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

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

江安鎮地處江安縣城,是江安縣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建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其西臨長寧縣,南與蟠龍、留耕鎮接壤,東與怡樂鎮相鄰,北與桐梓鎮、濫壩鄉隔江相望, 地理條件優越,水陸交通便捷,物產資源豐富。

基本信息

概述

(圖)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江安鎮村民飼養火雞[四川省江安縣]

江安鎮幅員面積54.7平方公里,屬低山丘陵區,由壩區、丘陵、岩區三種地形組成。境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全鎮轄14個村93個村民小組、9個社區23個居民小組,總人口52756人,其中農業人口20453人,總戶數17010戶。 江安鎮黨委、政府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奮發昂揚的精神狀態,凝聚全鎮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不斷推進江安鎮跨越式發展。步入新世紀,江安鎮域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素質不斷提高,先後獲得市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市級社區建設示範鎮、市級文化先進鎮、省級“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起即為江安縣治所,民國二十四年改為漢安鎮,1951年5月改為城關區,1956年改名為城關鎮。1992年10月,撤區建鎮後由原南屏鄉、西江鄉、城關鎮重新組建為江安鎮。

江安鎮人傑地靈,自古書法家、文學家、史學家、戲劇家等藝術大師、文化才俊輩出。宋代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明朝文學家楊升庵都曾流寓江安鎮,在長江之濱吟詩作賦,揮毫題詞,偶住亭、題榕閣因此而得名。抗戰時期,我國著名導演謝晉曾就讀於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曹禺、洪深、焦菊隱、馬彥祥、陳鯉庭等戲劇名家曾在這裡任教。

農業

(圖)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江安鎮農業[四川省江安縣]

江安鎮糧食主產水稻、小麥、高梁等,經濟作物以茶葉、水果、楠竹、雜竹、蔬菜等為主;養殖業以豬、牛、羊、禽類、魚為主。近年來,大力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著力做好“糧、果、畜、竹、菜”五篇文章。2002年,糧食總產量為7119噸,生豬出欄1.99萬頭,全年新發展小水果200畝、黃坭壩蘿蔔300畝,並申報註冊“黃坭牌”系列優質蔬菜品種商標;實施退耕還林1200畝,建成甜苦龍竹基地620畝。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鎮域內著名的南屏山天然公園、綠豆溝、白龍池、國立劇專、紅佛寺、睡佛寺、吳氏民居、文廟、十字口樵樓等眾多風景名勝、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存獨具魅力,引人入勝。以古鎮文化、竹文化、川劇文化等為代表的民間藝術和民俗文化蘊積深厚,淵源流長。

社會事業

(圖)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江安鎮[四川省江安縣]全景

江安鎮狠抓教育、衛生、文化、計生、社保等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兩基”成果進一步鞏固,基礎教育體制進一步完善,加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省級示範性普通中學江安中學,江安二中位於城區,轄區內另有初級中學校1所,國小3所,省級示範幼稚園1所。有縣屬三等乙級醫療機構2所。全面實施計畫生育綜合改革,落實“三為主”,推進“三結合”,計生率達到94%以上;加大對文化體育基礎設施的投入,積極推進學校文化、社區文化、民間文化、旅遊文化的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性文體活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養老、失業、基本醫療、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全鎮享受低保的對象達2262戶,共5670人。

江安鎮圍繞“文明興鎮”、鞏固市級文明縣城創建成果和重塑縣城美好形象活動,深入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弘揚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倡導科學、健康、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有聲有色開展文明縣城、文明社區、“三戶一村”和城鄉共建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目前,江安鎮已有3個社區獲得市級文明社區榮譽稱號。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廣泛開展“四五”普法活動,增強全民的民主意識和法制觀念,治安防範和基層法律服務進一步加強,切實開展整體聯動,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全鎮社會穩定。

發展建設

江安鎮正以構建獨具特色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長江上中游綠色生態屏障、省旅遊環境線的重要支撐點、宜瀘兩地的物資集散地為目標,以開明促開放,開放促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實現農副產品的產業化、規範化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推進基礎建設,三橫一豎的交通骨幹網正在形成,江安長江公路大橋已建成,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正在有序推進,發展軟硬體環境逐漸改善。 一個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能源充足,投資環境理想的江安,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前來投資開發、旅遊觀光,攜手共建開放、繁榮的美好江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