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雞鳴風雨瀟瀟

《水龍吟·雞鳴風雨瀟瀟》是由元末明初詩人劉基創作的詞。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水龍吟·雞鳴風雨瀟瀟》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作者姓名】劉基
【文學體裁】

作品原文

水龍吟
雞鳴①風雨瀟瀟,側身②天地無劉表③。啼鵑迸淚,落花飄恨,斷魂飛繞。月暗雲霄,星沉煙水,角④聲清裊。問登樓王粲⑤,鏡中白髮,今宵又添多少。
極目鄉關何處?渺青山、髻螺⑥低小。幾回好夢,隨風歸去,被渠遮了。寶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鴻⑦天杪⑧。但侵階莎草,滿庭綠樹,不知昏曉。

作品注釋

①雞鳴:化用《詩經·風雨》“風雨瀟瀟,雞鳴膠膠”。
②側身:同“廁身”,即置身。
③劉表:東漢高平人,字景升,官荊州刺史。當時中原戰亂,荊州一隅較為安寧,士民多歸之。
④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⑤王粲:字仲宣,三國時人,曾依劉表。曾作《登樓賦》抒寫因懷才不遇而產生的思鄉之情。建安七子之一。
⑥髻螺:婦女頭上盤成螺形的髮髻。此喻指山峰。
⑦冥鴻:高飛的鴻雁。
⑧天杪:杪,樹木的末梢。天杪,即天邊。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感時傷事、自抒懷抱之作,當時詞人尚未遇朱元璋。
上片用劉表、王粲事,抒寫懷才不遇的鬱悶。起句突兀,先渲染了一個風雨如晦,看不到曙光的環境,暗示元末社會風雨飄搖,動盪不安。次句感嘆天地之大竟無像劉表那樣的人可以依附,流露了詞人的失路之悲。“啼鵑”六句,借景抒情。“啼鵑迸淚”和“落花飄恨”用擬人的手法,把詞人沉痛悲怨之心披露無遺,杜鵑的啼鳴又隱含了無限的鄉愁,引發了下片的懷鄉之情。由於連“依附劉表”亦不可能,便感到魂斷無依。“月暗”、“星沉”進一步渲染拂曉前天色的陰沉壓抑,畫角之聲也是那樣淒涼哀厲,令人生悲。詞人不由得想起曾寫過《登樓賦》的王粲,自己和他一樣懷才不遇,但他尚能依附劉表,而自己卻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哀愁的深重可想而知,在對鏡自照時,白髮又添了許多。
下片抒寫鄉愁。緊承登樓,詞人極目遠眺,不見家鄉,只見如髻螺般的遠山,橫於天邊,使人惆悵。那遠山擋住了自己夢回家鄉的道路,眼望不到,夢魂難飄,此恨怎消?以責怨之筆寫青山遮夢,意境奇警,更覺深哀。萬般無奈,只有借音樂以表哀思,誰想弦僵指冷,難以成調,最後只能目送飛鴻消失在天邊,遙寄鄉情。最後三句收束全詞,沒階的莎草和蔽日的庭樹,使人難辨晨昏,這既是寫景,也是世事昏暗,自感前途渺茫的心理寫照。
全詞起得慷慨激越。以啼鵑、落花、斷魂等意象的迭加與組合,渲染環境,烘托氣氛,將憂憤、哀怨、惆悵、彷徨,融於一體,既有思鄉之情,又有失路之悲,節奏強烈快捷,如急風暴雨,頗有豪放之風。思鄉之情寫得委婉蘊藉,寓情於景,頗覺清麗。全詞出豪雄於婉約之中,是元明之際詞壇的力作。

作者簡介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西田人。元寧宗至順四年(1333)進士,曾任江西高安縣丞、江浙儒學副提舉等職,不久棄官歸隱,後輔佐朱元璋建立明朝。明初諸典,多由其與宋濂等人商定,官至御史中丞,封誠意伯。洪武四年(1371)辭官,後為胡惟庸所譖,憂憤而死。武宗正德中,追諡文成。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善詩、文。其詞兼有清婉妙麗與悲涼慷慨之風。有《誠意伯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