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永樂大帝[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於應天,時事征伐,並受封燕王,後發動靖難之役,起事攻打侄兒建文帝,奪位登基。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成祖”,明成祖的統治時期被稱為“永樂盛世”,明成祖也被後世稱為永樂皇帝或永樂大帝。朱棣即位之初,對洪武、建文兩朝政策進行了某些調整,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知識分子,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嗜佛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其一生文治武功赫赫,然而他多疑好殺,靖難之役後殺死多位建文帝忠臣。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8月,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享年64歲。諡號體天弘道高明廣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時改謚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改廟號成祖。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朱棣朱棣
朱棣出生於元末的戰亂時期。那時群雄並起,互相征伐。在朱棣出生時,朱元璋與陳友諒正打得不可開交,沒有時間給兒子起名字的。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出生於當時稱作應天府的南京。應天,是順應天命的意思。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朱元璋意思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1360他又有了第四個兒子,幾乎與朱棣出生的同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自己的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至於怎么樣為這個孩子取個吉祥名字,他就更沒有功夫去琢磨了。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舊曆年底,朱元璋準備轉過年頭就要正式登極做皇帝了,看到自己已經有了7個兒子。這時形勢已經初安,他決心要為兒子們正式取名了。十二月二十四日。他祭告太廟,把自己渡江後生了7個兒子歸因於祖上的陰德:仰承先德,自舉兵以來,渡江生子七人。今長子命名曰標,曰棣……
這時朱棣已經7周歲,他這才和眾兄弟一樣有了自己的名字。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青年時代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朱元璋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朱元璋同時對朱棣和其他的幾個子女們加強了教育,朱棣兄弟們除了接受師傅們的教育外,還要隨時接受朱元璋的訓誡。朱棣從朱元璋那裡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統教育。對此,朱元璋曾有一段明確的自白:朕於諸子常切諭之:一、舉動戒其輕;二、言笑厭其妄;三、飲食教之節;四、服用教之儉。怨其不知民之饑寒也,嘗使之少忍饑寒;怨其不知民之勤勞也,嘗使之少服勞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靖難之役

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故,繼立為皇太孫的朱允炆對諸王勢大難制深感憂慮。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不久,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而燕王朱棣與周王朱橚及齊、代諸王均擁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以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余皆廢為庶人。為圖朱棣,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擒殺張昺、謝貴(裝瘋以麻痹二人),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戰事之初,因北方諸將多朱棣舊部,降朱棣從戰者甚多。朱棣軍先後下通州、薊州、懷柔等城,宋忠等戰死。八月,朱允炆以太祖舊將耿炳文(擅長於防守)為大將軍,率師三十萬伐朱棣。先鋒抵雄縣,為朱棣所襲,九千人全部戰死。復戰於真定(今河北正定),又大敗。朱允炆遂以勛戚李景隆代耿炳文,調兵五十萬伐燕,築壘九門,圍攻北平。十月,朱棣親自率精騎襲大寧,執寧王朱權及其妃妾世子,得其部朵顏三衛騎兵(相當於僱傭兵,均為蒙古騎兵,戰鬥力極強),兵力驟增。李景隆乘虛攻北平,但不能克(朱棣長子朱高熾鎮守,用冰凍住城牆,使李景隆無法破城)。燕王師自大寧返回後,於鄭灞大破李景隆軍。朱允炆被迫罷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職,以緩燕師。建文二年四月,雙方又戰於白溝河,李景隆再次戰敗,燕師乘勝圍攻濟南。山東參政鐵鉉固守濟南,以逸待勞,燕師久攻不下,敗還。九月,朝廷升鉉為山東布政使,改命盛庸代李景隆。十二月,盛庸率師與燕軍會戰於東昌(今山東聊城),燕師大敗,主將張玉戰死。建文帝於三年復齊、黃職。二月,燕師再度南下。三月,敗盛庸於滹沱河,再敗吳傑等於藁城。朱允炆以放逐齊、黃為名,使其外出募師勤王。當時,朱棣雖多勝,但損失頗重,而朝廷軍源頗廣,燕軍於河北、山東一帶所攻下的城邑,兵回後又為朝廷兵所據。同年底,有內臣自京師告密,朱棣知南京空虛可圖,決計改變戰略,於四年正月率師南下。四月,連破何福、平安師,五月克泗州、揚州。建文帝遣慶成郡主至燕師,乞割地求和,燕王不許。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下令大力搜尋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靖難之役是明初圍繞皇權鬥爭日趨激化的必然結果,朱棣以強藩起兵奪取皇位後,北方不再有強藩存在。

登基為帝

朱棣即位後,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封王妃徐氏為皇后。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凡建文年間貶斥的官員,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永樂初,朱棣為了安撫諸位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同時表示自己和建文帝的不同,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親王舊封;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明成祖皆降為郡王,同年又將已就藩的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軟禁於鳳陽,僅留朱允??奉祀懿文太子,而朱允不久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周、齊、代、岷諸王再次遭到削奪;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鏇廢為庶人;削遼王護衛。
朱棣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永樂初開始設定內閣,選資歷較淺的官僚入閣參與機務,解決了廢罷中書省後行政機構的空缺。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按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訐告。他善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寬猛適中”的原則。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初過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為當時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
在全國局勢穩定之後,朱棣為了加強對大臣的監控,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同時,明成祖又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朱棣十分重視經營北方,加之自己興起於北平地區,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開始了建設北京天壽山長陵,以示立足北方的決心。與此同時,爭取與蒙古族建立友好關係。韃靼、瓦剌各部先後接受明政府封號。永樂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親自率兵五次北征,鞏固了北部邊防。永樂十四年(1416年)開工修建北京宮殿也就是紫禁城。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

去世

為了穩定北疆,朱棣先後五次遠征蒙古。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於北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葬於長陵,廟號太宗,明世宗嘉靖時改為明成祖。諡號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簡稱文皇帝。
明朝在明成祖之後的皇帝都只稱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後原廟號為“太宗”,百多年後由明世宗朱厚熜改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並列為“萬世不祧之君”供奉於太廟正中。

為政舉措

政治

加強皇權
朱棣奪位後誅戮建文諸臣之手段。因殘酷誅戮,妄引株連,如瓜蔓之伸延,故名。初因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後,左僉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盡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鄉,轉相攀染,致使村里為墟。後遂泛指朱棣窮治忠於建文諸臣之舉。如方孝孺被滅十族(初見“誅十族”於祝枝山《野記》,一般認為非正史),謫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坐死者復千餘人;練子寧之死,棄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親家之親,被抄沒戍遠方者又數百人;陳迪之死,遠戍者一百八十餘人;司中之誅,姻族從死者八十餘人;胡閏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鏞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黃觀、齊泰、黃子澄、王度、盧原質等之死。
設定內閣
朱棣在位期間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永樂初,曾先後復周、齊、代、岷諸王舊封,但當其皇位較鞏固時,又繼續實行削藩。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並讓朱允熥、朱允熞就藩,但當年就將二人召到燕京,廢為庶人,禁錮於鳳陽,只留朱允給朱標奉祀。削齊王護衛及官屬,不久廢為庶人;遷寧王於南昌;徙谷王於長沙,鏇廢為庶人;削周、岷、代、遼諸王護衛。他還繼續實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強對豪強地主的控制。朱棣重視監察機構的作用,設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勵官吏互相告訐。他利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設定鎮守內臣和東廠衙門,恢復洪武時廢罷的錦衣衛,廠衛合勢,發展和強化了專制統治。
改革吏治
朱元璋時,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巨細都要皇帝親自處理,所以皇帝非常累。朱棣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形。這個內閣制度後來被西方國家所效仿,一直延續。但內閣品級不高,一般要經過翰林院庶吉士鍛鍊,後來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進內閣”的潛規則。
遷都北京
北平是朱棣興王之地,朱棣在此經營30多年,統治比較穩定;另外北平處於北方農業區與牧區接壤處,交通便利,形勢險要,是漢蒙各族貿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與軍事要地,定都於此不僅可抗擊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進一步控制東北地區,由南則可統領中原,有利於維護全國統一。因此,朱棣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永樂五年,五月建北京宮殿。九年,命工部尚書宋禮等修會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陳瑄等開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廢的運河重新暢通;永樂十九年,改京師為南京,北京為京師。十二月,北京郊廟宮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遷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後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師。
人事任用
朱棣時期任用的官吏

朱棣時期任用的官吏
內閣 解縉、黃淮、胡廣、胡儼、楊榮、金幼孜、楊士奇,楊溥
名臣 蹇義、郁新、劉觀、鄭賜、宋禮、金純、夏原吉、呂震、金忠
酷吏 陳瑛、紀綱
功臣 封王 朱能,張玉(封其子張輔為英國公),沐晟
封公 孟善、丘福、徐增壽、陳亨、陳懋、郭亮、李彬、李遠、柳升、宋晟、 徐忠、袁容、張信、鄭亨、沐春、姚廣孝、王聰、顧成、張武、陳珪、 薛祿、王真、吳允誠、薛貴
封侯 孟瑛、陳瑄、何福、李濬、孫岩、譚淵、房寬、王友、王忠、劉榮、 郭義、朱榮、王通、火真、薛綬
封伯 陳賢、陳旭、劉才、張興、趙彝、沐昂、房勝、徐理、徐祥、金玉、 高士文、陳志
宦官 鄭和:三保太監,七下西洋。 王景弘:鄭和的副手。 侯顯:有才辨,強力敢任,五使絕域,勞績與鄭和亞。 亦失哈:鞏固北方邊防,晚年研究改造武器,如改造步槍(裝槍頭-為安裝刺刀的先驅)。 王彥:原名王狗兒,尚寶監太監。 昌盛:神宮監太監,貴州人。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 阮安:明永樂朝時的著名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
永樂:1403年—1424年,共使用22年

在位年號

永樂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元 1403年 1404年 1405年 1406年 1407年 1408年 1409年 1410年 1411年 1412年
乾支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永樂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元 1413年 1414年 1415年 1416年 1417年 1418年 1419年 1420年 1421年 1422年
乾支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永樂 21年 22年
公元 1423年 1424年
乾支 癸卯 甲辰

軍事

朱棣朱棣
北征蒙古
朱棣為了徹底解決元朝的殘餘勢力,從公元1410年(永樂八年)開始,朱棣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五萬蒙古鐵騎,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維護了明朝邊境的安寧,後來朱棣亦在第五次親徵得勝回朝途中病死。
南征安南
安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幅,一度發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銅柱二百餘里,霸占丘溫、慶遠等五縣。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陳朝此時已由國相黎季犛掌權,他脅迫國王陳日昆,稱兵拒命。朱元璋以戰爭方息,重在安撫,不願再起干戈,於是置之不理,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朱棣於1406年至1407年期間派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明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從此朝貢不絕。這場戰爭最後以明朝勝利、胡朝滅亡告終,越南被併入明朝領土,標誌著安南屬明時期的開始。
望海堝大捷
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三月,朝廷任命劉江為遼東總兵官,負責遼東防務。劉江是邳州宿遷人(今江蘇省宿縣),本名劉榮,因替父參軍故冒父名劉江,後來立功授廣寧侯,才改用初名劉榮。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二月,於旅順口、望海堝、左眼、右眼、西沙洲、三手山、山頭等地修建烽台七座,派兵防守,以防倭寇。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六月十五日在望海堝發生戰爭,此戰總計殺死倭寇742名,生擒857名。劉江令用50輛大車載運俘虜,勝利地結束瞭望海堝戰鬥。

經濟

朱棣為保證北京糧食與各項物資的需要,於永樂九年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鑿清江浦,使運河重新暢通,對南北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朱棣注意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認為“家給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他大力發展和完善軍事屯田制度和鹽商開中則例,保證軍糧和邊餉的供給。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吳淞。在中原各地鼓勵墾種荒閒田土,實行遷民寬鄉,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進生產,並注意蠲免賑濟等措施,防止農民破產,保證了賦役征派。通過這些措施,永樂時“賦入盈羨”,達到有明一代最高峰。
1405年,全國稅糧31133993石,這是連續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萬石以上的稅收,按照當時不足一千萬戶的民戶統計,每戶平均納稅超過三石。此外從永樂元年起軍衛屯田的收入也達到高峰23450000石,加上民戶交納的稅糧,平均到當時人口,人均超過一石。

文化

永樂元年(1403年)七月,朱棣命解縉、姚廣孝、王景、鄒輯等人纂修大型類書,至永樂二年(1404年)十一月編成《文獻大成》,即《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比十八世紀中葉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和《法國百科全書》要早300多年。
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北京方面的臣僚開始奉旨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正式建設北京宮殿。今天遊客看到的故宮、天壇、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等規模宏大的建築,就是自此開始陸續建造的。朱棣的這個抉擇,客觀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民族

河州衛口外的邊都溝(今青海省循化縣文都鄉)土司,一直延續到近代,即是十世班禪大師所出身的文都千戶家族。該家族原在西藏,與薩迦款氏家族同宗,先祖隨八思巴到青海,定居在循化文都,成為當地的藏族首領。明朝初年該家族歸附明朝,其首領賞思曾進京朝貢,受到明成祖的封賞。直到本世紀五十年代,文都千戶家還保存著朱棣賜給賞思的敕書和銅牌。
朱棣還試圖把當時最偉大的宗教人物,即格魯派(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1357—1419年)請到明廷。到15世紀初,宗喀巴主張的一種新的和更嚴格的寺院生活很受人注意,所以在1407年,朱棣請他來朝廷。宗喀巴拒絕了,1413年朱棣再次發出邀請,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釋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釋迦也失從1414年至1416年留在南京,隨即獲準帶了豐厚的禮物回藏。格魯派繼續與明朝朝廷交換禮物並派去使團,直至15世紀30年代。
其他西藏的宗教領袖也受到推動而與帝國朝廷發生聯繫。雖然明成祖是出於對這些引人注目的宗教領袖的好奇心,但他也有意識地拒絕給任何可能因此會建立政治霸權的西藏領袖以唯一的中國庇護。朱棣鼓勵政治的分裂,在這種背景下,朱棣沒有承認該國名義上的世俗統治者帕木主巴王或與他建立關係,這很可能是精心策劃的讓西藏人分裂的政策的一部分。
朱棣通過搞瓦解、賞賜和平定外蒙古的不聽命於他的東蒙古人和瓦剌(西)蒙古人以及在其南面住在東內蒙古的兀良哈諸部落,想方設法在北方邊境取得和平。在朱棣征剿叛逆的阿魯台和馬哈木部落領袖的同時,他還派使團帶著禮物邀請蒙古人在納貢制度下進行貿易。明朝廷利用這一制度出於幾個目的。它提高了朝廷的威信;它能不求助於武力而使遊牧民安分;它為明朝騎兵提供馬匹的來源。蒙古諸部落接受這樣的安排,因為它們需要取得中國的貨物,雖然當它們的需要不能通過貿易得到滿足時經常襲掠邊境。
為了控制蒙古納貢使團的次數和規模,他們來華的路線和入境點、他們在朝廷呈獻時的禮儀、朝貢品應付的價格、以及送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的禮品,明朝廷都制訂了細緻的規定。例如,兀良哈諸衛獲準每年派使團兩次,每次300人,一次在皇帝生日時,一次在中國的元旦。但是這類規定從來沒有嚴格實施過,也沒有用於更遠的東蒙古人和瓦剌蒙古人。蒙古使團一般呈獻馬、家畜作為貢品,要求報酬、禮品、官職和貿易特權。朝廷以錢鈔、白銀、絲綢、紡織品、官品和官銜賞賜給部落領袖及其使者,以高價收取貢品,並準許蒙古人在指定的地點進行貿易。例如,在1404和1406年為女真和兀良哈諸部落在開平和廣寧設立兩個馬市。但是朝廷派的官員(通常為宦官)出於私利,經常改變賜給蒙古人的禮物的規格和他們貢品的價值。這樣就常常引起糾紛和對邊境的劫掠。
已在遼東半島定居的來自泰寧、朵顏和福餘三個衛的蒙古人在永樂年間派出了最正規的納貢使團。這是因為他們靠中國的禮品、補助和定期貿易為生,而朝廷則需要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以確保北方邊境的安全。根據《明實錄》,兀良哈部在某些年份(如1403、1406、1413和1416年)作為一個正式的集體前來朝廷,但一般地說,這些使者被認定是代表個人的,呈獻的貢品也多於容許的數量。兀良哈部的貢品主要是馬匹;1414年的一次他們帶來了約3000匹馬。兀良哈部的納貢使團在1410、1411、1418和1422至1424年這些年份停止來華。中斷出現在他們參加了阿魯台或瓦剌人的叛亂時期,如1422年;這一次他們被阿魯台征服,被迫參加他的事業。但是,當和平恢復,明廷繼續接受兀良哈的使團,甚至為了保持和平,還容忍偶爾發生的邊境劫掠事件。
在阿魯台統治下,東蒙古人繼續與明成祖朝廷保持納貢關係。明統治者容忍經常爆發的小的敵對行動,因為他謀求維持邊境的和平。已知阿魯台早在1408年就派過一個使團,但在1410年征蒙戰役中他戰敗後,他才開始定期派出使團。在1410至1424年期間,阿魯台派了27個使團至明朝廷,此數超過了規定,而且在連續的兩年(1413和1414年)中他共派了11個使團。貢品主要為馬匹。作為回報,明朝廷賜給他和他的使者紙鈔、白銀、絲織品和各種生活用品,授予他們官銜並慷慨地酬答他們的貢品。在1421、1422、1423或1424年明帝征討阿魯台時期,沒有納貢使團來朝。但一旦戰爭結束,朝廷又不加指責地接納他的使團,其中兩個使團在1424年8月皇帝死後不久到達。
瓦剌蒙古人也與朱棣朝廷保持納貢關係,在此同時又幾次襲擾邊疆進行劫掠。1408年10月,馬哈木派第一個納貢使團攜馬匹前來明朝廷;馬哈木得到了封地並被賜給一枚王的印璽。1409年其他兩個瓦剌部落領袖也得到類似的封賞。除了1414、1416、1420和1422年,瓦剌人每年派正規的使團來華。這些使團一般來自馬哈木,但也有少數是其他部落領袖派出的。貢品主要為馬匹。瓦剌使團在1414年中斷來朝,當時馬哈木造反;但在1415年瓦剌人恢復進貢。1418年4月,在馬哈木死後兩年,他的兒子脫懽與其他兩個部落的領袖來到朝廷,要求繼承他父親的品位。這一請求被批准,於是脫懽派使團幾乎歲歲來朝,一直到了永樂統治的末年。
奴兒乾都司
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派人至奴兒乾地區招撫,次年各部歸附,朝廷任命各首領為指揮同知等職,其後數年,明朝即以此為基礎,逐漸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在當地官員忽剌修奴的建議下,在黑龍江入海口一帶成立都指揮使司以統轄各衛,以康旺為都指擇同知,王肇舟為指揮僉事。
奴兒乾都指揮使司的統治範圍東、南及于海、並越海抵苦夷(庫頁島),西至斡難河(今鄂嫩河),北至外興安嶺。其對於東北地區的統治並非直接掌管,而僅是在重要地點設軍事據點及發展交通路線,各族實質上仍由各部族自行統治,而除少數官員之外,大多數官軍人員由當地部族人民擔任,中央間或派遣人員加以巡視宣慰各族人民。明成祖之後,明朝對於東北的經營較不重視,該地官員大多成為世襲而不受中央控制,1434年(宣德九年),正式廢除了奴兒乾都司。
女真族
朱棣在位時期把滿州諸女真部落納入納貢制度之中。女真諸部落包括定居在鴨綠江西北和長白山之南的建州和毛憐部落;住在松花江和阿什河附近的半務農的海西女真;沿鴨綠江和烏蘇里江靠漁獵為生的好戰的生女真。皇帝有四大目標:保持滿洲的安寧,以便他能集中精力對付蒙古的威脅;不讓朝鮮成為在滿洲支配一切的力量;促進諸如馬匹和裘皮等產品的交易;在較為發達的女真部落民中傳布中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朝廷在建立與女真人的關係方面採取了主動行動,其措施是派遣外交使團,送禮品給他們的部落領袖,邀請他們進行納貢制度下的貿易。早在1403年,朱棣開始派一個使團出使建州女真的統治者阿哈出以進行籠絡;使團受到很好的接待。12月,朱棣在建州設一女真衛,並賜官印以及錢鈔、絲綢、袍服和生活用品等禮物給建州使者。不到五年,另外五個衛在女真領土上建立。朱棣在位時期,在滿州設立179個衛和20個所,以確保女真人的臣服和納貢貿易的順利進行。許多在適當時機得到官銜、官品和貿易特權的女真部落領袖放棄了與朝鮮的聯繫,宣布他們效忠於明朝朝廷。

外交

朝鮮
1402年9月,朱棣派俞士吉(死於1435年)去通知朝鮮王李芳遠(1400—1422年在位)他登基之事。11月,國王派使者請求新的印璽和敕封;1403年他又派一個使團,要求取得醫治其父疾病的藥材,它們標誌著定期互派使節的開始。朝鮮人進貢土產品,如人參、漆器、豹和海豹皮;但在1429年之前,最重的負擔是年貢150兩黃金和700兩白銀。作為回報,皇帝賜給朝鮮王及其使者豐厚的禮物——絲綢、精美的衣服、藥材、書籍和樂器;他還授予朝鮮王及其太子以榮譽的稱號。
日本
與日本的外交關係在1380年已經中斷,因為朱元璋懷疑日本人與他的失寵的大臣胡惟庸相勾結,企圖篡奪皇位。關係在1399年首先被足利將軍三世義滿(1358—1408年)恢復,他剛在西日本建立起他的權威。這位揮霍的將軍對中國文化的愛慕是由他周圍的禪宗僧人培養起來的,他急於恢復與中國的外交關係,這部分地是為了從有厚利可圖的對華貿易中獲益。1399年,他派一個使團帶了一封頌揚的信件和貢品到建文帝的朝廷;使團受到良好的接待。義滿的第二個使團在1403年晚期抵達南京,在隨帶的信中,將軍自稱“臣日本王”,此事在日本史上是一件非同尋常和有爭議的事件。這是來朝新帝的第一個外國使團。
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1405年),朱棣派遣宦官鄭和為正使,王景弘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餘人,乘“寶船”六十二艘,遠航西洋。明朝艦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及錫蘭等地,經印度西岸折回返國。以後又於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間,先後七次出海遠航,經過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教聖地麥加。這就是偉大的鄭和下西洋。明成祖在位期間,“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萬國來朝
當時的明朝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因此吸引了眾多海外國家,出現了各國爭相來朝的盛況。當時與明朝發生外交關係的國家多至近百個。前來朝貢者可分為三類:一是臣服於明朝,希望得到明朝承認、封賜與支持的國家或地區貢使;一是仰慕中國文化,想親眼目睹中國風采的各國君主貴族;一是以貢使身份來華貿易的商人。
1405年,由於貢使日多,朱棣下令重置市舶司。於是在福建、浙江、廣東分設來遠、安遠、懷遠三市舶司,負責接待各國來使,而於京師設會同館以待國賓。為了與各國來人交流,同時還設定了四夷館,專掌翻譯各國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此後的永樂一朝中,先後有四位海外國家的國王泛海而來,其中三位留葬於中華大地,這的確稱得上是中外關係史上的大事。明朝的外交政策是以“宗主”自居的朝貢外交,在政治上與各國並不平等。
1423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時候,船上載有16國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屬。到永樂晚期,來朝貢的國家超過60多個。

人物評價

總評

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歷代評價

朱棣朱棣
李贄《續藏書》卷九

“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明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萬斯同《明史稿》
帝剛果善斷,能決大謀。用兵常以少擊眾,開闔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知人善任,使士有一藝輒錄用,弗遺與臣下語。表里洞達,無識芥之嫌,不侈禎祥。每謹災變水旱饑饉賑恤如弗及以故六軍數出,工役繁興與而民不至困敝。在位二十二年,勵精勤政,威德遠被。窮荒絕域,受朝命修職數十國,其建司置衛,設官世守者以千百計,有明功烈於斯為盛矣。
呂撫《歷代興衰演義》
上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如神,郡縣災傷,蠲租賑谷。容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者三十餘國,亦盛矣哉。
梁啓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後,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於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於烏梁海以西,西辟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於新國。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
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征戰者,通過他的征剿和對外的遠征,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他被譽為一個有幹勁和獻身精神的統治者,他恢復了儒家治國之術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譽為一個把帝國南北兩部分統一起來從而為王朝奠定新基礎的人。
孟森《明史講義》
明成祖以馬上得天下,既篡大位,遂移其武力以對外,凡五征漠北,皆親歷行陣,假使建文承襲祖業,必不能有此。此明一代之侈言國威者無不歸功於永樂之世也。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日本著名漢學家那珂通世《東洋小史》
昔漢武、唐宗者,雖屢破北狄,但均系遣大將而非親征。漢人天子遠渡沙漠者,唯明成祖一人。
蔡石山在其著作《永樂大帝:一個中國帝王的精神肖像》的開篇評價明成祖:
“明朝的永樂皇帝,駕崩於1424年8月12日,自從1402年7月17日登極以來——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間——而且所有的證據也顯示,他從未浪費過一天”。在書末,他再次評價明成祖“毋庸置疑,永樂有過多的自我,而且擁有很多的美德:他是自信、直率的,能夠甄別和牢記有很強能力之人的貢獻,而且保護依靠他的那些人,尤其是他的家人。不過,他也有黑暗面,特徵就是不必要又未經思考的侵犯性,而這類侵犯性經常產生了暴虐和消耗”。

史書評價

《明史·成祖本紀》中評價明成祖: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軼事典故

初師遇險

建文帝削藩,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斃,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名義是剷除皇帝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災難。剛出北平,在今天東壩與南來之敵交鋒,展開廝殺。這裡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壩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朱棣騎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最後累死。朱棣這才得以連陷通州、薊州、德州、濟南、宿州、揚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稱帝,年號永樂。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後,為紀念當年初師遇險,坐騎忠勇,就在東壩建了馬神廟,塑馬供於廟中,當神祭祀。

感情世界

說起朱棣生命中的奇女子,當仁不讓的是徐皇后,她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女兒。這位徐皇后,能文能武,史稱其“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
永樂大帝天齊聖文皇后徐氏永樂大帝天齊聖文皇后徐氏

徐王妃身體裡流淌著大將徐達的血液,平常文靜有加,但畢竟是將門之女。就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朝廷派李景隆圍攻北平,而此時的朱棣前往寧王朱權那裡去求援,北京城空,危在旦夕。徐王妃在危急之中披上戰甲,挽救了北平。
徐皇后曾經著書,採集《女憲》、《女誡》作《內訓》二十篇,又類編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勸善書》,頒行天下。她還經常勸帝愛惜百姓,廣求賢才,恩禮宗室,不要驕寵外戚。四十六歲那年,她因病去世,朱棣大為悲痛,謚曰仁孝皇后,此後的十幾年再沒立過皇后。可見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沒人能夠取代。

北京地名

在現今北京朝陽東壩地區有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許多與馬字和帝王行跡有關的地名,這些和朱棣有關。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為了捍衛王室安全,把兒子們分封到北方各重鎮和全國著名城邑駐守。其中四子朱棣,被封為北平的燕王。
建文帝繼位後感到自己受了威脅,就削廢諸藩,將五個叔叔降為庶人。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等被人收拾,就憑藉多年苦心經營的兵力和謀略,於1399年七月起兵殺出北平,直取南京。名義是剷除皇帝身邊奸臣,為國消除災難。不料剛出北平,就在今天東壩與南來之敵交鋒,展開廝殺。這裡是北平背負重山,面對平陸,諸山之水連河通海,壩河、亮馬河、溫榆河交匯處。朱棣騎一匹青驄馬,被敵軍追逼到一條河溝邊。眼看就要沒命,情急之下他問坐騎:你能跨過這溝,讓我脫險嗎?說完一抖韁繩,這馬馱著朱棣噌地一下連跨三道河溝,甩脫追兵,化險為夷,最後累死。朱棣這才得以連陷通州、薊州、德州、濟南、宿州、揚州,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稱帝,年號永樂。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後,為紀念當年初師遇險,坐騎忠勇,就在東壩建了馬神廟,塑馬供於廟中,當神祭祀。傳說立廟之後,那馬活了,常在夜間糟踐莊稼。農民不堪其苦,偷著將廟毀了。傳說歸傳說,朱棣遷都北京後,東壩以其水草豐美,宜於牧養皇家馬匹,而一度成為明王朝的御馬苑。這裡每隔三四里建一個馬廠,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個,養馬若干,可謂遍地開花。每個馬廠都有圍牆,牆裡蓋有馬棚,牆外草地平曠,馬群悠閒自在。母馬懷孕產崽,就蓋了駒子房負責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還命在東壩建了三十間駝房,養過駱駝。1460年,失了王位又復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號改為天順。他這年就親臨東壩,到馬廠視察點驗儀仗衛兵。
御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視,當然要立祠紀念,而且禮制規格也高,不歸一般祭祀官員領導,而是直接隸屬皇家專管宮廷祭祀的光祿寺。每年春節、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宮內太監或近臣侍僚前來拜祭。到萬曆年間,馬房增到二十四個,逆賢宦官為講排場,就在東壩建了城牆。每來檢查工作,都要在城樓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則燃起焰火花炮助興,熱熱鬧鬧如過元宵。
馬廠、馬房、駒子房、行宮廟等與馬字和帝王行跡相關的地名,留存下來了。

生母爭議

朱棣的生母是誰,居然還是個謎,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中國古代正妻生的兒子稱嫡子,非正妻生的兒子稱庶子。正妻被稱為嫡母,其它的妾被稱為庶母。對帝王家來說,嫡子和庶子在名份上有重大差別。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皇帝死了,皇位要由嫡長子繼承。即使嫡長子死得早,如果嫡長子有兒子,也要由嫡長子的嫡長子來繼承,其他庶子則不得覬覦。
朱棣自稱是馬皇后所生,是嫡子。其實,經歷代學者考證,明成祖的生母不是馬皇后。明成祖的生母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他的身世,而且深刻地影響到他一生的行為。有野史記載碽妃就是朱棣生母,並且正史之中也能找到應對此項推測的證據。《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都記載過,《南京太常寺志》中確實寫明,朱棣的母親是碽妃,而孝陵神位的擺布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標、秦王、晉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

史籍記載

《明史·本紀第五·明成祖一》
《明史·本紀第六·明成祖二》
《明史·本紀第七·明成祖三》
《明太宗實錄》

家族成員

父母

父親:朱元璋
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

兄弟

朱標
朱樉
朱
朱橚
朱楨
朱榑
朱梓
朱杞
朱檀
朱椿
朱柏
朱桂
朱楧
朱植
朱㮵
朱權
朱楩
朱橞
朱松
朱模
朱楹
朱桱
朱棟
朱㰘
朱楠

姐妹

臨安公主
寧國公主
崇寧公主
安慶公主
汝寧公主
懷慶公主
大名公主
福清公主
壽春公主
南康公主
永嘉貞懿公主
含山公主
汝陽公主
寶慶公主

后妃

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徐氏,安徽鳳陽人,父徐達,1407年卒,壽46歲。
昭獻貴妃王氏,蘇州人,1420年卒。
昭懿貴妃張氏,河間忠武王張玉之女,英國公張輔的姐妹。永樂七年(1409年)二月冊封為貴妃。
恭獻賢妃權氏,朝鮮人,1410年卒。
康惠莊淑麗妃韓氏,朝鮮人,明成祖死後,吊死韓氏等16餘人殉葬。
康靖莊和惠妃崔氏
康穆懿恭惠妃吳氏
貞靜順妃張氏
惠穆順妃郭氏
恭和榮順賢妃王氏
安順惠妃龍氏
恭順榮穆麗妃陳氏
昭肅靖惠賢妃王氏
昭惠恭懿順妃王氏
昭敬忠順賢妃喻氏
任順妃
李昭儀
呂婕妤
恭榮美人王氏
景惠美人盧氏

子女


仁宗朱高熾,母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徐氏
漢王朱高煦,母仁孝慈懿誠明莊獻配天齊聖文皇后徐氏
趙簡王朱高燧(仁宗、漢王、趙簡王母俱為仁孝文皇后徐氏)
朱高爔,母不詳。幼殤,未封爵位。

女永安公主,下嫁廣平侯袁容,1417年卒,子袁貝。
永平公主,下嫁富陽侯李讓,1444年卒,子李茂芳。
安成公主,1403年下嫁宋琥(西寧侯宋晟子),1443年卒。
鹹寧公主朱智明,1411年下嫁宋瑛(西寧侯宋晟子),1440年卒。
常寧公主,下嫁沐昕(西平侯沐英子),1408年卒,壽22歲。

陵寢墓地

明長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始建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霠國雄《遊俠張三豐》(1981年,香港)
王心剛《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1987年,中國大陸,電影)
李洪濤《朱元璋》(1990年代,中國大陸)
姜滿熙《龍之淚》(1996年,韓國)
李海傑《鐵血男兒》(1997年,新加坡)
翟乃社《帝王之旅》(1998年,中國大陸、台灣)
萬弘傑《穿越時空的愛戀》(2000年,中國大陸)
靳德茂《三少爺的劍》(2000年,中國大陸)
王衛國《皇朝太醫》(2001年,中國大陸)
寇世勛《永樂英雄兒女》(2003年,中國大陸)
黃覺《名揚花鼓》(2004年,中國大陸)
申軍誼《大明天子》(2005年,中國大陸)
麥長青《覆雨翻雲》(2006年,香港)
高源《傳奇皇帝朱元璋》(2006年,中國大陸)
宋達民《神機妙算劉伯溫》(2007年,台灣)
錢琳《朱元璋》(2007年,中國大陸)
唐國強《鄭和下西洋》(2009年,中國大陸)
于波《包三姑外傳》(2009年,中國大陸)
馬德鐘、朱敏瀚《洪武三十二》(2011年,香港)

文學形象

《永樂大帝朱棣》長篇歷史小說,作者:北史、肖春生,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於2006年1月出版。
《明成祖傳》作者:晁中辰,人民出版社於1993年9月出版。
《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作者:樂聲遠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勇武天子永樂帝》,作者:梁德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