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坐落在江西鄱陽縣縣城土井巷中段,始建於梁武帝天監元年。高49米,占地面積80平方米,造型古樸典雅,雄偉挺拔,傳說當時鄱陽王蕭恢母費氏瞎雙目,蕭恢祈禱於佛,其母竟雙目復明,於是,施捨王宮為“顯明寺”。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永福寺塔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座落在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城土井巷內,始建於北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高49米,磚砌九級八面,占地面積80平方米,造型古樸典雅,雄偉挺拔,歷史上經十數次地震塔體安然無恙,是全國保存完好為數不多的宋代佛塔之一。該塔外觀為仿木構建築,反映了宋代諸多木構建築信息,為研究宋代建築及佛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由來

永福寺永福寺
永福寺舊址原是鄱陽王蕭恢的王宮所在地。蕭恢,南朝梁武帝蕭衍之弟。天監二年(503年)封鄱陽郡王,食邑二千戶。據傳,蕭恢之母即梁帝妃費氏,花甲之年患白內障,雙目失明,蕭恢祈求於佛,母親雙眼復明。蕭恢為謝佛恩,將住宅改為僧寺,取名為“顯明”寺。北宋天聖二年(1024年),浙江天台山壽昌寺巡禮僧用言、寶倫兩禪師在寺院東側建佛塔一座,取名為“永福塔”。後來寺隨了塔名,故名永福寺。史書記載:宋天聖二年(1024),浙江天台山壽星寺巡禮僧用言和寶倫來寺主持,在寺東造佛塔一座。元至正22年(1362),寺僧修塔時,在塔底挖得一個水晶淨瓶,獻於皇上。皇上大悅,賜“顯明寺”為“永福寺”,塔為“永福寺塔”。

建築結構

鄱陽永福寺塔
永福寺塔西因建有永福寺觀音堂,故又稱“觀音堂塔”。該塔八面七級,基深10米,塔高42米,占地80平方米,為密檐樓閣式空心磚塔。塔下部有莖底,塔身八面設有拱卷門,柱枋上設斗拱,造型古雅威武,歷經史上10多次地震而安然無恙。永福塔主體結構為青磚和黃泥,塔角和門頂等用了少許木材。每級繞塔外廊進石梯孔,登梯而上,可至塔頂。塔下部有基座,塔身八面設有拱券門,柱枋上仿斗拱鋪作。造型古雅威武,穩重挺拔。
該塔外觀為仿木構建築,反映了宋代諸多木構建築信息,為研究宋代建築及佛教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據傳,當年造塔人為感鄱陽王的孝母至誠之心,在塔基埋下兩顆寶珠。一九八七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一隻無釉白色瓷盒,內盛兩顆明珠,晶瑩剔透,閃閃發光。
永福寺塔和妙果寺塔,為古饒州東湖十景之一“雙塔鈴音”。1957年,江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保護的基礎上,鄱陽人民將修繕和擴建相關建築,努力使之恢復昔日風采,成為名副其實的鄱陽名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