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縣

江城縣

江城縣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東經101°14'~102°19'、北緯22°20'~22°36'之間。東與紅河州綠春縣為鄰,東南與越南接壤,南與寮國交界(國境線長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與西雙版納州勐臘縣、景洪市毗鄰,西北與思茅區、寧洱縣相連,北與墨江縣隔江相望。東西橫距112公里,南北縱距64公里。全縣總面積3544平方公里。縣城勐烈鎮海拔1119米,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思茅區145公里。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全稱: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江城縣與越南、寮國兩國接壤,為雲南惟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土地資源豐富,人均占有量居思茅市首位,是全省畜牧基地之一。可溶性古鉀鹽礦床儲量較大,為中國獨有。熱區開發潛力巨大,牛洛河萬畝茶園聞名全省,橡膠品質優良,供不應求。雲霧茶、茶王茶、南江奇蘭、報春銀毫、江易毛峰等15巳個品牌在國際國內獲獎,白糖銷往俄羅斯蒙古。麻線谷、大毛毛谷、三百子等優良稻遠近馳名。

江城縣位於雲南省南部,地處東經101°14'~102°19'、北緯22°20'~22°36'之間。東與紅河州綠春縣為鄰,東南與越南接壤,南與寮國交界(國境線長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與西雙版納勐臘縣、景洪市毗鄰,西北與翠雲區、普洱縣相連,北與墨江縣隔江相望。東西橫距112公里,南北縱距64公里。全縣總面積3544平方公里。縣城勐烈鎮海拔1119米,距省會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翠雲區145公里。

歷史沿革

江城縣江城縣
東晉、南北朝時期,屬永昌郡轄地。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屬劍南道濮子部。南詔時期,屬銀生節度地。宋、遼、金時期,歸威楚府管轄。元、明時期,先後歸元江路、鈕兀御夷長官司管理。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設彈壓委員,做為地方行政官吏,軍政兼轄。1916年改彈壓委員為行政委員,歸普洱道管轄。1929年設縣治。1949年3月解放,1954年5月成立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江城縣轄2個鎮、5個鄉:勐烈鎮、整董鎮、國慶鄉、嘉禾鄉、寶藏鄉、康平鄉、曲水鄉;江城農場

人口民族

到2000年末,江城縣總人口10024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969人,農業人口84274人。縣內哈尼族彝族、漢族、傣族、瑤族、拉祜族為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8萬人,占總人口的79.8%。其中,哈尼族52339人,占總人口的52.2%;彝族14421人,占總人口的14.4%。

地理氣候

江城縣江城縣
江城縣地處橫斷山余脈無量山的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最高海拔2207米(獅子岩大山),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處的土卡河寨子),高低相差1890米。境內江河縱橫,水源豐富,有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連河臘戶河土卡河等30條江河及200多條溪流。以康平鄉營盤山為分水嶺,營盤山以西河流注入曼老江,屬瀾滄江水系,營盤山以東河流注入李仙江,屬紅河水系。氣候屬低緯山區季風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8.7℃。最冷月1月,月均氣溫12.1℃;最熱月6、7月,月均氣溫22.2℃。全年基本元霜,年均有霜日僅2~3夭。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位於全省前列。年均降雨天數178夭。年均日照1886小時,相對濕度為85%,蒸發量為1478毫米。

民族文化資源

江城縣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6個世居民族中除哈尼族和拉枯族外都有文字。獨特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民居建築、民族服飾、傳統節日、民歌民謠、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哈尼年”、“火把節”、“潑水節”、“盤王節”和各種祭祀活動,舞蹈有跳笙、嘎尼尼阿迷車虎脊舞孔雀舞祭祀舞等10餘種,樂器有葫蘆笙、直簫、三弦、鋸鑼、鼓、竹筒、響蔑地蘆桿、吹葉子。哈尼人還喜歡用本民族語言編唱各類喜怒哀樂和婚喪娶嫁的曲調。現有保存完好的彝文手抄書23冊,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故事、醫藥、祭祀;瑤族文字使用漢字讀瑤音,字形是在漢文上多一筆或少一畫,主要用於記錄經書或歌詞,現存一部分手抄本;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

旅遊資源

江城縣李仙江
江城縣是雲南惟一與兩個國家接壤的縣。“一眼望三國”的區位條件和內環三江的水文地理特點,為江城縣提供了豐富的旅遊資源。三國交界的十層大山、李仙江畔的亞熱帶雨林、獅子岩大山的奇峰異石、曲水鄉的萬畝膠園、牛洛河的萬畝茶園、中老邊境的7號界碑、整董鎮的傣家竹樓,可使旅遊者飽覽邊疆的壯麗山河與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邊境旅遊,從江城縣水路可通越南的萊州(省)、河內,陸路可達寮國的豐沙里(省)、萬象。

牛洛河自然風景保護區:牛洛河自然保護區是江城縣人大常委會1983年批准建立的,在縣城紅疆鄉距城25公里處,保護區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7.24萬畝,南面是中國與寮國的邊界線i區內海拔最低處950米,最高海拔1431米,屬北熱帶氣候,植被為熱帶季節性雨林,有紅椿、紅毛樹、花桃樹、紅株栗、藤竹;金竹、油瓜、野芭蕉、大樹甘草、紫蘭、雞血藤、肉桂、半夏、厚朴、土三七等。野生動物有金錢豹、印支虎、野牛、獼猴、菲氏葉猴、犀鳥、孔雀、白鷳、蟒蛇、水獺蛤蚧、穿山甲等熱帶動物。保護區內,環境幽美,空氣清新,野花盛開,百鳥爭鳴。

李仙江風光:李仙江發源於大理州南澗縣,經馬龍江與阿墨江匯流後稱李仙江,由西北向東南,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東北部,經曲水鄉出境流經越南,注入紅河。李仙江兩岸為低海拔熱帶雨林、季雨林,多為番龍眼科、無患於科、殼斗科、樟科、漆樹科等熱帶、亞熱帶植物,動物種類繁多,有功猴、短尾猴、懶猴、原雞、白鷳、錦鷳、綠鳩、穿山甲、蛤蚧等。江兩岸多為峽谷,奇峰怪石,坡陡險峻,河道婉蜒於祟山峻岭之中,更顯得山青水秀,沿江乘船可以飽賞南國熱帶風光,片片香蕉林、芭蕉林、橡膠林特別誘人,全是原始狀態和熱帶性的闊葉林有椰林,椰樹高大,樹形美觀,遊人還可順水飽覽異國風光。

江城縣李仙江
李仙江畔天然紫膠園:在江城哈尼族葬族自治縣李仙江沿岸,有一片天然紫膠園。紫膠是一種昆蟲,紫膠蟲的分泌物經提取而成蟲膠。紫膠蟲寄生在樹上,較好的寄主樹有牛肋巴樹、泡火繩樹、秧青樹、大青樹、三葉豆樹、黑心樹、菩提樹、萬年青樹等,這些樹種在江城很多,主要在熱帶和南亞熱帶地區,李仙江畔屑於亞熱帶地區.是適宜於紫膠蟲生長的環境。江城生產紫膠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民國15年(1926)就將紫膠運銷越南、香港等地;紫膠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是高級漆料、塗料的粘合劑。1咖年江城縣產紫膠11.5萬公斤,是我國紫膠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在李仙江勐野江龍馬巴戛等地都可看到生產紫膠。天然紫膠園可供遊人觀賞。

曼老江風光:曼老江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康平鄉,在曼克老附近的曼老江有高差很大的峽谷,又有較平坦的小壩子,峽谷地區是熱帶季節性雨林,樹種繁多,森林茂盛,熱帶動物較多,犀鳥、孔雀、原雞常可見到。獼猴、長臂猿、短尾猴懶猴是林中的常住居民。平壩地區河水清亮,龍行挺拔,一棵棵大青樹,像一把巨傘,傣家青年男女常在樹下交朋結友;小溪邊的傣家竹樓,一幢接一幢。江城地處橫斷山脈無量山支脈的南尾端,無量山自西北方的普洱縣伸入江城,沿東南方向經大樹腳曼老街曼克老營盤山瑤家山等處向東轉沿中老國境線轉西北,在群山環抱之中的曼老江曲折蜿蜒,在大地上繪出了一幅山水畫。

一腳踏三國的地方:在江城縣,中國國境與越南國境、寮國國境相連,而在曲水鄉南部的"石層大山"山頂,就是一腳踏三國的地方,在山頂上有一國界碑,正好是中國、越南、寮國三國的分界線,有著"雞鳴三國"的特殊旅遊價值,景觀十分豐富。山頂海拔1400米,山上有森林與草場植被交錯茂密,從800--1400米,動植物呈垂直分布,山腳山腰為熱帶風光,有野牛、好象、綠孔雀、樹蕨;山頂部為亞熱帶,山腰處有高差數十米的瀑布,山腳有熱帶水果園:芒果園、鳳梨園、荔枝園、龍眼園等,遊客可登臨山頂觀賞三國風光,可走進山腰觀賞瀑布,可進入果園飽嘗大自然的美味,體會自然生態乎衡帶來的無窮樂趣。

社會事業

江城縣江城縣
江城縣已建立縣、鄉、村科技服務網路,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僅2000年就培訓830期36324人次。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為32%。“九五”期間共投入教育經費7787萬元,改善辦學條件,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到2000年末,有完中1所,國中6所,職中1所,國小73所,幼稚園3所,共有教職工1171人,中國小在校學生19237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實現了普及六年義務教育,力爭在2002年完成普級九年義務教育。1988年以來,舉辦縣級運動會39次,鄉(鎮)及各類學校運動會874次。2000年參加體育鍛鍊的經常性人口達2萬餘人,占總人口的20%。2鎮6鄉建立了文化站10個,各種民眾性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8%、90%。共有各類醫療防疫機構26個,醫務技術人員304名,病床235張,縣人民醫院達到國家“二級乙等醫院”標準。20年人口出生率16.83‰,人口自然增長率10.1‰

城鎮建設

縣城勐烈鎮延伸了勐烈東路,改造了勐烈西路和勐烈老街,新建了回歸路、民族街濱河路,改造和延長安街了聯誼路,修建了世紀廣場、足球場、濱河花園。完成了變電站的搬遷和水廠水處理及城區污水排放工程。縣城面積擴大到2.5平方公里,街道增加到10條,環境衛生和綠化美化得到顯著改善。農村6個鄉、鎮(康平鄉、寶藏鄉、嘉禾鄉、國慶鄉、曲水鄉、整董鎮)都建成了“文明路”,總長7200米,面積5萬餘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