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朝鮮]

永陵[朝鮮]

朝鮮永陵 - 朝鮮王朝真宗的陵寢。永定陵是真宗趙恆的陵墓,周圍有建築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朝鮮永陵 - 朝鮮王朝真宗陵寢。永定陵是真宗趙恆的陵墓,周圍有建築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羊、獅、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基本簡介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永定陵位於後泉溝劉皇后陵幾乎淹沒于田野阡陌中。劉皇后是嘉州刺史劉通之女,15歲入王府,真宗趙恆繼位後封美人,後晉德妃。真宗崩,遺詔為皇太后,掌控軍國大事十一年。1033年11月崩,終年64歲。劉皇后終身未育,1010年將李宸妃所生男嬰竊為己有,就是後來的仁宗趙禎。李後懾於權勢不敢多言,直至死也不曾母子相認。劉後死,有官吏向仁宗坦陳真情。後人為李後抱不平,加工演義編寫了歷史劇《狸貓換太子》久演不衰,深受人們喜愛。永定陵葬有三位皇后,即劉皇后、楊淑妃、李宸妃。李宸妃本是劉皇后的侍女,後來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但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朝中大事完全由劉太后一手決定。不久李氏級別被晉升,但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演繹而成。

歷史回顧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趙恆,宋太宗趙炅第三子。母李賢妃。趙恆30歲繼父位,55歲病死,葬永安陵。在位26年(977——1022),年號:鹹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興。鞏縣芝田村,是寧朝永安縣城所在地。村東北六里有一高崗,名臥龍崗。鄭洛公路從北崗穿越而過,崗頂緊靠公路北側,有一片陵區,在綠樹掩映之中可見高聳的陵冢,冢前有兩排列了95步(約170米)之遠,倍添了陵區恢宏、莊嚴氣勢。這就是北宋第三位皇帝,真宗趙恆墓地——永定陵。

趙炅有九個兒子,長子元估有瘋病,次子元僖早死,困此當趙炅去世時,趙恆就成了當然的皇位繼承者。史書稱他“聰明”“英晤”,他在位前期能夠任用寇準、李沅、王旦等忠直大臣,政治還算清明。在軍事方面,公元1044年,北方強大的遼朝出大兵攻宋,趙恆在宰相寇準的竭力支持下,他不顧個人安危,身赴前線,“御駕親征”。當他出現在宋、遼兩軍對陣的最前線澶州(今濮陽市)北城樓上,宋軍將士遠遠望見皇帝的黃羅傘蓋在城頭上飄揚時,人人“踴躍歡呼,聲聞數十里”這大大的鼓舞了士氣,挫敗了遼軍的銳氣,最後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化干戈為玉帛,取得了宋遼之間的幾十年的安定,這有利天北方各族人民的和平生活。因此,明代著名學者李贄,評價他是“能夠繼承先人事業”的帝王

真宗王朝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真宗他在位的後期,卻醉心於“得祥瑞,封泰山”,一心一意地去修建宮觀、求仙拜佛。原來,“澶淵之盟”的簽訂,趙恆本很高興,但後來,他又相信了副宰相王欽若對寇準的中傷讒言。王欽若說:“請陛下不要想念澶淵之盟是我們的勝利,其實那是一種城下之盟,自古以來城下之盟都是帝王的一種恥辱,更何況寇準存心拿你去冒險,那就象賭場上輸得發急了的人,將口袋裡剩下的一點點錢倒出來全賭上,作最後的一拼一樣,這叫”孤注一擲“,請諸陛下想想這是不是極大的恥辱?”趙恆聽了怏怏不樂,就問王欽若有什麼辦法可以提高威望以雪恥辱,王進言道:“可以用封泰山,以向上帝報告自己致太平的功業。不過,封泰山的前提是先要得到祥瑞的徵兆,以表示上帝對陛下治理萬民的滿意”。趙恆聽信了這些話,從此就專心地注意“祥瑞”之事的出現。果然有“祥瑞”出現了。1008年春節,有人報告承天門(皇宮大門)門樓鴟尾上,有一黃布包裹掛在那裡。當趙恆命人取下打開看時,原來裡面包著“大中祥符天書”三篇,頓時“天書”下降之事,轟動了朝廷,滿朝大臣齊來祝賀。趙恆喜不自勝,即命將“天書”珍藏在寶閣之中,並下令改本年——景德五年為“大中祥符”元年。不久,天降甘露、天生嘉禾、天獻靈芝等“祥瑞”從全國各地紛紛傳來。於是,趙恆一方面將這些“天書”“瑞物”收進皇宮供奉起來,並將“天書”鐫刻在乾元殿里;一面經過充分準備後,帶著文武百官前往山東,舉行了盛大的“封泰山”大典。趙恆就是用這種自欺欺人的辦法,企圖樹立威望,所以在位的後期,一味地搞神仙迷信,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去修建呂觀寺院,勞民傷財而“不思修本”。政事一天不如一天。

墓地選定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丁、雷既被任命為修陵使,這是皇家的一種信任差使,兩人好不高興。當時,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祥瑞、兆候的機關)已經選定永安東北六里的臥龍崗為陵址,可是雷允恭看後,認為不吉,須要再上移100步才是“宜了孫”的吉地。在家不敢違抗,負責施工的夏守恩帶領人夫幾萬人,按照雷允恭指定的地方動工破土,誰知開挖才幾尺深,就出現了許多卵石,再挖,地下水涌了出來。依照風水書上說法,葬地受水,屍骨埋下要被散的,是很兇的事。有人將此事報告朝廷,丁謂卻對雷允恭百般包庇。於是皇太后劉氏命王曾前往陵地調查,王曾將事調查明白,回報太后說:“臣到陵地踏勘、了解,人人都說原定陵址最吉,新址受水斷不可用,丁謂包藏禍心,讓雷允恭私移皇堂於絕地,實在罪大惡極”;劉太后聽後大怒,又查出丁、雷勾結的許多事實,於是下令雷允恭“賜死”,丁謂流放崖州(今海南省)。王曾利用修陵這件事,除去了兩個當權的壞人,後世史家贊他“一網而得二奸”且不著痕跡,是巧妙的政治手段。

公元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動工建陵,工程非常浩大,動用了幾萬人的民工和軍隊到九月才基本完工。九月十一日,劉太后召文武大臣至會慶殿,參觀為趙恆準備的殉葬物品,計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錢穿成或銀錢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寶貝)、服飾及種種珍貴器物,還有趙恆的“生平服御玩好之具”,真是琳琅滿目,對於趙恆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書”應如何處置,太后、皇帝和大臣也一起做了商量,有的說應繼續供奉;有的說應焚燒送回“天宮”;還有的說應辟一宮殿專門珍藏。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宰相王曾提議:“前後下降的天書和全國貢獻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對先皇帝的特別的恩賜,此項光榮屬於先皇帝,先皇帝已經上仙而去,天書、瑞物也應該與先皇帝同歸皇堂奉安才是,萬不可再留人間。”於是,決定所有“天書”“瑞物”都作為隨葬物品,先於皇帝的靈柩送往永定陵,全部埋入陵中,無一字留存。後人稱葬宰相王曾的這一措置是“識慮微密”,既消除了趙恆造成的朝廷上的迷信空氣,又杜絕了修建神仙宮觀、供奉“天書”“瑞物”的大量無益花費,辦了一件有益社會的事。而且,將來正式發掘永定陵時,說不定人們還會將那些“天書”“瑞物”發掘出來,能看看它究竟是些什麼東西呢!

修建過程

(圖)永陵[朝鮮]永陵[朝鮮]

1019年,趙恆患了風疾,不能理事,國家政事由皇后劉氏聽政裁決。北後病性時好時壞。捱到1022年死去,遺言由兒子趙禎繼承皇位,皇后劉氏被尊為太后。因趙禎幼小,由劉後垂簾聽政,第一件事就是修建趙恆陵寢。劉太后任命宰相丁謂為建設皇陵總負責人。宦官雷允恭為皇陵都監(工程具體負責人),末謂是蘇州人。史書上稱他“機敏有智謀”但又“奸狡過人”、“陰謀詭譎”。他用“奏告祥瑞、營造宮觀”的辦法迎合了真宗的心理,從而取得寇準的好感,他竭力向寇準獻殷勤。一天丁、寇一起在宰相府會餐,寇準的鬍鬚上粘了許多湯羹。丁謂見了連忙一手掏出手帕,一手捋著寇準鬍子去搽。這種低在下四的媚態,寇準實在忍受不了,就笑著拒絕道:“丁參政是國家的大臣,現在當眾為長官搽鬍鬚,恐怕不合體統,有失品格,再不要如此”。幾名話說得丁謂面紅耳赤,從此結下怨仇,伺機報復。不久丁謂與太監雷允恭拉上了關係,他用雷做耳目,宮中的機密和皇帝的一舉一動,他都了如指掌。而雷允恭則靠丁謂將自己的勢力和影響擴大到外朝,兩人互相利用,沆瀣一氣,排斥異己,打擊正人。寇準李迪等大臣,都在丁、雷的中傷下,被先後罷去中央官職,貶竄到邊遠地方。於是,丁謂當上了宰相。丁、雷更加驕橫跋扈,“黨惡醜正”、“天下目為奸邪”,朝臣無不憤憤不平。副宰相王曾列是憂慮,有心除掉二人,卻一時無計可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