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比帖

汝比帖

《汝比帖》為南朝齊王慈所書寫的草書信札,《汝比帖》書法逸筆草草,勢態強烈,字形不甚講究,以“意”為主。從筆畫形態上來看,用筆多取側鋒,爽勁、鋒利。王慈的草書,用筆速度較快,筆勢如斬釘截鐵,乾脆利落。

法帖概覽

《汝比帖》為南朝齊王慈所書寫的草書信札,是唐代摹搨本《萬歲通天帖》叢帖的第九帖。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的《萬歲通天帖》是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後,命專職人員進行硬黃響搨、雙鉤廓填而保存下來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原跡已不可考。

基本信息

【名稱】汝比帖
《汝比帖》唐摹本《汝比帖》唐摹本

【作者】王慈
【年代】南朝齊
【摹搨】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墨跡
【規格】縱26.3厘米
【字數】6行,29字

法帖內容

原文
汝比①可也,定以何日達東,想大小②並可行。遲陳賜還。知汝劣劣,吾常耳。即具。

註解

①比:近來。《呂氏春秋·先織》:“臣比在晉也,不敢直言。”
②大小:猶多少。引申指情況。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二:“嚼碎狼牙,睜察大小。”凌景埏校註:“大小,本是對大小多少的估量之詞,這裡引申指一般情況。”

書法賞析

尚意
《汝比帖》書法逸筆草草,勢態強烈,字形不甚講究,以“意”為主。從筆畫形態上來看,用筆多取側鋒,爽勁、鋒利。王慈的草書,用筆速度較快,筆勢如斬釘截鐵,乾脆利落。

對比

在單個線條較為明快、單純、弱化提按幅度的情況下,線條與線條之間的對比
《汝比帖》真賞齋墨拓本《汝比帖》真賞齋墨拓本
(主要是提按對比)卻很強烈,如《汝比帖》第一、四行上端與第一、二行下端,反差極大,視覺效果強烈。側鋒的大量運用,也增強了這種乾淨利落、勁爽通達的藝術效果。側鋒處,用筆大膽、痛快,甚至出現出一種“刮”、“擦”的效果。若《汝比帖》第三行之側鋒與第四行之中鋒而後數字則以側鋒為主,由此營造出一種點畫跳躍、筆勢張揚的氛圍。

疏密

章法安排上,松處可容三五字,緊處則筆畫重疊碰撞,《汝比帖》第一、二行之間的空間,即是一例。但行氣仍然連而貫通,這,主要是因為每一行的中軸線始終保持著垂直穩定而不偏移的緣故。
《萬歲通天帖》《萬歲通天帖》

作者簡介

王慈(451-491),字伯寶,南朝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僧虔之子。官至侍中、冠軍將軍、司徒左長史。善隸、行書。慈少與從弟儉共研書學。唐張懷瓘《書斷》卷中謂慈“亦善隸書”。宋陳思《書小史》謂其“善行書”。書法筆勢雄強豪縱,體勢奇偉,縱橫姿肆。其字與王羲之書法迥然不同,卻與王獻之的行草書極相近似。梁陶弘景曾云:“比世皆高尚子敬,不復有元常,逸少亦然。”王慈草書運筆圓渾,含蘊凝重,然體態十分靈動,縱橫姿肆,使人聯想到王獻之書作風格。書作有《柏酒帖》、《汝比帖》等存世。

相關閱讀

萬歲通天帖來歷
《萬歲通天帖》又稱《王羲之一門書翰》、《王氏寶章集》。697年(唐萬歲通天二年),武則天向王方慶徵集王羲之墨跡,方慶將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導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獻出,武則天命人全部雙鉤廓填。紙本墨跡卷,縱26.3厘米,橫253.8厘米。《萬歲通天帖》目錄如下:第一帖:王羲之《姨母帖》,行書;第二帖:王羲之《初月帖》,草書;第三帖:王薈癤腫帖》,行草書;第四帖:王薈《翁尊體帖》(《郭桂陽帖》),行草書;第五帖:王徽之《新月帖》,行書;第六帖:王獻之《廿九日帖》,行楷;第七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琰帖》、《在職帖》),行楷;第八帖:王慈《柏酒帖》,行草書;第九帖:王慈《汝比帖》,草書;第十帖:王志《喉痛帖》(《一日無申帖》)行書。共七人十帖。卷尾有“萬歲通天二年王方慶進呈原跡”的銜名。[8]
萬歲通天帖現狀
《萬歲通天帖》即王方慶所獻十卷之一。其中尤以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為王獻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為最精。十卷本在宋代已殘缺不全,並歷經二次火災:明代無錫華中甫真賞齋火災;乾隆內府乾清宮大火。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跡。卷後有南宋岳珂、元代張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題跋,俱稱其鉤摹精到。《萬歲通天帖》“筆花滿目,奕奕生動;用墨之意,亦一一備具,王氏家風,漏世殆盡”(董其昌語)。原跡藏遼寧省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