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咬傷

水蛭咬傷是指因水蛭吸附人體皮膚吸血引起的傷害。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水蛭別名螞蟥或螞蜞,屬於環節動物門(Phylum Annelidasegmented worms)為黃褐色或深褐色,大小不一長從幾毫米到幾十毫米,生活於水田、池塘或小溪中,能匐行,且善游泳。

病因

因水蛭吸附人體皮膚吸血引起。

發病機制

水蛭的口吸盤吸著皮膚吸血時,能分泌一種含有水蛭素(hirudin)和組胺樣物質的唾液。前者能阻止血液凝固,後者能使血管擴張,但其真正性質尚不明。

臨床表現

當人們在水中勞動時,水蛭可吸附在皮膚上,吸取血液。若將水蛭取下受傷處常流血不止。自覺微痛。有敏感反應者可出現風團、大皰甚至壞死,偶有過敏性休克發生者。在女子,可能進入陰道,因而引起陰道出血飲生水或在河塘游泳時小的幼蛭可侵入鼻腔,產生間歇性鼻出血、鼻塞、鼻痛或鼻內蠕動感等。
水蛭雖然附著於皮膚上吸血,但不會鑽入皮內。

治療

治療本病的方法各地不一。吸附在皮膚上的水蛭不可強力拉下,否則易招致其口器殘留皮內,引起流血不止。一般常用煙油或食鹽放在水蛭體上,可使其鬆開吸盤,自行脫落加熱或塗乙醇亦可收同樣效果。若水蛭進入鼻腔或陰道可塗以青魚膽、蜂蜜或香油等待水蛭伸出體外時將其除去。亦可用2%鹽酸普魯卡因溶液加0.1%腎上腺素浸濕棉球,塞入鼻腔內,幾分鐘後即可取出失去活動力的水蛭。

預後

偶有過敏性休克發生。

預防

應加強宣教使民眾知道水蛭的生活史,不飲生水,不在池塘內洗臉。有人試用血塊與美曲膦酯(敵百蟲)混合放於稻田內(四角各一塊,中間一塊)則當水蛭附於其上後,可以致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