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北藏

永樂北藏

《永樂北藏》,又名《北藏》。官版。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敕令雕印。始刻於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完成於英宗正統五年(1440)。參與者有道成、一如等。刻藏的地點在北京,經版由司禮監掌管,藏於祝崇寺內的漢經廠(寺內還建有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經》的番經廠)。

具體內容

《永樂北藏》是參照《永樂南藏》的結構分類,但在編函(將某幾部經典編為一函)方面又作了較大的調整編成的。全藏總計六百三十六函(函號為"天"至"石"。其中,有些函內收有兩類性質不同的經典),收經一千六百十五部六千三百六十一卷,始《大般若經》,終《大明三藏法數》。其結構為:(一)大乘經,二百六函(函號為"天"至"念")五百三十七部。(二)小乘經,四十五函(函號為"作"至"竭")二百三十九部。(三)宋元入藏諸大小乘經,三十四函(函號為"竭"至"言")三百部。(四)大乘律,五函(函號為"言"至"初")二十五部。(五)小乘律,四十八函(函號為"初"至"愛")五十九部。(六)大乘論,五十函(函號為"愛"至"逸")九十三部。(七)小乘論,七十三函(函號為"逸"至"弁")三十七部。(八)宋元續入藏諸論,五函(函號為"轉"至"通")二十三部。(九)西土聖賢撰集,十九函(函號為"廣"至"漆")一百四十七部。(十)此土著述,一百五十一函(函號為"書"至"石")一百五十五部。
《永樂北藏》在初刻本告成之後,由於藏在京城,故一直作為官賜藏經,由朝廷印刷,下賜各地寺院。在南、北兩藏中,它更具有官方性質和權威性(《永樂南藏》的印刷則較為容易,一般信眾也可出資印經)。
到了明萬曆十二年(1584),神宗因母后施印佛藏之願,下敕雕造《永樂北藏》的《續入藏經》,並為之序。《續入藏經》總計四十一函(函號為"鉅"至"史"),收經三十六部四百十卷,始《華嚴懸談會玄記》,終《大明仁孝皇后夢感佛說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全是中國佛教撰著。其中有:《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大乘起信論疏》、《肇論新疏》、《維摩詰所說經注》、《華嚴原人論》、《天台四教儀集注》、《教乘法數》、《佛祖歷代通載》、《翻譯名義集》、《百丈清規》、《三教平心論》、《禪源諸詮集都序》、《廬山蓮宗寶鑑》等。
這樣,初刻的正藏和初刻的續藏兩項相加,《永樂北藏》至明萬曆十二年時,已有六百七十七函(函號為"天"至"史"),收經一千六百五十一部六千七百七十一卷。
《永樂北藏》為梵夾本。每版二十五行,折成五面,每面五行,每行十七字。《永樂北藏》今存。據李圓淨《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說:"南通狼山廣教寺,鎮江超岸、廣教、定慧等寺,均存有全藏。"
《永樂北藏》的總目名為《大明三藏聖教北藏目錄》(又名《大明三藏聖教目錄》、《北藏目錄》,四卷)。收入日本編的《法寶總目錄》(第二冊)。《北藏目錄》卷一至卷四所列的是《北藏》初刻的正藏的目錄,卷四之後附出後來補刻的續藏的目錄(又稱《大明續入藏諸集》),以及"北藏缺南藏函號"(即《南藏》收錄,而《北藏》未予收錄的經典的函號、經名、卷數)。它實際上是南、北藏的對勘目錄,因為在每一部經典上方用大字標列它在《北藏》中的函號,而在下方則用小字注出它在《南藏》中的函號。由於《北藏目錄》編於明萬曆十二年(1584),而今本《南藏目錄》編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故《北藏目錄》中注以"南藏缺"的一些經典,有的已在後來的《南藏目錄》中補上了(如《心經集注》)。而注以"南藏"某字函的一些經典,有的則未見於後來的《南藏目錄》(如《維摩經注》)。這是研究者要留意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