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集鎮

江家集鎮

江家集鎮,位於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東南角,地處大別山北麓,屬淺山丘陵地形,東與固始縣毗鄰,南與商城縣接壤,居潢、商、固三縣十鄉鎮中心。距離潢川縣城30公里。 全鎮東西長8公里,南北長16公里,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萬畝,人口3.2萬人,轄14個行政村。滬陝高速公路、寧西鐵路橫穿東西,境內有江集火車站,潢江公路、桃雙公路呈“十”字型交匯鎮區,鰱魚山水庫西乾渠灌溉水系遍布全鎮,區位、交通、農業優勢明顯,林業、茶產規模突出,是省命名的“中州名鎮”、“文明村鎮”,市“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縣有名的糧食生產大鎮、邊貿重鎮和教育強鎮。

基本信息

概況

鎮區首集小城鎮建設面積達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 達萬人以上。農業主導產品有水稻、小麥、油菜、花生、芝麻、林果、茶葉等。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有杜店環宇精米加工廠、富強餐具廠、欽剛鋼材批發市場、萬通木業公司、永興羽飾製品有限公司、福康羽絨加工廠、江傑來義家飾有限公司等。

近年來,全鎮上下搶抓機遇,團結拼搏,苦幹實幹,全力打造實力江集、活力江集、魅力江集,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截止2007年底,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3.58億元,財政收入達77.9萬元,農民純收入4460元,在信陽市鄉鎮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位居第32位。

基礎優勢

自然環境優勢

江家集鎮地處亞熱帶北部的邊緣,為亞熱帶向曖溫帶過渡的季風性濕潤氣候,全年平均降雨量1039毫米,年平均氣溫15.3℃,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092小時,>0℃積溫5577℃,>10℃積溫4914℃,日照率45-49%,耕作期330天。具有降水沛、雨熱同季、氣溫適中、四季分明的特點。

區位、資源優勢

江家集鎮地處潢川、商城、固始三縣十鄉(鎮)中心,是全縣較大的商品集散地。312汽車專用線、寧西鐵路橫穿鎮區,境內設江集火車站,潢江油路、桃雙油路呈“丁”字型縱橫全鎮,輻射周邊縣鄉,京九、京滬兩大通訊光纜穿境而過,具有獨特的商貿、交通、通訊優勢。

鎮域自然資源豐富:一是土地資源豐富,鎮域土地面積為9507.1ha,其中耕地面積4712.98ha,占總面積的49.6%,人均耕地面積1.99畝;二是水資源豐富,境內年平均降水量1039.1mm,水資源年平均總量為1.68億立方米。僅以鮎魚山西乾渠為主的過境水、入境水就達1.28億立方米;三是農業資源豐富,植物種類主要有水稻、小麥、茶葉、紅麻、大豆、花生、油菜等,動物類主要有甲魚、櫻桃谷鴨、豬、魚等;四是石料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達360萬立方米,是當地建築、鋪路的最佳原材料;五是文物古蹟資源豐富,現存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三處,革命歷史遺蹟兩處,一處為30年代初抗日將領吉鴻昌率軍駐紮的區蘇維埃舊址,一處是1932年紅軍殲敵4000多人的杜甫店戰役的戰場遺址,另有唐代大詩人杜甫遊歷、棲居過的杜甫店小集鎮。鎮域擁有中、國小16座,中心衛生院1個,門診所14個,建成有線電視差轉台3座,實現了水、電、路、郵、有線“五通”。

產業基礎優勢

⑴耕地開發潛力

在改造低產田上挖潛。鎮域部分中低產田土壤瘠薄,灌溉條件差,農作物產量較低,改造潛力相當大。首先,可以選擇耐旱的農作物品種,做到因地制宜;其次,努力改善水利設施,增施農家肥,改良土壤結構。預計通過挖潛,農作物優質農業。多層次布局,充分利用光、熱、水、氣、養等資源,同時面向市場,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⑵林業開發潛力

鎮域現有林地10000畝,其中退耕還林6000畝,林業生產條件較好。可結合實際,繼續開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做好退耕還林及四旁綠化,合理利用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林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進一步發展花卉育苗及種植,形成產業優勢。在擴大種植面積,發揮規模效益的基礎上,注重新品種引進及開發,採用先進的管理經驗,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產品附加值。

⑶畜牧業開發潛力

畜牧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之一,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和效益,利用現有的技術、市場優勢,進一步發展還有很大潛力。一是品種結構上,由過去的豬、鴨為主,發展為豬、鴨、甲魚、河蟹等全面開發;二是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在品種、規模上達到最佳配置,降低成本,實現多層次增值。通過縣發改委引進,由美國南控集團投資2億元建設的100萬頭養豬場項目正在洽談中,可望年底破土動工。

⑷水產業開發潛力

全鎮可養殖水面達6000畝,其中高產養殖水面已達2800畝,通過“傳幫帶”等方式引導民眾發展水產養殖,將產生巨大經濟效益。

文化資源優勢

隨著經濟發展和民眾的需求,逐步推向多功能經營服務型的“大文化”,集科技、文、教、體於一體,兼顧知識性、教育性和娛樂性。1995年6月,建成覆蓋集鎮及周邊800餘戶的有線電視台,2001年,投資50萬元,新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一處,成為民眾鍛鍊身體、體閒娛樂的理想場所。逢年過節和農曆每年二月二鼓會,還組織業餘演出隊,開展民眾喜愛的獅子舞、旱船、花車舞、歌曲演唱會等文藝活動。2001年,鎮被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文明村鎮”。

5、經濟發展環境優勢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立足本地實際,結合資源優勢,商貿傳統和人文特點,以“突出特色,創建精品小城鎮”為口號,大力發展商業,加大小城鎮建設力度,抓城建、活市場、興產業、富百姓。目前,全鎮新建鮮活、蔬菜、時裝、家電、木材、精米等專業市場6個,發展各類工商戶2136家,從業人員4830人,全鎮以精米加工、木材加工、石料開採、建築建材、畜禽養殖、工藝服飾、三輪車生產為主的個體和私營企業達493個,鎮區人均純收入達3560元。

6、人力資源優勢。江集民風淳樸,民眾勤勞聰慧,目前,全鎮有近8000人常年活躍在祖國各地,叫響了北京商業、上海、鄭州建築、山西煤業等勞務品牌,大力發展了勞務經濟,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通過鄰里效應,能人帶動,擴大了勞務輸出規模。通過健全改善鎮、村兩級服務網路,加強了與勞務輸入地協作,拓寬了輸出渠道,維護了務工人員合法權益。

小城鎮的擴張和商貿業興起,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同步快速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位居全市第50位。97年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0年榮獲全省“基層政權建設先進鄉鎮”、市“改革發展發展建設試點鎮”。2001年被命名為信陽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2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命名為河南省“文明村鎮”。

沿革

1962年設江家集公社,1982年改鄉。1997年,面積96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劉崗、新崗、江家集、新街、黃樓、葉橋、祝崗、胡寨、何集、杜甫店、姚樓、秦崗、杜營、石頭山14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行政代碼

411526110:~201劉崗村 ~202姚樓村 ~203何集村 ~204杜甫店村 ~205石山村 ~206秦崗村 ~207新街村村 ~208黃樓村 ~209胡寨村 ~210新崗村 ~211江集村 ~212祝崗村 ~213葉橋村 ~214杜營村

江家集鎮領導成員名單

李 楓 書 記

齊新峰 鎮 長

何常平 副書記

胡 波 紀委書記

仁忠強 組織委員、人大副主席

黃 峻 宣統委員、副鄉長

鄧寶煜 黨委秘書、副鎮長

王 偉 武裝部長

林祖金 副鎮長

劉大庫 綜治辦專職副主任

周作林 副科級幹部

柯玉義 副科級幹部

何承義 黨政辦主任

主要目標

從2006年至2010年,將江家集鎮建成一個商業發達、市場體系健全、集聚和輻射力較強的生態示範鄉鎮,形成經濟支撐有力、基礎設施完善、服務功能健全、人居環境優美、發展和諧有序的人文邊貿重鎮。

“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達到如下目標:

1、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6億元,財政收入突破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00元。經濟總量顯著提高。年均增長12%以上。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6%以上,城鎮及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健全,城鎮居民家庭財產普遍增高,居住條件明顯改善,人民民眾的生活初步達到小康的水平。

2、江家集鎮首集面積達到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16000人,城鎮化達到80%,以劉崗、祝崗、杜甫店、胡寨、何集中心集鎮建設為帶動,科學規劃,逐步實施零星居民點的合理聚集。首集基礎設施完善,區域布局合理,人居環境優美,形成具有生態特色的鎮域格局。

3、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以內,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之路。

4、科教文衛事業再上新台階。農業科學技術廣泛推廣,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和貢獻率達到80%以上,教育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中心學校布局更加合理,普九成果進一步鞏固,教育質量穩居全縣前列,完成鎮衛生院中心院建設,鞏固村衛生所點建設,形成鎮村醫療衛生網路體系,實現人民民眾初級衛生保健。

5、發揮區域優勢,大力招商引資。“十一五”期間,鎮將繼續堅持走“別人發財我發展”的理念,認真抓好招商引資,牢牢抓住招商引資主線,進一步擴大招商成果,繼續實施“雙百”工程,用鼓勵和獎勵調動廣大幹部走出去、引進來的積極性,使“雙百”工程落到實處。目前,已招商引資創辦“回歸”工程--萬通木業、富強餐具廠兩個,資金籌建均達到百萬元以上。“十一五”期間,每年要利用招商引資或回籠資金建1-2個百萬元以上的項目和3-4個100萬元以下的項目。

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突出經濟建設一個中心,發揮交通、區位兩大優勢,發展邊貿、非公有制、招商三大經濟,突出農業結構調整、城鎮建設、生態示範三大重點,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最佳化環境,加快發展,努力實現較高的經濟成長速度和效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切實加強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推動全鎮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1、根據潢川縣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本鎮總體規劃和二十年經濟發展規劃,按省級重點小城鎮規模規劃建設,到2010年常駐人口達16000人,形成有居住建設用地、公建用地、建築、倉儲、對外交通、道路廣場、公用設施和綠化等用地,應充分考慮集鎮發展的長遠利益、發展規模及集鎮密切相關的水源、保護區、重要設施等。一是開闢新街。在鎮政府前面和西面興建兩條商貿街,完善集鎮總規劃,全長1.5公里,基礎設施達到“五通一平”建設標準;二是街道改造。急需路面硬化的街道全長2.6公里,寬10米,計26000平方米,同時兩側的排水、綠化等建築工程也要進行修建;三是街道亮化。安裝路燈3.2公里,按單邊50米距離,需安裝路燈128盞;四是建公廁四座,垃圾池3個,垃圾處理廠一處,五是公共綠地、街道綠化3.4公頃;六是建文化廣場。修建水泥路面文化廣場一處,長300米、寬200米,面積60000平方米。

首集開發與綜合治理項目從2005年開始至2007年結束,共用三年時間完成,共需資金360萬元,該項目建成後,可解決鎮區1.6萬居民生產生活問題,從而使江集重點小集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促進了全鎮經濟更快發展。

2、農業基礎設施項目8個,計畫投資11400.28萬元,其中包括關崗水庫除險加固項目、江集六支渠滑坡工程項目、春河支流(魏母河)整理項目、白露河支流(石姚河)治理工程項目、葉祝河流治理工程項目、新崗電灌站改建工程項目、楊林電灌站改建工程項目、杜店電灌站改建工程項目、劉崗電灌站改建工程項目、黃樓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項目、張崗水庫除險加固工程項目。計畫2006-2010年讓一大批農田水利項目發揮效益,使農業大鎮的優勢更加明顯。

3、集鎮人畜飲水項目。計畫打一口300米以上的深水井,建50噸位水塔一座,配套更新一條長1000米,直徑300毫米鑄鐵管;四條長2000米,直徑150毫米鑄鐵管;七條長1750米,直徑100毫米鑄鐵管;一條長1000米,直徑102毫米主管道鋼管;一條長400米,直徑152毫米主管道鋼管;一條長1000米,直徑50毫米鋼管。經測算,共需資金311.52萬元,其中鎮、村及居民籌資77.912萬元,尚缺口資金233.6萬元需上級扶持。該人畜飲水工程建成後,不僅解決了集鎮居民飲水難問題,更主要的是改善了投資環境,保障了人民民眾的身體健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必將為加快集鎮建設步伐,推動鎮域經濟發展,帶動全鎮人民奔小康,構建和諧江集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強有力的水資源保證。

4、江家集鎮教育發展規劃。①在中心校本部建學生食堂及宿舍樓,構建寄宿制學校。一是鎮中心國小現有學生1300多人,其中1/3以上學生是村級辦學點撤併後調整過來的學生,家、校相距十餘里,學生來往不方便。二是學校目前既無食堂,又無住室,食宿問題難以解決。三是作為中心國小,建成寄宿制學校很有必要。擬建集食堂、餐廳及住宿於一體的生活樓一座,共三層,每層12間,每間12×3.5m2。總建築面積1512m2,總需資金約60萬元。②建一所“火車站國小”。寧西鐵路經過我鎮葉橋村,並設有小型車站。原分散居住地村民多在火車站附近建房,人口相對集中。其次,該地點離周邊幾個學校相距較遠,民眾子女入學存在很多困難。擬建10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一幢,需資金40萬元。另建配套教學用房,需資金20萬元,總需資金60萬元。③建普通高中一所。一是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大力發展基礎教育,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力爭普及高中教育”發展要求。二是我鎮地處丘陵,遠離縣城,交通不便,子女就讀高中十分困難。三是民眾興辦教育熱情高,對子女就讀高中十分重視。四是周邊60里內無高中,興辦高中生源充足。擬建12個教學班的教學樓一座,另建辦公、實驗於一體的綜合樓一幢,總需資金約120萬元。

5、衛生院擴建項目。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已不能滿足就醫需求,故需更新購買部分設備和病房大樓建設,加強環境綠化。設備包括300mAX光機一台,多相心電圖機一台,牙科高速渦機一台,冷交源九孔無影燈一台,電子胃鏡一台,麻醉呼吸機一台,多功能產床1台,心電監護儀一台,救護車一輛等。項目計畫投資97萬元。爭取在2007年以前建成潢川縣東南中心衛生院。

6、根據目前計畫生育服務技術要求,擬擴建鎮計畫生育服務中心。2004年雖經改建,但仍與市、縣計生委要求,與“中心所”建設標準相差甚遠。加之我鎮屬偏遠山區鄉鎮,交通不便,人口較多,鄉所現有條件遠不適應廣大農村育齡婦女康檢技術服務需求。並把此項工作列入我鎮“十一五”建設規劃重點。擴建規模、添置器械設定及所需資金概算計需資金98.45萬元,添置輔助檢驗器具計需資金10.82萬元,合計共需資金109.3萬元,計畫於2007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措施

1、充分發揮農業大鎮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作為農業大鎮,強力突出農業的基礎地位,利用農業生產條件優越,氣候溫和,水源豐富,積極引導農民調整品種結構,種養結構,在擴大優質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的同時,建立了“四大高效農業區”,形成了東菜西漁南林北花”的新格局,建優質水稻3萬畝,小麥1.5萬畝,優質“雙低”油菜2.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5860畝,與金光集團合作化造林1400畝的有利機會,以萬通木業為龍頭,發展林產品加工,將初加工與精深加工相結合,加大科技投入,綜合開發和合理利用農業資源,逐步建成一個農、牧、漁協調發展的大農業體系,達到農業優質、高產、高效與全鎮經濟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良性循環。

2、以人為本,發揮區位、邊貿、環境優勢,帶動工業發展。

一要充分利用我鎮可生資源,發展利用清潔能源,強調生態恢復與重建,結合我鎮實際,在與當地環境容易相適應,發展和建設非污染工業企業,保護農業經濟區的正常發展,主要建設衛生餐具生產、三輪機車生產、新建蔬菜脫水、保鮮及水產品加工項目。二要積極扶持支柱產業,以發展新型節能型建材和農產品精深加工為突破口。三要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充分利用外部資金,做好葉橋工貿區招商引資。突出抓好“三個一批”:通過落實優惠政策,引進發展一批;通過實施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回歸”工程,培養發展一批;通過建立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園區,聚集發展一批。引導一大批業有所成的務工青年回鎮建廠經商,努力催生一批機制新、效益好、有規模的非公有制群體,提高非公有制經濟比重。四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認真落實好各項優惠政策,切實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寬鬆的環境。

3、加大對外宣傳力度,促進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一是充分利用通訊、交通、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物流業,使鎮區人流、物流增大。二是以市級生態示範鎮為契機,利用鎮域人文自然景觀豐富。打造江集中州名鎮新輝煌,大力發展生態觀光游及休閒度假游,走一條旅遊活鎮之路,另一方面要緊扣旅遊做好旅遊相關產業的建設,重點是要做好革命歷史遺蹟游區、古文化遺址旅遊區及關崗水庫觀光旅遊區景點配套設施的建設和接洽旅遊業務能力的提升。三是積極發展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消費龍頭的第三產業。四是大力發展我鎮文化產業,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在現有三座有線電視差轉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文化設施投入,發展有線廣播、電視等事業,爭取2010年各村級道路附近居民能看到有線電視。

4、抓住機遇,擴大鎮域面積,加快城鎮化建設。

一是小城鎮總體規劃前提下,科學編制祝崗、杜店、劉崗3個小集鎮及火車站開發區,葉橋農民居住新村遠景規劃,按照環境生態化、布局科學化、建築精品化、景觀藝術化的要求,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高規格,具有現代品位的建築群體和居民小區。二是加大鎮區文化娛樂設施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文化廣場、關崗水庫沿岸綠化、美化,增加小城鎮內涵,提升小城鎮品位;加大公路建設力度,重點抓好江潢路、江雙路、江張路、江鄢路四條主幹道路以及葉橋農民居住新村、祝崗、杜店、劉崗三個小集鎮,擴大小城鎮外延,膨脹小城鎮規模。三是加大對鎮區的綜合執法管理力度,以整治鎮容鎮貌為重點,對交通秩序、經營秩序、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教育居民增強文明意識,自覺服從、參與鎮區管理,使鎮區管理邁上規範化、制度化、科學化軌道。四是建立和完善國有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政府壟斷一級市場,依法管住管好土地資源,走“以路擴鎮、以地建鎮、以商活鎮、以集興鎮”的經營小城鎮之路。多元化投入。進一步深化戶籍改革,健全服務體系,完善優惠政策,形成政府財政資金、民間資金、外資、社會融資等多元化投入,最大限度地積聚發展資金。五是積極加大道路交通網路建設力度,力爭到2010以前達到“村村通”水泥路、“組組通”油路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