豐富校園推廣經驗的專業公司來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隨著南京捷運1號線南延線的開通,這一切都解決了。捷運沿線的商家對於大學城周邊已經形成或者相對穩固的商業格局帶來了新的衝擊,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商業機會,無限商機待開發。因為每學期自開學開始,高校周邊商業從租房到餐飲,從培訓到圖書,從休閒到美容,從網咖到KTV,無一不是熱鬧的場景,一些特色店和休閒店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如能提供交流、看書、上網、喝茶、聊天、聽音樂的地方,對於習慣了三點一線(宿舍、教室、食堂)的高校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去處,而對於商家來說則是商機無限。

25萬是大學城消費的超級規模群

以南京江寧大學城為例,她在南京市的東南面方山周圍。江寧大學城距市中心約35公里左右。交通極其便利,南京捷運1號線南延線,從安德門站出發,向南途經天隆寺、軟體大道、花神廟、南京南站、雙龍大道、河定橋、勝太路、百家湖、小龍灣、竹山路、天印大道、龍眠大道、經貿學院、南京交院站,最後到中國藥科大學站,全長24.47公里,全線將設15個站。於2006年開工,已於2010年5月28日建成通車;公交方面有南廣、安廣線,137、148路;區內3、17、19路連線各個校區,方便了同學們的出行。目前有24所大學與技校已經簽約入住。其中有15所大學已經有近15萬人住。一般也把將軍山的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正德學院還有九龍湖邊的東南大學同時歸為江寧大學城。上述四校的學生都已經正式入住江寧校區。總的來講,江寧大學城已經有24所學校超過25萬學生入駐。有人就有消費,有消費就是大市場。

消費調查

隨著國家高校的擴招,進入江寧大學城的學生越來越多,而很多企業更是對這個市場垂涎欲滴,通過各種渠道來攻入大學城市場。

賓館江寧大學城分店餐飲賓館等在江寧大學城的分店
因為在大學市場,80後已大部分退出了校園學習的舞台,而比80後更有個性,有時尚,更新銳的90後粉墨登場了。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新生力量,而90後中所謂的"富二代"、"農二代"更是在校園演繹著消費的動向!然後,很多企業只知道大學生市場非常大,但並沒有對大學生市場做學生消費調查。大部分企業去開拓大學城市場時,通常為路演、燈箱、直投雜誌做廣告,結果收效甚微。因為路秀,吵吵鬧鬧,吹吹唱唱,現在對大學生已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沒有什麼值得吸引;燈箱廣告在學校隨處可見,更像牛皮癬,更是讓學生目無一切,視若無睹;而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民營DM雜誌,因為發行量的虛假,真正到學生手中的沒有幾本,有的雜誌發行量號稱10萬本,實際只有廣告贊助商希望多看地方出現的一二千本。因為很多品牌企業或在校園推廣的企業都是急功近利,沒有認真對江寧大學城學生做消費動向調查,而是項目活動盲目上馬。對於學生推廣的品種型號,價格不是太高就是太低,功能不是過於簡單就是太高端,導致適合學生或學生想要的,卻沒有出現,使企業白白忙活,吃力不討好!

凡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要想進入大學城市場,則必須有真實的調查數據,企業才能有的放矢。針對江寧大學城,筆者走訪了有著大學教育20多年工作經驗,《大學城資訊》雜誌的負責人王老師,他給筆者分析了江寧大學城學生消費的趨勢與看法:

男女和城鄉差別導致消費觀點不同

理財與規劃意識淡薄消費支出沒數

大學生理財意識淡薄,還沒有相應的理財觀念和水平。每學年除了學費、住宿費以外,一個大學生還要花多少錢?《大學城資訊》雜誌調查結果是:一個大學生年消費在3000元以下的僅5人,占5.3%;5000-8000元的28人,占40%;3000-5000元的21人,占30%;8000以上的達到了18人,占25.7%,其它有的達到2萬元。在回答"你有記帳的習慣嗎"的問題時,僅有17.2%的大學生回答"有",82.8%的大學生回答"沒有",而一小部分大學生給出的答案是"不太愛記、大體總數記一下"、"大部分錢不知花到什麼地方去了"。顯著的數字對比可以看出大學生理財意識還比較淡薄,很多學生每月消費超支。王老師說,《大學城資訊》雜誌在調查中了解到,大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家庭供給,占到被調查人數的75.16%,只有不足5%的學生是親友資助、勤工儉學及貸款和獎(助)學金。在回答"本月超支了你會怎么辦?"的問題時,47.47%的學生選擇"先花下個月的",20.22%的學生選擇"向父母要錢",也有選擇"打工勤工儉學"的,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家長的依賴性非常強。在大學生方面還存在著假日旅遊,在調查中,有5.6%的學生利用家裡提供的生活費去旅遊,而旅遊所花的金費在100-1000元左右。由於理財與規劃意識淡薄消費支出沒數,等到每月月底則向父母爺爺奶奶告急。

時尚和名牌是學生時代新潮追求

學生思想活躍,對新事物有強烈的求知慾,喜歡追求新潮,並敢於創新,消費的趨附性強,娛樂消費占全部消費額的比重很大。20歲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學校園的絕對多數,他們站在時代前沿,追新求異,敏銳地把握時尚,惟恐落後於潮流,這是90後的共同特點。最突出的消費就是使用手機。當代大學生們的消費中普遍增加了手機的消費項目。《大學城資訊》雜誌調查中發現 "手機、電腦、MP3"是目前在高校大學生中較為流行的"三大件"。目前江寧大學城學生手機擁有率高達到98%,並且有的持有兩部或者兩部以上手機。其實品牌手機主要分布為幾大品牌,諾基亞、OPPO、索愛為大學手機市場品牌首選,占據了51.82%的市場份額。此外,電腦及相關消費也是學生的追求,小至一張幾十元的上網卡,大至電腦都是當代大學生的寵物,其中筆記本又比台式機占用率多。再次是髮型、服裝、飾物、生活用品,大學校園中都不乏追"新"族。其中有63.8%同學追求名牌服飾,穿愛迪達牌占13.2%,穿耐克牌占17.8%,穿李寧牌占22.6%,有32%的同學在穿著方面既追求名牌又追求時髦,不追求名牌的僅占22.8%。調查資料也印證了這一點,就所占比例來看,"是否流行"緊隨價格、質量之後,成為大學生考慮是否購買的第三大因素。至於名牌產品,當問到"如果經濟許可,會否購買名牌產品"時,80%的學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人情與戀愛是學生重要財務支出

《大學城資訊》雜誌調查發現大學生的人情消費較高。90%以上的大學生過生日、同學老鄉聚會要請客,請客地點從學校附近的小飯館到捷運沿線的洋快餐,還有到比較有名氣的高檔酒店,請客費用從50元到400元不等,有的甚至達到上千元。而一些當了學生幹部的學生認為,既然自己有所獲得,也應該"付出",讓同學們和自己一起享受快樂。評上獎學金的也要請客,96%的拿獎學金的學生要請大家吃飯。有的同學感慨:如果不請客很可能被視為"不夠交情"或"不上路"。從月總消費額的結果來看,總消費400元以下的人群占了比較大的比例,飲食方面選擇250元以下的人群比例就更多,占到了41.4%,而比較合理的250--400元的人數占了45.7%。另外我們還發現,在選擇250元以下的29位同學中,竟有20位是女同學,占了選擇這個答案的人數的70%之多。對 "你談戀愛了嗎?每年為戀愛花費多少錢?"的問題,77%的大學生承認有戀愛經歷,每年用於戀愛消費的錢從500-2000元不等。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戀愛支出主要在吃飯、零食、逛街、泡吧娛樂等方面,禮品消費是戀愛消費中絕對的"大頭",逢年過節(情人節、聖誕節等)或是倆人過生日及特殊的紀念日,戀人之間必要互送禮物,此項花費少則幾十元,多則數百元,甚至有幾千元者。在戀愛消費中,支出較大的還有在校外租房居住,每月要支付200-400元。非常有趣的是,傳統意義上談戀愛全由男方埋單的局面已經完全打破,出現三種情形,即:男方全部負責、男女方共同承擔和女方主動全部承擔三種情況,女生的戀愛支出甚至有超於男方的情況。傳統與現代生活方式在當代大學生中被充分演繹。

通訊與上網成為學生日常必不可缺

隨機問卷得到的結果,不光大學校園手機的普及率之高,在擁有手機的群體中,月花費高於80元的占到48%,已經接近一半。對於這部分人,按照每條簡訊0.1元,話費每分鐘0.2(校園網之間為0.1)元計算,(校園普遍使用的動感地帶為例)月平均支出在80元以上,就意味著每天要打十幾二十分鐘電話或是發幾十條簡訊,顯然,這些不是都有必要的。也就是說,在手機消費方面,不理性、高開銷的情況還是存在而且頗嚴重的。相比之下電話卡的開支就比較小了。通過分析發現,似乎大一的時候電話方面支出較多,而大二除了極個別人外似乎這方面的支出銳減,而我們的數據也基本反映了這個特點,月支出在20--50元和20元以下的分別達到78%,接近八成的同學每月都很少打電話,或每個電話時間較短。即使考慮到目前的手機普及率,大家這方面的消費還是比較的合理,這可能與在校生平時時間緊張有關。也可能大二的學生已經渡過了對手機的新奇感。另外,無論對哪個年級的學生,上網消費都占了較為穩定的一定的比例。有63%的大學生經常到網咖、遊戲室,上網時有59.4%的人是聊天、玩遊戲,只有28.4%的同學查資料。大學生的上網費亦成為大學生日常消費開支的一部分。

培訓和書籍在學生市場異常火暴

作為時尚品、電子、影像、培訓和文化體育等產品和服務的主要消費群體,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消費潛力,在他們中間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學習費用在大學生用在買課外書,報學習班,買資料,考各種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的花費。這部分的花費在大一大二比較少,基本集中在報考計算機等級考試和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購買相關方面的書籍和資料上。作為一名大學生,學習就是其天職。大學生在學習方面的消費還應該提高一點,讓自己充實起來,很多在校大學生放映自己很迷茫、很無聊,其實書籍便是最好的朋友,課外的,課內的;娛樂性的,電腦知識類的;趣味愛好類的,文學小說類的,等等書籍在圖書市場上都能買到,家長對於孩子購書也持贊成態度,總希望孩子多長知識,所以書籍消費成了大學生零用錢的一大消費方向。總體來說,這部分的花費占總花費的比例不高。《大學城資訊》雜誌調查問捲髮現,在300元/學期以下居多,100人的調查發現共98人,占98%,最多也不過占到生活費的20%左右。在校大學生學習消費方面:購買書籍費用在20元以內約占66%,而50元以上僅有15%,購買學習用品平均每月費用在5-10元的占70%左右,5元以內或10元以上所占比例相當。而對於參加課外培訓的費用各不等,家長及學生投入則相當多,1000元/學期占9.17%,600元/學期以下占37.24%。有的學生非常有前瞻意思,對於培訓學習非常注意,大學生儲備經理人培訓中,幾乎期期火暴。學生、家長對校外的實戰培訓非常熱衷,處世禮儀、技能行銷、創業融資及一些富二代、農二代培訓班更是吸引許多家長及學生。

綜上所述,《大學城資訊》雜誌通過對江寧大學城校區的全日制在讀本、專科學生進行深入調查和收集數據發現,消費意向、消費意識和消費心理上一定程度解讀了目前江寧大學城大學生們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趨勢。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有著自己特殊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企業若想在江寧大學城市場打開市場,拓展品牌視窗,樹立公司形象,一定要多調查了解。希望上述的調查為想進駐大學城的企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呂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