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文化博物館

永定河文化博物館

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是北京市首個以永定河水域文化作為展陳特色的博物館,於2011年8月在門頭溝揭牌,同時推出了以46塊展板和50米國畫長卷《京西河山頌》組成的永定河文化主題展。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永定河文化博物館的前身門頭溝區博物館是北京市第一個區縣級地誌性綜合博物館,建館至今已近30年。2011年8月,博物館更名為“永定河文化博物館”。博物館將進一步加強對永定河文化和地方文化資料與文物的收集,爭取文物入庫總量達到達到1萬件,跨入北京地區中級博物館行列。

此外,正在門頭溝區永定鎮動工興建的、面積達12800平方米的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新館,將於2015年前後建成。

建築布局

永定河文化博物館以原門頭溝區博物館為主體,覆蓋全區各鎮、鄉、村級博物館25個(其中6個已建成,19個在建)。 到2015年,新組建的博物館,將成為挖掘、保護、開發、利用永定河文化的載體。

“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區把發掘、保護、利用永定河文化資源,作為文化事業發展的主線和支撐。為此,該區整合全區已有和將建的博物館資源,組建成永定河文化博物館。新館主要承擔永定河文化專題研究;收藏和搶救有代表性的文物和資料,解決永定河文化研究資料分散的現狀;展示永定河的文化魅力。同時,用特色文化提升地區影響力。

更名後,博物館將在原有地方綜合性地誌博物館的基礎上,新增水域文化專題,新增更廣範圍內的永定河文化研究、展示和收藏,新增對永定河文化業餘民眾性研究的輔導和支持,對涉及永定河文化開發和利用的鄉鎮博物館、紀念館的指導和培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